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措施研究

2010-11-21 03:37周志美杨会贤尚素芹
中国食用菌 2010年2期
关键词:干巴封山覆盖物

周志美,杨会贤,尚素芹

(1.保山市森林资源管理总站,云南 保山 678000;2.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 保山 678000)

干巴菌(Thelephota ganbajun Zang)隶属子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革菌科、革菌属,为大型真菌,其子实体丛生,珊瑚状多次分枝。干巴菌营养丰富,香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干巴菌的人工栽培至今尚未获得成功,市场的供应完全依赖于采集野生资源,简单索取、无序利用的状态,使野生干巴菌的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产量和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2]。因此,于2006年开始开展了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昌宁县田园镇四角田村,东经99°40′53″、北纬 24°50′50″,海拔 1 740 m~1 980 m,年降雨量 1 500 mm,年均气温13℃,森林覆盖率47%,林下资源十分丰富,有檧木、蕨菜等多种森林蔬菜以及鸡地从、干巴菌、青头菌、鸡油菌、松乳菇、木耳等20多种野生食用菌,特别是野生干巴菌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具有较强地竞争优势。

1.2 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经过实地调查,坡向、土层厚度、林分郁闭度、覆盖物厚度、营养物及采收方式等是影响野生干巴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封山育菌的基础上,在野生干巴菌分布相对均匀的林分内,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试验地的设置详见表1。

表1 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研究试验设置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种技术措施研究结果

各种技术措施不同处理,对野生干巴菌的产量影响结果见表2。

各种技术措施的不同处理对野生干巴菌的产量具有较大影响。各种技术措施不同处理对野生干巴菌产量影响的方差分析情况,见表3。

经方差分析表明,各种技术措施的处理之间呈现极显著差异。

2.2 研究成果的应用

2.2.1 典型示范

2006年~2007年,示范区野生干巴菌产量及产值情况见图1。

图1 2006年~2007年野生干巴菌产量及产值情况

表2 各种技术措施不同处理野生干巴菌产量表

从2007年开始,选择了5户农户56亩产野生干巴菌的山林进行典型示范,产量从2006年的94.5 kg增加到2009年的220.6 kg,产值也从2006年的8.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8.9万元。

2.2.2 推广应用

2007年~2008年在昌宁、隆阳等县(区)累计推广面积16.7万亩,新增产量283 t,新增加产值3 518万元,新增纯收益3 166万元。

3 结论与讨论

野生干巴菌的人工促繁与保育首先是要采取封山育菌措施。土层厚度小于50 cm的半阳坡、覆盖物厚度为2 cm~4 cm、林分郁闭度为0.6的环境条件下,最适宜野生干巴菌的生长发育,获得的产量最高。覆盖物厚度不够,可用松针增加;过厚则人工去除。林分郁闭度过大时,通过修枝来调整,但林分郁闭度不够时,调节的难度就比较大,因为野生干巴菌单位面积内的菌塘密度较低。

同一菌塘的野生干巴菌,传统的自然生长和采收方式每年仅采收3次,在采取封山育菌措施的基础上,再施用清沼液,并采用割出的采收方式,每年可采收野生干巴菌达6次,年平均产量达到20.3 kg·亩-1,年平均产值可达到3 248元·亩-1。比仅采取封山育菌措施的产量和产值分别又增长了4倍多,效益非常显著。

表3 各种技术措施不同处理对野生干巴菌产量影响的方差分析表

通过采取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增加野生干巴菌的产量,不仅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经营效益,而且对森林还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是山区通过发展生态型产业,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走入良性循环的典型路子,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广。

[1]苏开美,赵永昌.楚雄地区大型真菌及保育促繁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2]陈华豪,丁恩统.林业应用数理统计[M].大连:大连海运学员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干巴封山覆盖物
干巴菌食药用价值及其产品开发现状
嗷嗷叫的干巴
嗷嗷叫的干巴
林业管护中封山禁牧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对策分析
有机覆盖物在太原市绿地维护中的应用前景
林业保护中封山禁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①
关于葫芦岛市实行封山禁牧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
不同覆盖物对红松播种育苗的影响
封山育林的重要意义及措施的探究
马铃薯不同覆盖物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