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

2011-01-24 07:00谭姝琳贾向丹
对外经贸 2011年6期
关键词:省市人口老龄化比重

谭姝琳 贾向丹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116023)

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从1982年的4991万人,占总人口的4.9%,到2008年的10956万人,占总人口的8.3%,14年间人口数大约增长了1.195%。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与老年人口有关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最直接和最明显的表现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形成了一个能促进现代化建设且处于不断完善状态的人口环境。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生育控制能力上的差距,导致在全国人口增长率下降的总趋势中,地区间的人口发展受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程度及趋势,对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间差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变化过程,是伴随着人口转变而发生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人口现象。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但是人口老龄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选取1995—2008年的人口年龄化数据,得到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的趋势(见图1)。

人口年龄共分为三个阶段: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其中65岁及以上又划分为65~69岁、70~79岁、80~89岁和90岁以上四个部分。具体分析我国2008年人口年龄的构成情况,得图2。

图1 1995—2008年中国老年人口比及老年抚养比

图2 2008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情况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有四点:

1.老龄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65岁及以上的人口百分比从1995年的6.2%上升到2008年的8.3%,增加了0.3%,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新生人口数比值下降而老龄人口数比值上升。

2.老年人口抚养比偏大。老年抚养比由1995年的9.2%上升到2008年的11.3%,期间有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使得劳动力人口负担加重。

3.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数逐渐增加。在老龄人口中70~79岁人口所占比重最大,为4.7%,人口数为55293万人,其次是65~69岁年龄段,百分比为3.32%,80~89岁人口数占比也有所上升,为1.4%,而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90岁以上的人口数也增加了0.12%。

4.与发达国家的“先富后老”相比,我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问题。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聚类分析

对我国而言,31个省市由于区位、资源条件以及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有快有慢,因此人口老龄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1.聚类分析基本原理

聚类分析是直接比较样本中各指标(或样本)之间的“性质”,将性质相近的归为一类,性质差别较大的归为不同类。聚类分析依分类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对观察样本(观测)的Q型聚类和对观察指标(变量)的R型聚类。R型聚类是对观察指标进行分类处理,可用于了解指标间的关系,对指标进行分类;Q型聚类是对观察样本的分类处理。因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全国31个省市进行聚类,所以将使用Q型聚类方法。

常用的聚类方法有: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逐步聚类法)、有序样本聚类法以及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等。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

系统聚类法是将类由多变到少的聚类分析法,由于样本之间和类之间的距离有多种定义,而这些不同距离定义又产生了不同的系统聚类法。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类间平均链锁法、类内平均链锁法、重心法、离差平方和法,此外还有最大似然估计法和M相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类间距离及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距离递推公式不同,一旦任意两类间的距离算出后,均按距离最小者合并。

2.聚类分析结果

本文选取2008年全国31个省市的老年人口比重、老年抚养系数比以及GDP占全国GDP比重3个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各个省市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树图(见图3)。

由聚类树图,可将全国31个省市分为五类,具体情况如表1。

根据聚类结果,将我国31个省市分为五个类别,其特征及成因如下:

类别Ⅰ:广东省模式。该类别的基本特征是老龄化程度最低,但是经济发展程度最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飞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而务工人员都是年轻力壮之人,所以大量劳动力的迁入使得广东省老年人口比重为五个类别中最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图3 31个省市聚类树图

表1 全国31个省市聚类结果

类别Ⅱ:共包含了13个省市,分别是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该类别的基本特征是,老年人口比重是第二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最低的。其原因包括:一是这种模式中的大部分省市经济很不发达,医疗卫生水平都很低下,老年人口的疾病得不到很好的医治,使得死亡率较高;二是这些地区中有不少是西北内陆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国家对少数民族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且经济越是落后,越不易转变生育观念,因此这些省市的生育率较高,老年人口比重较低。

类别Ⅲ:包括了河北、河南两省。该类别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比重在五个类别中都居于中等水平。

类别Ⅳ:包括江苏、浙江、山东三个省。该类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比重都是第二高的。这三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卫生条件较好,死亡率大大降低,从而老年人口比重比较高。

类别Ⅴ:包含了12个省市,分别是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其中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为上海,高达13.0414,有两点原因:一是,上海市的出生率比较低,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H.莱宾斯坦(H.Leibenstein)的“收入效应”,当人均收入不断增加时,生育抉择就会倾向于少育;二是,上海市经济发达,医疗卫生水平较高,死亡率低,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比重全国最高。该类别中的其他地区一部分是人口迁移大省,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得当地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五个类别中最高的一类。

为检验以上五类省市的老年人口比重均值是否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方差分析结果

30组间F统计量是16.41,P值为0,所以拒绝原假设,即可认为五个类别之间是有显著的地区差异,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通过前面的统计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较为严重,每个类别老年人口比重都达到了7%以上,而且受各地区经济差异影响,我国31个省市间的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总体上说,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口老龄化问题越严重,经济越不发达,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越低。

(1)经济发达的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好,死亡率低,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低,所以老龄化程度就高,如上海市。

(2)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广东省,劳动力大量涌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该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降低。

(3)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新疆、甘肃等地,医疗卫生水平低,生活条件差,生育观念落后,使得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所以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2.建议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有不少学者建议提高生育水平以保证较高的出生率,以此来减缓老龄化的进程,但是这一做法带来的后果有可能使人口急剧膨胀,因此不能单纯依靠这一做法。

本文分析得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所以针对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充分研究老年人口市场需求特征,并将老龄产业作为产业结构的一个方向。

[1]杨慧.老龄化地区差异的因果分析[J].西北人口,2005(3).

[2]高祖新,尹勤.聚类分析及其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1999(4).

[3]杜肖俏,王连峰.中国老龄化状况的聚类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2).

[4]张本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2(3).

[5]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J].人口与发展,2009(3).

猜你喜欢
省市人口老龄化比重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