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11-02-10 09:09王玄瑜高绘菊牟志美
中国蚕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丝绸文化

王玄瑜 赵 凯 高绘菊 牟志美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丝绸文化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王玄瑜 赵 凯 高绘菊 牟志美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阐述了丝绸文化的含义、起源与发展过程,以及丝绸文化、丝绸所具有的历史悠久、精美丰富、雍容华贵、环保自然的特征,叙述了丝绸之路及对丝绸文化传播的影响,丝绸文化对纺织业、文字文学、工艺美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衍生以及世界文化的融合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提出我们要继承并在创新中发展传统丝绸文化,加速确立与形成新时期丝绸文化,使其更具生命力并对社会发展发挥其更加积极的作用。

丝绸文化;特征;传播;作用

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丝绸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丝绸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先导,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1]。世界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把中国丝绸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丝绸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丝绸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的友好使者,对促进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研究丝绸文化,既有利于我们把握丝绸文化的发展脉络,又有利于我们发掘丝绸文化对我国新时期发展所能发挥的现实意义。

1 丝绸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

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集中反映在与丝绸相关的历史记载、文物遗迹、诗歌文章、人物传记、工艺美术、织绣产品、雕刻绘画、宗教信仰、风俗礼仪、桑蚕丝绸生产等各个领域之中[3]。丝绸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丝绸文化的起源

中国丝绸文化始于新石器时代。中华祖先栽桑养蚕、制丝织绸已有 5 000~6 000年的历史,中国丝织技术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的发达时期,已有 5 700年的历史,而人工养蚕也大致可追溯到这一时期,其年代为公元前 3 500年,距今也有 5 500年的历史[4]。中国丝织技术的出现与人工养蚕技术的出现在时间上几乎是相继发生的,其间隔时间很短,丝绸文化伴随着蚕丝业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考古成果揭示了中国蚕丝业以及丝绸文化发源的时间与地点。1927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被确认为中国丝绸发展史中的重要实物证据[5];1960年江苏省吴县梅堰遗址出土的绘有“蚕纹”的黑陶[3];1980年河北省正定县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 2件陶蚕蛹[4];1984年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距今 5 630年,是至今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6];1958年浙江湖州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批距今 4 750年的丝线、丝带和平纹绸片,专家们据此推断当时可能已有原始的织机[7]。

3 丝绸文化的发展

3.1 萌生期

氏族社会时期是丝绸文化的萌生期。此时期属于丝绸文化的初级阶段,野蚕被驯化成家蚕,人们开始利用蚕丝,与蚕丝生产相关的技术和工具也大量出现,与此同时产生了图腾崇拜等精神活动。在此时期,萌生出人类可观察的丝绸文化的 3种基本形态,即以丝织生产为主题的物质文化、以蚕作为崇拜的精神文化以及由对蚕的信仰导致的制度文化[8]。

3.2 成熟期

夏、商、周时期是丝绸文化的成熟期。在这个时期,丝绸文化在生态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 2个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直到周代已经发展到了制式化,趋于成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形成了绢、绮、锦 3大主要丝织品类型。其中,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非常深远[9]。

3.3 兴盛期

秦、汉、隋、唐时期是丝绸文化的兴盛时期。此时期继承了前期文化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唐朝是丝绸生产的最鼎盛时期,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生产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丝绸品种、图案纹饰、织造工艺、印染技术都达到辉煌灿烂的鼎盛境界。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丝绸之路”增加到了 3条,贸易的频繁程度空前高涨,促进和扩大了东西方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丝绸文化也在兼容中取得发展。此时期的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都受到丝绸文化的巨大的影响,丝绸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3.4 迁化期

宋、元、明、清时期属于丝绸文化的迁化期,丝绸文化开始慢慢迁化。此期制度型文化逐渐简约、潜隐,丝绸文化向民间性迁化。全国丝绸的重心南移,丝绸民俗文化更加浓郁,表现出明显的地区文化特色[10]。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但由于封建制度和洋绸倾销的影响,中国丝绸进入艰难的境地。

3.5 复兴期

复兴期是指清末至今。中国要从丝绸大国变成丝绸强国,必须更加注重文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要根据新时代的特点来创新发展,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9]。

