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我国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1-02-10 09:09封槐松
中国蚕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蚕茧蚕桑丝绸

封槐松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北京 100125)

应重视我国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封槐松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北京 100125)

强调了蚕桑产业在我国及世界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科研教育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对蚕桑产业没有理顺或有削弱,存在国家扶持少、宏观管理不顺、科研教育落后、基地布局转移过快,造成蚕桑产业后劲不足、优质茧丝的优势下降明显、我国蚕桑产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等问题。提出了完善茧丝绸行业体制改革,实现其一体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行;加强宏观调控,确保茧丝绸生产平稳发展;完善茧丝绸科研、教育设置,增强我国控制世界市场的后劲;增加对蚕桑生产的投入,确保其事业不断发展;推广集约化、多元化、产业化和合作化,促进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蚕桑产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东桑西移;综合利用

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忽视了在我国历史悠久、在世界上十分重要的蚕桑产业,以致于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需要引起国家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这项既传统又惠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我国茧丝绸产业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不被动摇。

1 我国蚕桑产业的经济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蚕桑产业是我国有 5 500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蚕桑生产遍及除天津、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区、市)。全国有 1 000多个县、1 000万户农民栽桑养蚕,桑园面积达 80万 hm2。蚕桑产业已成为许多县(市)和乡镇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支柱或骨干产业。自1979年我国茧丝生产量超过日本后,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和丝绸出口国。目前全国年产鲜茧 60多万 t、生丝 12万 t,年创农业产值近 200亿元、工业产值近 2 000亿元、零售额估计在 5 00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 50亿美元。我国蚕茧和生丝产量雄踞世界第一,均占世界总产量的 80%左右,丝类、绸缎和丝绸服饰的出口量分别占世界贸易量的 90%、70%和 55%,产品出口到 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的蚕桑产业是一项涉农产业链最长、利用少量耕地安排就业人口很多、单位面积耕地创造财富最多的产业,也是为丰富世界人民生活贡献较大的产业。

2 我国蚕桑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

我国蚕桑产业虽然所占地位很重要,但由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科研教育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对蚕桑产业没有理顺或有削弱,我国蚕桑产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问题非常突出。

2.1 国家扶持很少 蚕桑生产基础设施差

近 10年来,尽管我国财政收入每年以 20%以上的速度增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但蚕桑生产的国家投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度减少。致使桑园比农田设施差,养蚕仍然是人蚕同屋,栽桑养蚕依然靠手工劳动(其强度很大);家蚕微粒子病等病虫害日趋严重,由于经费缺乏,防控难度越来越大;全国 250多家蚕种场,大部分是 20世纪 60—70年代建成的,由于经营机制不合理,亏损严重,无力改造,目前有很多蚕种场在危房下生产,安全隐患较为严重。

2.2 宏观管理不顺 茧丝绸产业受损严重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几次机构改革使茧丝绸宏观管理职能有所削弱,农业部管生产,商务部管流通,丝绸工业宏观管理没有职能部门;导致丝绸加工底细不清、数字不准、后道加工不仅远远落后于意大利等先进国家,而且与国内毛纺、麻纺等纺织工业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制约着茧丝绸产业的持续发展。农业统计也取消了蚕桑生产统计。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合并到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现已很难发挥协调各部门的作用。以致 2006—2007年很多企业低价倾销出口,不能实行最低限价;2008年 10月每吨生丝出口价格跌至 15万元仍然不能收购储备而继续跌到 13万元,创近 30多年来最低价。由于宏观管理不顺、调控不力,2007—2008年 2年茧价下降45%,使蚕农减少收入 60多亿元,严重伤害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蚕桑生产连续 2年减产 30%,造成 2009年茧丝加工企业上半年原料不足,下半年高价抢购原料,但仍然平均不到原料需求量的70%;形成了蚕农减产、增收,加工企业原料紧缺的尴尬局面。

2.3 科研教育落后 我国蚕桑产业后劲不足

20世纪 90年代后期在全国相继开展的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体制改革,将国家唯一的一个蚕业研究所下放给了与蚕桑毫无关系的江苏科技大学(实际上是以桑园换房屋),一些省也效仿,或则像福建省撤销蚕业研究所,或则像河北省将蚕业研究所划归到承德医学院管理;致使蚕桑科研机构混乱、经费短缺、人心不定、成果很少。全国部省级以上的成果除了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外几乎没有,生产上使用的蚕品种基本上都是 1995年以前选育的。蚕桑专业教育也日益萎缩,设有蚕桑专业的高校已由过去的十几所减少到现在的 4所。蚕学专业的年招生人数已从 20世纪 80—90年代的 1 0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不足 100人;中等专业学校改成大专以后大多都不设蚕桑专业了。整个蚕桑行业面临后继乏人、技术衰退的危险局面。

