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客观化可行性思路探讨

2011-02-11 03:54马宁关晓光
中医药信息 2011年6期
关键词:客观化脉象医案

马宁,关晓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脉诊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正如王叔和所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诊,因为它是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基本精神的体现和利用,亦是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医诊病非常重视脉诊。但脉象的特征,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主观因素太多,不同医者对同一脉象很难形成统一认识,因此脉诊的客观化问题备受关注。人们期望脉诊能做到像西医的心电那样,通过心电图客观的表达病人的生理情况和病理变化。人们也试图从实验角度研究脉诊。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与期望相差甚远,在反映系统整体性和脉证规律方面与实际应用还有较大差距。

1 脉诊客观化研究的现状

脉诊是中医在诊断疾病时的重要手段和步骤。脉象是中医通过触觉患者桡动脉处获取的信息,是观察体内生理和病理变化的一个窗口,对判断病情、识别病证,分析病机和推断预后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脉象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为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关键。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投入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多,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对脉诊学的理论、诊脉方法、临床诊断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1-2]。

对人体脉象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的研究,最有价值的方面在于国内脉诊仪的机理研究和应用开发。脉诊仪的检测方法包括脉搏波及取脉压力的检测、脉象多种力学参数的检测、脉象宽度的检测。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对脉象的至数、节律、浮沉、强弱、粗细、刚柔、流利艰涩等信息进行检测。其关键在于中心传感器的灵敏度。脉象传感器的基本功能是将切脉压力和挠动脉搏动压力这些物理量转换成为便于测量的电量。脉象传感器是脉象检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种类很多,如按测量原理来分,可分为电阻应变式、光电式、超声多普勒式以及电阻抗式等。如按感压触头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分,可分为刚性触头和软接触触头式。到目前为止,基于传感器研究的种类繁多,研制出了不同类型的脉象仪,如 MX-3C型、MX-5型、MX-811型、ZM-III型、MXY-I型、BYS-14型心脉仪等都运用不同形式的换能器,描记出脉搏图象的变化,并运用电子计算机对脉搏图的信息进行自动的提取和分析[4]。

2 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困难及成因

从众多的研究报道看,虽然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的不足:1)首先,脉诊仪所描记的脉图不能反映脉象的全部信息。2)使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及参数标准不一,无法统一脉象图诊断标准,影响了脉象图的临床推广应用。3)脉搏信号处理算法多样,导致脉图图谱名同而图形有别,重复性不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脉诊客观化研究,多客观化了脉诊的现象,没能客观化脉诊的本质,忽略脉诊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所谓脉象图的检测,只是一种现象图的检测,不能客观化脉与疾病之间的联系[3]。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气血、组织、器官、脏腑的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亦体现人体与外界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密切联系,《灵枢·脉度》载:“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可见,机体各部分功能有赖经络气血的运行流注和温煦濡养而实现,同时又与自然界相应,产生各种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理变化,故《内经》曰:“四变之动,脉应上下”。要将脉诊客观化必须建立在对中医传统脉学的正确理解和诠释的基础上。

3 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方向

脉诊客观化研究需要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的支持。中医脉诊是中医的传统绝技之一,通过切按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人体各种生理和病理信息,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客观依据。但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要准确掌握和运用有着相当的难度,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医脉诊的客观性,早日摆脱标准不统一的状况,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脉诊是一种诊断技术,脉诊与疾病之间既有直接联系、必然联系,更多是间接联系、偶然联系。笔者认为,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突破口可能是“脉诊”,可能是“证”,更可能是“脉证关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们运用计算机对一些典型医藉进行记录、处理,并借助统计学分析,建立数据库,可能推动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历代医家留下的大量医案诊藉,其中就包括了脉象特征的描述,有的相当精细和到位,充分体现当时对患者脉象的感悟和体会。因此,章太炎先生指出:“中医之成绩,医藉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精读古代好的医案,通过整个医案的病情描述,去重复和体会医者当时的手指和心理感触,是提高脉诊水平,也是发现脉证规律的重要途径。

例如《醉花窗医案》中的“饮食伤胃”案:商人曹某,忘其名,豪于饮,而食量亦复兼人。夏月奔走发渴,多食生冷,遂致停滞,头痛发热,腹胀神昏。他医以为感冒,以风药散之,不效。乃迎余视。其右关坚大,右尺弦缓,并无浮象。乃曰,此饮食伤胃也,必见食作呕逆。弦者停阴之象,不去之不快也,此类伤寒中五症之一,视为外感,失之远矣。急以对金饮子加大黄、槟榔等破之,二服而腹减热退。五日后来谢曰:余未病时,常有呕逆手颤疾,不知何故?告之曰:此酒积也。试服葛花解酲丸,当必愈。曹某服之至半斤而宿疾全清矣[5]。

此医案根据“右关坚大,右尺弦缓,并无浮象”,分析判断病因病机为“饮食伤胃”而非外感,辨证准确。可见,通过古代医案学习脉诊,从中我们也可以找出脉证之间的关系,发现脉证之间的规律。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应以脉证关系的客观化为研究方向,搭建中医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但这些绝对不能脱离中医理论体系,不能脱离中医经验医学的特点,具体说不能脱离中医古代医案。

[1] FUNG Y C.Biomechanics,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iving tissues[M].New york:Spring Verlag New York INC,1981:41 -46.

[2] 陶祖莱.生物流体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39-48.

[3] 关晓光.指下乾坤-中医脉诊文化史要论[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

[4] 费兆馥.现代中医脉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3-108.

[5] 齐向华,金伟.名家论脉[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7-28.

猜你喜欢
客观化脉象医案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中医舌象特征客观化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中医舌诊客观化技术发展分析及应用探讨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民事司法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内涵探讨
冠心病的脉象研究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