4 丝绸文化及丝绸的特征

4.1 历史悠久

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史实证明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认识了蚕,并产生巫术崇拜,有了衣着服饰。随着时间的迁移,丝绸慢慢渗透到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丝绸文化。同时丝绸文化不断地向国外传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却又一脉相承的世界范围内的丝绸文化。它以独特的风格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伴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不断发展。

4.2 精美华贵、丰富

精美华贵是丝绸的重要特征。丝绸中最华贵精美的产品要属锦和绣。战国中期的“舞人动物纹锦”、东汉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唐代的纬锦、花鸟纹锦、宋代的宋锦、元代的织金锦、明代的云锦以及清代的漳缎及漳绒等织物都是华丽高贵的丝织品。这些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各具特色,但同样具有珠光宝气、高贵华丽的特质,显示了丝绸精美华丽的特点。

丝绸历经 5 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品种结构之复杂,花色名目之丰富,令人惊叹。按不同组织和工艺特点,丝绸织物可分为 14大类,即绫、罗、绸、缎 、绢 、纺 、绉 、纱 、绒 、绡 、锦 、呢 、葛 、绨 ,还有 36 小类[3]。现代的纺织业应用了新纤维、新工艺、新技术,使丝织物的种类更是层出不穷,名目繁多。丝绸的纹样和色彩也是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单单漂染丝绸所用的染料就有 200多种,分色更是达到成百上千种。另外,在精神方面,丝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服饰,而且还丰富了其它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在很多领域内总能找到与丝绸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11]。

4.3 高雅华贵与自然环保

丝绸素有“软黄金”之称,先天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以其柔软舒适、光泽优美的自然特性在所有纺织纤维中被尊为“纤维皇后”。丝绸雍容华贵,飘逸轻柔;以其透气保湿、防霉护肤被誉为“人体第二肌肤”,是其它纤维无法媲美和不可替代的。自古以来,为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所享受,并加上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不能作为交换商品在市场上出现,特别是龙袍、官服之类,因它是皇权、官职品级高低之分的标志和权威的象征[12]。丝绸进入西方各国,被上层贵族所喜爱,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同时,在桑蚕丝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生产方式与制作工艺,注重综合循环利用,秉承自然环保的理念,不会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带来压力。

5 丝绸之路及丝绸文化的传播

国外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伴随着中国丝绸的输出,丝绸文化在国外发生并发展。丝绸及丝绸文化大规模的传播是依靠汉唐时期形成规模的丝绸之路[13]。古丝绸之路有多条,通常认为主要有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3条。

5.1 北方丝绸之路

北方丝绸之路形成时间早、覆盖范围广、沟通国家多、影响力较大。其前身是游牧民族所沟通的中国丝绸西传的空洞,以后随着汉武帝的西进政策而成为通途大道。汉武帝于建元三年派张骞率领百余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取道陇西,通往西域。随后张骞的多次出使,使以丝绸为代表的丝绸文化以及中华文明迅速向西传播,直达罗马帝国,北方丝绸之路逐渐形成[14],成为沟通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欧洲和中国的一座桥梁。

中国丝绸进入外国后引起巨大的反响,各国产生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丝绸文化,并反馈回中国。中亚腹地丝绸文化的回馈以新异丰富为特征。西域国家的纺织业起源于毛纺,丝绸和蚕丝传入之后,人们把丝绸纺织和原来的毛、麻纺织结合起来,创造出许多质地和性能皆称奇特的产品,如人们泛称为“胡锦”、“西锦”等。西域的织物花纹也与中原织物具有较大差别。斜纹组织和纬线起花等纺织手段,具有西域传统文化特色的花纹图案以及原料混纺的特色,都对中原的丝织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

5.2 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则是由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西部的大理,通往缅甸和印度,然后改乘船舶,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帝国。这条丝绸之路始于何时尚待考证,史料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张骞出使大夏后建议开通这条四川到印度的西南丝路。汉武帝于元封六年,从内地征集了大批士卒和壮丁,在滇西大规模开凿博南道[16]。中国大量的蜀锦就是从这条丝绸之路输出,换回缅甸、印度等地的宝石、象牙、犀角等珍贵特产。16世纪后明清实行禁海政策,但东南亚各国商人依然用贡使的名义进行朝贡交易。这些地区丝绸文化的回流较迟,对中国近代丝绸发展影响较大,如:西洋闪金缎、西洋金花缎、西洋锦缎带、大西洋阔宋锦、绞绡及撒哈拉、大西洋诸布等[15]。