2.4 基地布局转移过快 我国优质茧丝的优势下降明显

东部地区不仅是我国传统蚕桑生产基地,而且还是我国优质茧生产基地,其茧质仅次于巴西,好于其他所有地方。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的影响,我国东部的蚕茧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例逐年下降,而且近10年来下降更为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的蚕茧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例逐年上升很快,蚕桑生产呈现明显的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快速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特征。1990年,东部地区的蚕茧产量为27.7万 t,占全国的 57.7%;而中、西部蚕茧产量分别为 3.5万 t和 16.7万 t,分别占全国的 7.4%和34.8%,中西部合计占全国的 42.3%。到 2009年,东部地区的蚕茧产量下降到 19万 t;20年间在全国蚕茧产量总体增加的情况下,东部地区的蚕茧产量减少了 31.4%,东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也下降到 34.1%,我国优质茧丝的优势已经下降很多。

3 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纵览历史,许多强者由于夜郎自大而由强变弱,许多弱者由于自强不息而由弱变强。蚕桑产业排在世界第 2位的印度,虽然蚕桑生产基础与我国有较大的差距;但他们从上到下都很重视,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投入力度很大、科技进步较快,加上有世界上最大的蚕丝市场空间,蚕桑生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会发展很快。我国虽然目前是蚕桑生产大国,主宰世界茧丝总量的 80%,但由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不及早重视并采取措施,印度完全有可能超过我国而成为世界第 1。因此,与蚕桑产业相关的各级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印度与我国的竞争,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我国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巩固我国蚕桑大国的地位。

3.1 完善茧丝绸行业体制改革 实现其一体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行

完善茧丝绸体制改革,涉及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上要理顺现行不全面、不协调的地方,实行蚕桑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加工及内外贸易等,归口政府一个部门管理。应借鉴印度的做法,将茧丝绸宏观管理职能,全部划归国务院下设的一个部门管理,对其机构、编制、经费和投资等方面合理确定,从上到下形成体系,确保我国蚕桑产业的宏观管理、科研教育、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工作,全面、高效,事半功倍。在运行机制上,要建立整个茧丝绸产业按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全面放开蚕种和蚕茧购销渠道,把目前单方面说了算或政府部门定价,改变为由市场导向、购销双方按“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拟定价格。

3.2 加强宏观调控 确保茧丝绸生产平稳发展

一是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茧丝绸生产的形势,全面分析国内外茧丝绸市场行情,正确判断市场走势,定期向社会发布茧丝绸产销形势报告,以引导生产、加工、贸易等各个环节合理安排,降低茧丝绸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风险;二是要监督茧丝绸市场,不定期、经常性地检查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上市和暴涨暴跌价格的不法行为;三是要建立适量的蚕种和生丝国家储备制度,在遇上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下降过低或上涨过高时,实施购进或卖出,以平抑价格;四是要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对我国茧丝绸产品出口实行最低限价,以限制对外低价倾销、对内压级压价的现象发生。

3.3 完善茧丝绸科研、教育设置 增强我国控制世界市场的后劲

要进一步深化茧丝绸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人数最多、水平最高、能力最强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队伍。科研机构要尽快恢复 1995年时中央级茧丝绸科研机构,重新定编、定人、定经费,茧丝绸生产各省(区、市)也要效仿中央的做法予以理顺。专业教育方面,要在原来 10所大学里恢复蚕桑、丝绸专业,其中的重点大学应降低蚕桑专业的入学录取分数线,以保护虽然弱势但国家需要的专业,使年招生人数保持在 800~1 000人的规模 ;同时 ,广西 、江苏 、浙江 、四川 、山东 、广东 、安徽、云南等蚕桑生产大省(区),茧丝绸生产重点地(市)的农业职业学院,应设置蚕桑、丝绸专业,根据需求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3.4 增加对蚕桑生产的投入 确保其事业不断发展

蚕桑生产方面的投入历史上欠账较多,使得生产条件落后、生产水平不高,满足工业原料需要十分困难。因此,要采取积极扶持发展蚕桑生产的措施。一是要将发展粮棉油生产的惠农政策应用于弱势的蚕桑生产,提高生产效益,稳定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二是要在抓紧投资建完主产省桑蚕原种场的基础上,扶持部分地区良种蚕种场的危房改造;三是要在主产县(市)投资改善桑园和蚕室条件,提高桑叶和蚕茧的生产水平;四是要在主产省,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优质茧产区,建立优质茧高产、高效示范园区,通过推广良种和先进的栽培、饲养技术,以及开展桑树、桑园和蚕桑资源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产量和效益,促使我国东部地区优质茧生产基地和主产省生产的稳定发展。

3.5 推广集约化、多元化、产业化和合作化 促进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蚕桑产业也必须加快现代化的步伐。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应大力扶持蚕桑产区积极开展集约化生产、多元化利用、产业化经营和合作化服务,促进我国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集约化生产,就是要鼓励桑园向栽桑养蚕技术能手转移,通过增加技术和物质投入,推广省力化栽培和饲养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多元化利用,就是要鼓励蚕农和加工企业,不仅要提高桑叶、蚕茧、生丝的产量和质量,还要充分利用桑园、桑树、蚕和蚕茧,生产更多的产品丰富市场,增加经济收入;产业化经营,就是要鼓励以企业为龙头,公司加农户形成一个整体,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管理;合作化服务,就是要鼓励蚕农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积极组织起来,开展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不断增强蚕桑生产抗风险的能力。

[S88-9]

C

1007-0982(2011)02-0001-03

2011-02-16;

2011-03-02

猜你喜欢
蚕茧蚕桑丝绸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卖蚕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