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2010-11-22 10:55王艳梅张丽娟李巧印
护理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空巢子女老年人

王艳梅,李 萍,张丽娟,刘 芬,李巧印,王 慧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居住,使得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1]。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空巢家庭现象日益显著,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2]。关注空巢家庭,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为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状况及其相关性,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空巢老人社区护理相关政策、进一步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我们于2007年4月—2007年11月对乌鲁木齐市1 328例社区空巢和非空巢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混合抽样法在乌鲁木齐市随机抽取2个区,在被抽取的2个区内各随机抽取2个街道办事处,然后以整群抽样法,在被抽取的2个街道办事处内各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对被抽取的8个居委会的常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常住老年人中有正式户口登记,在乌鲁木齐市居住两年或两年以上者,到被调查日期为止,年龄≥60岁。②意识清楚,可用言辞表达,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③经研究者说明研究目的后自愿参与本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问卷分 3部分: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原职务、婚姻、配偶健康状况、患慢性疾病的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等项目)、生活质量量表(用MOSSF-36量表的中文版对其进行测定,该量表有36个条目,8个维度。各维度得分范围均为0分~100分,越接近0,说明生存质量越差。问卷信度Cronbach's α为0.88,重测信度为0.83。研究已证明SF-36具有很好的内容效度,并被国内外很多研究者用来评价老年人的生活质量[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7](共10条项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共3个维度,总分分值越高说明研究对象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1.2.2 资料收集的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资料。由20名经过统一培训的护理本科生,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入户和居委会集体召集发放问卷相结合。填表前与老年人进行面谈,消除其顾虑,然后采用统一指导语,调查员根据调查表内容逐项向老人询问,对每张调查表逐项反复认真地审核,剔除由于调查误差造成的无效资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566份,收回有效问卷1 328份,有效率为95.0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抽样人群中,空巢组老人916人,其中男459人(50.10%),女457人(49.90%);60岁 ~ 70岁491人(53.60%),71岁~80岁363人(39.60%),81岁~95岁62人(6.80%);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329人(35.92%),中学422人(46.07%),大专及以上165人(18.01%);汉族757人(82.60%),少数民族 159人(17.40%)。非空巢组老人412人,其中男179人(43.40%),女 233人(56.60%);60岁~70岁的206人(50.00%),71岁~80岁143人(34.70%),81岁~95岁63人(15.30%);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 180人(43.69%),中学173人(41.99%),大专及以上 59人(14.32%);汉族 263人(63.80%),少数民族149人(36.20%)。

2.2 社区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比较(见表1~表5)

表1 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及文化程度的空巢和非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总分比较 分

表2 乌鲁木齐市社区空巢和非空巢老人MOS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s) 分

表2 乌鲁木齐市社区空巢和非空巢老人MOS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s) 分

组别 人数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情感职能 社会功能 身体疼痛 活力 精神健康 总体健康 总分非空巢组 916 76.80±21.6667.00±41.4367.25±42.0474.84±22.37 72.17±22.57 71.96±18.4476.14±18.4257.70±20.16 114.24±15.27空巢组 412 75.46±24.0367.29±42.6859.38±40.5574.87±18.79 72.22±21.68 67.74±17.9475.36±17.2557.08±19.77 112.12±14.90 t值 1.01 -0.12 3.19 -0.02 -0.04 3.89 0.73 0.52 2.36 P 0.314 0.907 0.001 0.986 0.971 <0.001 0.466 0.601 0.018

表3 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及文化程度的空巢和非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总分比较(±s) 分

表3 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及文化程度的空巢和非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总分比较(±s) 分

项目 非空巢组 空巢组人数 (x±s)人数 (x±s)t值 P性别 男 179 38.50±7.227 459 37.21±7.212 2.211 0.027 233 37.67±6.691 457 37.87±6.98 -0.343 0.732 t值 0.888 -0.989 P 0.375 0.323年龄 60岁~ 206 37.95±6.744 491 38.25±6.616 -0.532 0.595 70岁~ 143 38.65±7.640 363 37.32±6.898 1.891 0.039 80岁~ 63 37.19±7.511 62 34.08±8.021 2.238 0.027 F值 0.920 8.754 P 0.399 <0.001民族 汉族 263 38.37±7.121 757 37.46±7.067 1.794 0.073少数民族 149 37.36±6.418 159 37.98±7.144 -0.796 0.427 t值 0.526 0.150 P 0.599 0.881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180 37.34±6.725 329 37.92±7.042 -0.597 0.551中学 173 37.64±7.059 422 37.87±6.793 -0.325 0.745大专及以上 59 38.62±7.418 165 37.37±6.980 2.078 0.038女F值 0.547 0.148 P 0.579 0.862

表4 乌鲁木齐市社区空巢组和非空巢组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比较(±s) 分

表4 乌鲁木齐市社区空巢组和非空巢组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比较(±s) 分

组别 人数 主观支持 客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社会支持总分空巢组 91621.36±4.49 8.75±3.33 7.33±2.43 37.44±6.96非空巢组 41221.49±4.43 9.50±3.77 7.23±2.51 38.23±7.12 t值 -0.494 -3.671 0.696 -1.890 P 0.621 <0.001 0.486 0.059

表5 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n=916)