5.3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航行朝鲜、日本、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和阿拉伯地区,其发展到清初达到极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16-17]。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在地理位置上距离中国最近,丝绸文化的发展与回流都要早于其他国家,其特点与中国的丝绸文化极其相近。朝鲜半岛诸国丝绸文化的回流开始在东汉以前。这些国家的丝绸文化中,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有新罗生产的朝霞绸,女王国的鱼油锦和龙油绫[18]。日本的丝绸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最大。日本生产的锦有软锦、东京锦等,绢有阿波绢、珍珠绢等,其他如绝、缎、绫、罗等也各有不同品种;同时,日本的丝绸文化也影响着荷兰等地,荷兰在顺治十二年和康熙二十五年等年份的进贡都有倭缎[15]。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对我国丝绸产业及丝绸文化的影响巨大。16—17世纪,以缎类为主的西洋丝绸大量涌入中国。更为重要的是机器纺织的技术进入中国。新技术的进入使得传统的丝织技术得到全新的改革,丝绸的种类增多、品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另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新的丝绸生产组织形式也随之出现。丝绸生产及丝绸文化都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

6 丝绸文化的作用

6.1 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丝绸文化对纺织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

外来丝绸文化对本土纺织业的发展与革新所产生的作用更为巨大。中国的丝绸进入欧洲各国后,各国君主们纷纷建立与发展本国的丝织业。在此过程中丝绸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完善、不断丰满的。例如西欧抽丝织绸工人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融于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力之中,使纺织技术日益精湛、科学,成为近代工业的先导。正是由于这种极富创造性的糅合,极大地丰富与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发展。国外丝绸文化形成后又反馈给中国,对中国的纺织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代的机器纺织技术,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2 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丝绸文化在汉字的产生、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汉字中表现为与桑、蚕、帛和大量“纟”部字及与其有关的汉字的产生和应用。《说文解字》中,收录篆文 9 353字,其中含“纟”部的,共有 248字,约占其篆文总数的 3%[20]。汉语中还有大量与这些字相关的词语,如:桑蚕、桑麻、桑梓、蚕种、缫丝、纺丝、丝绸之路、帛画、玉帛、财帛等[1]。这些词语大都与蚕丝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还有许多与丝绸文化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如作茧自缚、锦囊妙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等[21]。

另外,大量文学作品也以描写蚕桑丝绸来抒发情感或反映社会现实。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丝行》,陆游的“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李绛的《省试恩赐耆老布帛》等。与丝绸文化有关的诗词歌赋出现在历代的文学作品的角角落落[22]。

6.3 促进了民俗文化的衍生

丝绸文化中民俗色彩浓郁,中国人的蚕神崇拜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数千年来有关蚕神的神话传说绵绵不绝,而且蚕神众多,各地正宗的蚕神不下 10种[1]。众多有关丝绸文化的歌谣、谚语、方言俗语,是历史的活化,积淀着浓郁的民俗色彩。中国人的许多习俗都被打上了丝绸文化的烙印。许多岁时习俗、社会习俗和人生礼仪习俗都与丝绸文化有关。如蚕乡人的习俗中所提到的催生礼、讨蚕花[10];中原地区在一年收完蚕花以后,还要到庙里谢蚕神,祈求来年蚕业丰收;在江苏蚕区,乡间妇女有祈蚕丰收的祭祀;浙江湖州 3月要表演“蚕花鼓”,蚕期要拜蚕花五圣;安徽潞安在上元节要蒸面茧祭祀蚕姑,等等。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中国丝绸文化的整合[23]。

6.4 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

丝绸文化深入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影响着其它的艺术,甚至促进一些新的艺术门类的产生。先秦丝绸纹样的风格是造型质朴、大方、富于变化,这些纹样与同代陶器、金属器、漆器等纹饰互相影响,并与当时织造技术水平相适应。东周的彩绘漆器,可以见到丰富的间色与复色,与当时的丝织品色彩特点遥相呼应。“十二章纹”的起源与丝绸手绘与刺绣有着紧密的联系。“十二章纹”后来演变为皇帝龙袍上的专用纹样,成为古代服饰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书画宣纸的发明与古代丝绸“缣帛”、“绢布”有着直接的关系,实际上纸的发明还是受到丝绸的影响,纸的初意是丝在漂洗过程中积淀的丝屑,积淀成薄薄的一层,称为纸。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再用纤维代替丝纤维造纸,成为中国的一大发明[24]。另一个重大的发明印刷术也是发源于蚕丝业。经考证,中国古代丝绸的凸版印花是雕版印刷的前身,传统的印刷工艺中,有很多部分直接来自印花技术[25]。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大大的促进了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的发展。

