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
——淮安历史文化名人三部曲压轴大戏

2010-12-30 15:30廖寿儒
剧影月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吴承恩舞台艺术淮剧

■廖寿儒

闻听淮安市淮剧团创作演出的淮剧《韩信》,荣获了2009-2010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十分高兴和激动。这是继淮剧《吴承恩》,被评为2005-2006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后,该团获得的又一次最高殊荣。实在可喜可贺。至此,该团打造的淮安历史文化名人三部曲之任务,终于圆满完成。

沉浸在喜悦之中,接到《剧影月报》约稿。

写点什么呢?那就从八年前“三步曲”起步写起吧!

八年前,时任淮安市委书记的丁解民指出:“淮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非常悠久,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然发掘研究整理和宣传利用却很不够。”

是啊,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人杰地灵”。史籍记载的文化名人迭出不穷。如大军事家韩信,西汉辞赋家枚乘,南朝诗人鲍照,北宋诗人张耒,巾帼英雄梁红玉,画坛奇士龚开,小说家吴承恩,诗人画家边寿民,温病学家吴鞠通,民族英雄关天培,小说家施耐庵、刘鹗,京剧大师王瑶卿、周信芳,剧作家陈白尘等,共一百多位大家。更令淮安人自豪的是,新中国开国总理、举世景仰的一代伟人周恩来也出生在这里,他的精神与日月齐辉,光照寰宇。

为弘扬灿烂的历史文化,推动淮安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水平的提高,市委市政府决定组织力量编写一套《淮安历史文化丛书》。

正因为此举,促进了当时文化局领导和文化人的思考。为什么淮安历代这么多天才人物,慷慨激昂、为国为民之士,不能用艺术形式将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搬上舞台呢?不能用家乡的传统地方戏曲来展示家乡的历史名人、文化现象、内核和积累厚重、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呢?作为淮安的当代文化人,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展示淮安历史上群星璀灿的宏大气象,扩大历代名人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弘扬淮安精神,张大淮安人的优秀传统和豪迈气慨,接踵历史人物的足迹,为弘扬优秀的中化民族文化,为淮安的当代文化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于是,我们决定先将开国总理周恩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和伟大的军事家韩信先期搬上舞台。曰为“名人三部曲”。并将这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交给淮安市淮剧团。剧本创作由淮安文学艺术院负责。

其实,淮安市淮剧团在淮安市直三个团中,人力物力相对薄弱、各方面条件最差。但是,该团却有当时其它两个团所不完全具备的力量。

首先,淮安市淮剧团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有正气、大气和勇气的队伍,往往会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精神;其次,他们拥有像荣光辉、李春栋等能胜任三个戏中主要角色的优秀男演员;最重要的一点,该团有一种立志振兴的使命感!

如今,“三部曲”圆满完成。这足以证明,以上三条优势是支撑他们创造奇迹的保证;“小马拉大车,拉得呱呱叫”。同时也证明,当时市文化局领导的决策尚有点见地。

2002年,淮安市淮剧团首先完成了音乐诗剧《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创作排练。

淮剧团演出音乐诗剧,这似乎是天方夜谭,违背艺术规律的不严肃之举。而事实是,他们是经过认真思考、反复琢磨而作出的决定。

周恩来,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他是一位向人类付出爱最多,也是接受人类最多爱的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历程,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是很难用一部戏曲,在二个小时左右的时空里完成。而用音乐诗剧,手段灵合、可抒情、可概括、可组合,纵横捭阖,可以将周恩来一生中最闪光、最动人的事迹展现出来。

于是,他们提出:“用周恩来的精神,来排演《周恩来》”于是,他们请来了声乐老师,语言老师上课辅导。好在剧团为适应市场,曾引进了少数艺校毕业的音乐舞蹈人才做为基础。

经费不足,团长带头大家凑;服装自己动手做,有的演员干脆从家里拿来服装改,布景、道具自己钉。全团上下,凭着一股气、一种崇高的精神,终于完成排练,首演却大获成功。

自2003年起,该剧先后在江、浙、沪、皖四省市80多个城市演出了358场,观众达40余万人次,演出收入100余万元。《中国教育网》、《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及网站对该剧的演出作出报道。演出所到之处,各地领导均亲临现场观看。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一部曲成功,极大地鼓励了全团的创作热情和信心。可惜,该剧没有参加省级以上的评奖活动。

2004年,淮安市淮剧团开始着手创作《吴承恩》,作者仍是淮安文学艺术院的胡永忠。

吴承恩,一代文学巨匠,淮安大地上成长起来的“神话大师”。如橡之笔“挟雷电、惊风雨”。其人生命运却跌宕多。虽屡困场屋、穷且益坚,痴迷小说创作,最终跳出“五行”之外,著就了传世文学巨著《西游记》。