3 讨论

3.1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现况 空巢症的核心是缺乏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爱的饥饿是一种缺乏症。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活质量的组成部分,缺乏爱,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活质量的全面下降。有研究显示,子女是否跟老年人一起居住会影响到老人的生活质量,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于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8]。有调查[9,10]也显示,空巢老人主要是缺乏子女的关爱情感。本研究结果显示,非空巢老人在情感职能、活力维度得分和生活质量总分高于空巢老人(P<0.05),可能与非空巢老人可以得到子女更多躯体上的照顾和心理上的安慰,其孤独感降低有关。而非空巢老人拥有天伦之乐,虽然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和家务劳动等方面付出较多,但是平时遇到烦恼能及时得到子女的情感慰藉,患病能得到子女日常生活照料,产生较多的正性情感,使个体经常体验到快乐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

经进一步分析,本研究显示空巢老人面对家庭结构和环境的变化,男性比女性更易产生焦虑不安,悲观失落,惆怅抑郁等负性情绪,可能因为多数男性对妻子和子女的情感依赖性较强。长期空巢后,老年人由于缺乏跟子女或妻子之间的交流,他们自觉没有了情感支撑,心灵架空;而且,男性在与他人交流时,多半不会倾诉个人隐私与情感,这种长期的负性情绪对空巢老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从而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全面下降。随着社会发展,女性老人经济相对独立,社会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本研究也显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生活质量呈上升趋势,可能因为不同的教育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生活习惯、业余生活和自我保健意识等;低层次的文化素质导致了就业率低、职业劳动强度大、经济状况差、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较弱等不利情况出现。提示文化程度低的空巢老人是生活质量的弱势群体,我们应针对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指导,预防和延缓老年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各种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本研究还显示,71岁~80岁组非空巢组老人的生活质量高于空巢组老人,可能因为在空巢老人各年龄组中71岁~80岁组空巢老人孀居和鳏居的老人较多,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从而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全面下降。

3.2 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 社会支持是指建立在社会网络机构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和/或客观的影响力[11],是由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和其他人提供的帮助[12]。客观支持是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的支持,是独立于个体感受到的客观存在现实。本研究显示,非空巢组仅客观支持得分高于空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余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空巢老人较非空巢老人获得客观支持水平低,但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并没有大的差别。说明空巢老人获得实际的物质支持、行为支持(如分担劳动、生病照料)较少。可能与空巢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地,而子女因工作压力等客观因素,不能满足空巢老人对照料需求的连续性、即时性要求,往往对老人的客观支持力不从心有关[13]。

社会支持中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对空巢老人是最核心最重要的[13]。本研究也发现,老人从家庭成员处获得的支持最多,占76.25%,其中以配偶和子女给予的全力支持最多,占80.15%。这可能因为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夫妻关系以及和子女的关系是最为密切和直接的。

经分层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非空巢组老人的社会支持高于空巢组老人,提示男性空巢老年人是社会支持的弱势群体。本研究结果还显示,71岁~80岁组和81岁~95岁组非空巢组老人的社会支持高于空巢组老人,可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网中有些人的去世(如父母、配偶)或退休、邻居的搬迁等,其社会网中的人数减少,加之子女不在老人身边,不能得到子女更多躯体上的照顾和心理上的安慰,使空巢组老人获得的家庭、社会的支持(主、客观支持)比非空巢组老人少,社会功能低,其孤独感降低,更易产生负性情绪,从而拒绝社会支持,使支持利用度下降,提示高龄空巢老年人是社会支持的弱势群体。

3.3 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社会支持作为环境中介因素,具有缓冲应激压力,维持良好情绪体验,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作用[14]。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提高个体对生活事件的预见和应付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本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其获得的社会支持密切相关,这表明空巢老人从家庭、朋友、邻居、社区、单位等方面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生活质量就越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精神心理状况就越好;加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老人的健康和长寿。因而,我们应从家庭、社区、单位、国家各方面建立一个医疗、保健、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网,尤其应关心和重视丧偶、高龄、文化程度低或患病的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突破中国式的家庭养老模式,建立与家庭、朋友、邻居密切联系的社区整合型、社会支持型养老模式,从而更全面的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

在我国空巢家庭现象日益显著的情况下,应把空巢老人作为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社区护理工作应阶段性地对所服务区域内的老人进行生活质量监测,护理向生活质量低的空巢老年人群倾斜,并在护理人员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老人实际问题,同时,社区护士应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对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作用,采取正确措施帮助空巢老人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社区空巢老人的健康档案和社区求助呼救系统;社区护士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家庭访视和电话联络,了解空巢老人对健康以及情感的需求,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老人树立生活目标,培养广泛兴趣,参与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提高老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调动一切可能的社会支持网络(家庭、社区、社会各界),给予空巢老人实际的帮助和必要的情感支持,从而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13]。

[1] 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3):61-67.

[2] 孙建萍.老年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9-113.

[3] 李栋,徐涛,吴多文,等.SF-36量表应用于老年人一般人群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7):515-517.

[4] 王红妹,李鲁,沈毅.中文版SF-36量表用于杭州市区居民生命质量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6):365-367.

[5] Jenkinso C,Coulter A,Wright L.The short from 36(SF-36)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Normative data for adults of working adults age[J].Br Med J,1993,306:1437-1440.

[6] 张磊,邵晨,范凤美,等.苏州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5):272-274.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1.

[8] 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05-407.

[9] 陈超群,林梅,王莹洁.农村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J].家庭护士,2008,6(10B):2642-2643.

[10] 莫丽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7(4B):1028-1029.

[11] Maleckic K,Demaraym K.M easuring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s social support scale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2002(39):1-18.

[12] 张磊,李良寿,范凤美,等.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与生活质量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82-84.

[13] 张秀萍,柳中权,赵维良.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434-437.

[14] 管健.恶性血液病病人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1):22-23.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