6.5 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丝绸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贡献很多,同时,国外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使本土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2]。例如中国与日本在丝绸文化上的交流。日本曾多次接纳中国移民进入本国生活或是派遣使者进入中国学习丝织技术。中国移民、大批的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随同使团到日本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隋唐时期,隋唐文化对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形成一次强烈的冲击。在日本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仿唐文化”,并持续了 200多年[24]。作为回馈的日本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视野,不少文化也成为诗词歌赋的主题,一些丝绸以异域神祈祥瑞或传说故事为图案,更是被中国工匠所吸收,丰富了中国百姓的文化情趣。另外,丝绸也作为各国的“和平使者”,曾在各国外交中起到关键作用[10]。各国以丝绸贸易或互赠丝织品为突破口,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维持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为世界文明进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我国丝绸文化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世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益扩大和频繁的思想文化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如何开拓心智、充实自我,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并融入全球文化竞争的大潮,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并对社会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是丝绸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努力的方向[26]。

[1]冯雁.浅谈丝绸文化的内涵及产业意义[J].国外丝绸,2005,(6):33-38.

[2]张少华.试论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J].理论与观察,2005,(6):74-75.

[3]钱小萍.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J].丹东师专学报,2001,23(1):49-51.

[4]李兵.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J].中国蚕业,2008,29(2):11-13.

[5]蒋猷龙.西阴村半个茧壳的剖析[J].蚕业科学,1982,8(1):39-40.

[6]张松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J].中原文物,1999,(3):10-16.

[7]陈友善.论湖州丝绸文化[J].湖州师专学报,1999,(4):64-68.

[8]李荣华,陈萍.中国蚕丝文化概论[J].蚕学通报,1997,17(3):28-32.

[9]吴涛.中国丝绸的历史及丝绸与中国民族文化[J].山东蚕业,2006,(1):31-34

[10]余连祥.中国丝绸文化概述[J].湖州师专学报,1994,(4):68-76.

[11]朱华,范强.中国丝绸艺术点面谈[J].四川丝绸,2004,98(1):45-48.

[12]徐家玲.中国丝织技术西传考[J].东北师大学报,1995,(6):32-38.

[13]张国刚.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J].西域研究,2010,(1):1-3.

[14]杨宗万.丝绸之路杂谈[J].蚕桑通报,1979,10(4):13-18.

[15]刘永连.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J].西域研究,2008,(2):75-82.

[16]王翔.论中国丝绸的外传[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110-118.

[17]宋蕾.中国古代的丝绸文化传播[J].华夏文化,2008,(1):50-51.

[18]刘永连.外来丝绸与中国文化[J].丝绸,2006,(4):48-52.

[19]王翔.中国传统丝织业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过程[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3):81-94.

[20]冯盈之.《说文解字》“糸部”丝绸文化探析[J].丝绸,2007,(8):69-71.

[21]张磊,顾国达.从成语典故看中国的丝绸文化[J].中国蚕业,2001,22(3):52-53.

[22]古风.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J].文学评论,2007,(2):153-158.

[23]周文军.浅论蚕文化及其表现形式[J].江苏蚕业,2004,26(3):54-57.

[24]陈工凡.中国古老的丝绸文化对中国印刷发展的影响[J].丝绸印刷,2000,(3):39-40.

[25]仲星明.中国古代印刷图形探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6.

[26]杨云鹏.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9-43.

[S88-9]

C

1007-0982(2011)02-0083-05

2011-02-23;

2011-03-10

王玄瑜(1962—),男,山东栖霞,研究生。

Tel:0538-8241315,E-mail:zhaokai51020@sina.com

牟志美,女,山东栖霞,教授,博士生导师。

Tel:0538-8249561,E-mail:zmeimu@sdau.edu.cn

猜你喜欢
丝绸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海上丝绸路
遥望“丝绸路”
谁远谁近?
路上丝绸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