淮剧《吴承恩》,撷取了吴承恩一生中,经历科考、落第、拔贡、遭贬、著书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发生时的心路历程。褒扬了他“文章中天下”的价值取向。

《吴承恩》剧的创作排演,剧团的目标,就是咬定精品,创作人才不足,外请。于是,请来了导演王友理,作曲赵震芳。演员、演职员乃至舞工作人员不足,怎么办?由市文化局领导协调,请求省淮海剧团、省长荣京剧院支援。下活了精品打造“一盘棋”,舞台资源共享用。

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培养中青年演员,荣光辉在演《吴承恩》成功后,以吴承恩大师的胸怀,决定让出“吴承恩”由李春栋担纲主演。不是荣光辉不肖、不能,而是他为剧团未来发展的思考,是艺术的良知和一种勇气。

2005年元月,该剧首演,上下均予好评。经过数次修改,几番加工打磨,艺术质量不断提高。在2006年第五届江苏省淮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2006年,被评为2005-2006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这可是淮安文艺表演团体首次荣获该项荣誉。2007年参加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获得优秀剧目一等奖。同年被评为江苏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一项项奖励,闪光耀眼;一次次成功,令人激动和高兴;一番番修改打磨,却又令编创人员几曲回肠,百转千回。不论多么喜悦、多苦多难,成功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出人出戏出作品是硬道理,为时代和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优秀戏曲产品,是剧团生存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硬道理,其艰辛的过程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部曲《韩信》。2000多年前,在那场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韩信以盖世雄才,凌云之气、权谋韬略而战无不胜,演绎了一部流光溢彩、震古烁今的辉煌历史篇章。他被后世人称为“兵仙”“战神”。就连美国的军事研究人员也称他为冷兵器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历史悬念,他的出身、思想、成材之路、军旅生涯、他的杰出战功、死亡之谜等等。也给后世展示了一幅沉雄悲壮、惊世骇俗的人生画卷。

因此,从古到今,韩信曾被无数戏剧家,搬上了戏剧舞台,且不乏优秀之作。2006年,就在我们确定创作《韩信》剧本时,淮安已有四位剧作家在酝酿剧本创作,有的已经打好了提纲。其中有京剧院副院长、一级编剧郭彦民、文学艺术院副院长赵亮、《淮安日报》编辑张德法。而最终,我们选择了文学艺术院青年剧作家刘云来创作。一直到今天,淮剧《韩信》获得了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文学院老院长薛友彬还耿耿于怀,认为我当时武断,让他做了难为人,得罪了其它剧作家。这也许是酒桌上的戏言。得罪也罢,埋怨也好,都是过去的事成为烟云。可喜可贺的是,《韩信》创作演出成功了。

创作的艰辛不必细说。正如作者刘去的创作感言:“写一出戏难,写地方名人的戏尤难”。难就难在他另辟蹊径,诠释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韩信,一个全新的韩信,一个在淮安这片水土上养育出来、具有淮安人的气慨和文化内核的韩信。那就是“重情重义、忍辱负重、精忠报主、仁爱生命,为了黎民苍生、国家社稷,甘愿赴死”。这才是真英雄、伟丈夫!

排练的过程不必细说,承继了《吴承恩》的做法,集中了三团的力量加上外请的原班人马攻坚。2009年成功上演后,同年参加了江苏省优秀新剧目评比展演,荣获了“优秀剧目一等奖”。并且成功入选本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2010年上演“世博会”期间,亮相于上海,受到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副主席罗怀臻及众多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韩信》又一次获得巨大成功。

最值得欣赏的是,就在《韩信》一剧已被列入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后,主演韩信的李春栋,承继了老团长荣光辉让贤助学的传递,将韩信的前半场戏数由青年演员呼来且担负。尽管呼来且的表演还不尽如人意,但荣光辉、李春栋的气质、风范和精神,必将鼓舞着淮剧团的后辈去勤奋努力。

淮安市淮剧团,一个市级艺术团体,两年内,打造了两部省级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这不能说这不是一种精神、志气。当然,它离不开省厅、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和许多专家、老师的帮助、支持。它也留给我们许多思考。如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团体,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问题;新剧目创作排练的经费渠道问题;演出阵容较大如何面向农村市场问题;舞台演出摄录成电视片播出,变成公共文化产品,由谁来买单问题,如何扩大受众面问题等等等等。

淮安“名人三部曲”,宣传的虽是出生在淮安的名人和历史文化,但它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深远的意义不仅在淮安。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

期待着淮安新一轮名人“三部曲”“五步曲”问世。

猜你喜欢
吴承恩舞台艺术淮剧
舞台艺术中演出监督的重要性分析
淮剧还好吧
吴承恩:人生不过是一场“西游记”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吴承恩剿匪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
黄梅戏《雷雨》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