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2011-02-11 03:54陈占凤李贺薇
中医药信息 2011年6期
关键词:胃气胸骨中医药大学

陈占凤,李贺薇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谢晶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30余载,尤其对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诊其侧,现将导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宝贵经验总结如下,与同道分享。

胃食管反流病(C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与食管外的疾病,临床上以烧灼、泛酸、胸骨后灼痛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饮食、睡眠及工作,并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属中医学中“吞酸”、“呕吐”、“郁证”、“反胃”等证范畴。近年来,本病在亚太地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单纯西药治疗易于复发。谢师在临床中强调中西相参,详析病机,慎立治法,准确辨证,精当用药,对本病疗效颇佳。

1 病因病机-强调腑气以降为顺

本病病位在胃及食管,但也涉及肝胆脾,病机总由气机升降失常。谢师强调六腑以降为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降相因,则气化氤氲,生化气血津液,灌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脾不升清,无力抑制浊气上逆。脾胃气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肺失清肃,胃失和降均可引起嗳气。《医宗必读》云:“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愁,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肝胆属木,主疏泄,脾胃属土,主升降,人的消化功能离不开脾胃肝胆。木能疏土,胆汁之降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运输。在病理情况下,肝气旺则木横逆克土,肝气虚则木不疏土而壅滞,肝血虚则脾胃失养,肝火盛者灼烁胃阴;邪侵胆则逆在胃,令胃气上逆,胆热则液泄,使人口苦呕逆。

2 治则治法-注重降逆通腑,疏肝理气

2.1 和胃降逆、通腑降气

《素问·逆调论篇》日:“胃者,六腑之海,其气宜下行”。胃气通降,则水谷随胃气传导入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水谷随之上泛于食管,发为胃食管反流病诸症。所以在治疗中谢师以和胃降逆、通腑降气为基本治疗方法。

2.2 疏肝理气、调和肝脾

肝气不疏,横逆犯胃,则胃酸过多,并随胃气上逆反流到食管而吞酸,引起烧心和胸骨后灼热疼痛。故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酸者,肝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为酸也。”朱丹溪云:“吞酸者,湿热布积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间。”中医学认为,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若肝疏泄正常则气机条畅,气血和调,心情开朗;若肝疏太过或“肝疏不及”,则克伐脾土,表现为腹胀、胁肋胀满、反酸、烧心等。故采用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使肝气得疏,脾胃健旺。

3 确立基本方药

本病基本方药用瓜蒌、决明子、当归、郁李仁、枳实、槟榔、大黄、黄连、旋覆花、代赭石、煅瓦楞、枳壳等,辨证加减。

3.1 肝胃不和

胃脘胀气,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泛酸,呃逆,嘈杂,心烦易怒,舌边略红,脉弦。在上方基础上,佐以柴胡疏肝散、左金丸加减,重用柴胡、枳壳等。

3.2 脾胃湿热

病程缠绵,胃脘嘈杂隐痛,饥饱均作,口苦粘腻,恶心纳少,咽干欲饮,剑突下或胸骨后正中灼热,灼痛阵阵,夜间入睡易醒,大便干,数日一行,舌苔黄腻、质红,脉细弱。加用藿香、佩兰、黄连、黄芩等。

3.3 肝郁脾虚

表现为情绪抑郁,两胁胀满,不思饮食,腹胀便溏,恶心欲吐,嗳气吞酸,面色不华,脉濡细无力。加用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郁金等。

3.4 气滞血瘀

症见脘腹胀痛,攻窜作胀,疼痛隐隐,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怒张,脉涩不畅。加用赤芍、川芎、延胡索、生蒲黄、五灵脂、制香附、郁金、乌药等。

3.5 脾胃虚寒

泛吐酸水,呕吐清涎,胃脘隐痛,胀闷不舒,喜暖喜按,纳差,喜热饮,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沉迟。加用黄芪、白芍、甘草等。

4 注重饮食生活调养

本病易于反复发作,常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等诱因而加重,故预防复发应重在调理保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压力大,易造成精神紧张,从而诱发本病。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限制饮酒和戒烟;减少或避免进食可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食物,如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浓茶以及患者个人经历中认为与反流症状加重有关的食物;避免过饱、餐后仰卧和睡前进食;不穿紧身衣服;肥胖者减肥等,有助于改善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戒烟酒,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情绪乐观,将有助于预防复发。

5 验案举隅

患者,女性,50岁,2010年9月8日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烧灼感3年,加重2周。伴有反酸,烧心,心烦易怒,急躁。两胁胀满,不思饮食,腹胀,便秘,脉弦。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改变,慢性浅表性胃炎。谢师辨证属肝胃不和,治以疏肝和胃、制酸止痛,药用柴胡15g,佛手 10g,砂仁 10g,苏子 15g,生大黄 10g,枳壳 15g,槟榔15g,黄连 15g,吴茱萸 15g,旋覆花 15g,代赭石 20g,浙贝母35g,煅瓦楞 25g,乌贼骨 25g,茯苓 l0g,炒白术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日后复诊,大便已通,反酸缓解,胸骨后,烧灼感明显减轻。原方去生大黄,续服半月,上述病情明显缓解。随访至今,患者未复发。

猜你喜欢
胃气胸骨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胸骨柄体脱位一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成人心脏手术胸骨正中入路术后胸骨闭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中胸骨固定中应用效果比较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