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资金如何避免“权力打劫”

2011-02-11 05:24郑风田
中国畜牧业 2011年9期
关键词:支农惠农补贴

文|郑风田

我国目前惠农资金“跑、冒、滴、漏”严重,多地爆出“冒领案”“骗补案”等窝案,惠农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严重,惠民款成了“唐僧肉”。未来应该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合并目前花样翻新的各类补贴为直补等措施,更应该改变目前“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的项目设置与需求机制,以农民为本位,增加农民对涉农项目的直接参与来提高精准度与满意度,还应该政府直接退出建设,委托第三方来进行项目建设与审计,以此减少目前惠农资金的“权力捕获”问题。

据新华社的报道,重庆逾10亿元“扶贫金”遭权力打劫,农民领款须设宴。近3年间,重庆检察机关查办了1977名贪官污吏,涉案金额11.8亿元(新华网重庆4月7日电)。“扶贫”变“劫贫”,惠民款成了“唐僧肉”,一些基层干部却变身“抽水机”,使“让利于民”变为“让利于权”。更严重的是,这种坑农害农行为并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

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目前惠农资金的流失率很高,遵守80/20规则,也即中央下拨的100元惠农资金,最后能够真正落到农民头上20元就很不错了,还有些人认为甚至连5%都不到。我国目前的惠农资金今年已接近万亿,如何让这些惠农资金真正地受惠于民,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为补救:

其一,建立充分的信息公开制度。资金层层下发的过程中,出现各类“雁过拔毛”现象。相关职能部门集行政、财务权力于一身,信息不对称、系统内部的监督常以自查形式进行,内部监督形同虚设。应该建立从上到下建立起充分的信息公开制度,改变目前的暗箱操作形式,将补贴内容公开,保证各种信息渠道充分畅通。建立专项惠农资金网上公示系统,将获得补贴农民信息进行详细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民生工程的“被打折”。

其二,是减少目前花样繁多的各类补贴,逐步合并归类成对农民的直补。未来应该大大减少目前各类打着农民的旗号,但其实农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的各类下乡工程,把相应的补贴资金直接变成对农民的直补增加,直接把钱打到农民的一卡通里,以此减少中间环节的损失。

第三,惠农项目应逐步过渡到以农民为本位,增加农民对惠农项目的参与度。未来的惠农项目应该让农民参与,项目安排一定要以“农民本位”为主导,以农民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官员的需求为本,来决定支农资金投入方向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农户需求为主体的表达机制、农户参与的选择和决策机制,把过去由政府决策,“自上而下”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改为“自下而上”,或者两者结合,由受益区农户自己决定究竟需要怎样的公共品服务,并充分利用项目区农户的力量对其进行监督,以此提高惠农项目的精准度与满意度。

第四,加强第三方建设与监管,政府应该退出项目的直接建设。未来涉农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应该退出,改由第三方的NGO来执行,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应该是进行监督而不是亲力亲为。项目的建设效果应该由国家审计部门委托第三方的调查研究机构通过随机抽样来调查质量。美国的国家审计署一般都对大的民生项目进行第三方的独立抽样调查审计,从项目效果来决定是否还进行后续拨款。我国的审计部门也完全可以这样做。在对支农资金使用实行公开化与透明化的同时,委托第三方的独立研究或者调查机构抽样调查农民的满意度与项目实际使用效果,以此决定该项目的存废,从而提升目前惠农项目使用效果,让农民真正能够受益。

猜你喜欢
支农惠农补贴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科普惠农 晋农优选
惠农直播间 美好在身边
退休干部的惠农情怀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乡村振兴亟待支农精神的回归——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救赎”
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财政支农资金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