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糖痛方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2011-02-11 02:12许建敏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6期
关键词:脉络麻木通络

许建敏 邓 军

(山西省临汾市中医医院,041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致残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所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代谢障碍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管活性因子改变、滋养神经的血管受损,终致神经损害而发生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肤麻木、疼痛等感觉障碍。相当于中医“消渴”、“血痹”范畴。《金匮要略》云:“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病因病机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内著名医家祝谌予教授提出糖尿病挟血瘀证,并率先应用降糖活血方治疗糖尿病取得良效后,诸多医家认识到糖尿病伴发瘀血贯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全过程。如仝小林[1]认为,络瘀、脉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条病机主线,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糖尿病是以血管病变为核心的认识是一致的。高长玉、韩淑芬[2]等对DPN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临床分级研究时发现,单证出现率依次为气虚证49.12%、火热证38.59%、血瘀证 36.84%、阴虚证 27.19%、阳虚证14.91%、痰湿证8.77%、血虚证0.88%。有研究表明,气虚患者中血瘀证的患病率最高[2]。吴兆利、于世家[3]认为血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认为糖尿病日久引起久病入络,血行不畅,气血不能通达四肢,肌肉筋脉失养,就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拘急不适的血瘀证,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变表现。糖尿病日久,气虚不运,阴虚涩滞,阳虚寒凝,痰瘀胶着所致气血不畅,脉络痹阻是其病机所在。故治疗上强调活血化瘀、祛瘀生新。

糖痛方

糖痛方组成:生黄芪、桂枝、当归、白芍、川牛膝、红花、川芎、生地黄、胆南星、天麻、鸡血藤、银花藤、生甘草。全方以黄芪益气实卫;当归养血和营;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营卫周流不息,气血自然流畅。现代药理分析[4],生黄芪不仅能降低血糖,直接扩张外周血管,增加肢端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脂作用。川芎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李时珍称其为“血中气药”,善治血瘀气滞病证。当归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桂枝具有中枢性和周围性扩血管作用,使血液流向体表。白芍有显著的镇静、镇痛作用。生地黄滋补肾中真阴以治其本。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滋补肝肾之阴血。红花、牛膝、川芎有改善微循环作用,还可增加下肢血流量,使毛细血管开放增加,改善血流变,缓解微循环障碍等作用。加天麻、胆南星解痰瘀之胶着;加鸡血藤、银花藤一温一寒,通经活络;加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阴阳兼顾,寒热并用,气血同调,补虚而不忘活血,养阴而不忘温阳,祛瘀而不忘逐痰,使气血得畅,脉络得通,肢体肌肤麻木、疼痛得减。

临床应用

在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过程中,使用糖痛方屡屡获效,体会如下:

1.本经求源,勿忘气血: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气血运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养皮肉筋骨,内而灌溉五脏六腑,气血与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故《本草衍义》指出:“夫人之生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伤其气血者”。如消渴燥热,燥为火热之属,最易伤气,所谓“壮火食气”。又如《证治要诀◦三消》曰:“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腔气血,血是内在的,物质的,属阴;气是外在的,功能的,属阳。生理上血载气行,气推血动,气血正常运行,营养人体四肢百骸;病理时,气血不调,或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或气血两虚,而百病由生[5]。而糖痛方中的生黄芪为补气之要药,补气力强,气足则血旺,血旺则运行有力,诸瘀可祛。

2.补虚顾实,化瘀通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是由于糖尿病久治不愈,使正气日衰,脉络空虚,正虚邪凑,外邪乘虚入中经络,脉络痹阻而引起。脉络瘀阻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因燥热炽盛,耗气伤阴,使血行无力,脉络滞涩;或因阴损及阳,阴阳失于调和,脉络失于温煦,寒凝血瘀;或因痰浊内生,痰瘀互结,胶着一处,留于经隧脉络,阻遏气血流通,使络阻血瘀,血脉失和,导致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的产生。消渴无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亦或阴阳两虚皆兼血瘀。而瘀血作为致病因素,又会加重脏腑的虚衰,导致精微不布,四肢末节首先受累,而发麻木、疼痛。而糖痛方中的黄芪、生地黄重在补虚通络;桂枝重在温经通络;红花、牛膝、川芎重在活血通络;天麻、胆南星重在化痰解瘀而通络。临床上对于血糖控制尚且达标,而症状明显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知悉患者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应中医辨证施治,务求补虚顾实、化瘀通络的基础上灵活选择药物,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可获效。

足浴疗法是我国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它能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起到祛病健身作用。其特点为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皮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神经传导,迅速缓解症状尤其是四肢麻木及疼痛,大多在用药1周内缓解或消失,见效快,疗效高。糖痛方根据中医内病外治之原理,利用中药开泄之性,借助药液热力,通过皮肤的吸收,经脉的传导,激发调节经络及脏腑功能,疏通气血,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达到化瘀导滞、祛除病邪、补益正气的目的[6]。

总之,运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糖痛方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既可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纠正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同时也可改善周围神经传导,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仝小林,段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治疗原则.中国全科医学,2003,6(9):703-704.

[2]高长玉,韩淑芬,段伟松,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中医杂志,2008,49(2):153-156.

[3]吴兆利,于世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从血瘀论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71-72.

[4]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74.

[5]宋福印.气血脉形辨证理论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6]赵彩霞.足浴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74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16(1):25.

猜你喜欢
脉络麻木通络
麻木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考古发掘摹画出的古蜀文化脉络
浮生一记
无题(2)
益温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