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方法的层次观

2011-02-12 10:26马作峰姜瑞雪张六通石和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有节形神灵枢

马作峰,姜瑞雪,王 平,张六通,石和元

养生理论是《黄帝内经》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其“形神共养”、“天人合一”等养生观点对后世养生学说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对养生学说的深入学习,发现《内经》养生方法可以分为3个层次,即保养形体、形神共养、天人合一,兹做简要分析。

1 保养形体

形体保养是《内经》养生方法的最初级层次,归纳起来不外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两个方面。

1.1 内养正气以强身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经文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了不同养生方式带来的后果,即善养生者可度百岁,不善养生者半百而衰。其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被后人作为养生的5个基本原则,这5个原则中涉及日常饮食、生活起居、形体锻炼等诸方面。

1.1.1 慎起居 本篇要求的“起居有常”,一般认为是指起居规律。我们认为,这里的“常”应该也包含有“正常”、“常态”的意思;“有常”其实并不是单纯指生活起居有规律,更重要的是要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一致,即“法于阴阳”只有符合阴阳变化规律的起居方式才能算作“有常”。

1.1.2 节饮食 食饮有节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饮食物是脏腑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饮食不当也会妨碍养生,所以《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内经》要求的食饮有节应该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节食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的说法,说明饱食是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其次是节五味。《灵枢·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认为酸苦甘辛咸分属肝心脾肺肾,五味对脏腑有补益作用。同时又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说明如果五味偏嗜,则会对机体产生损害。还提出“五禁”的观点,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从治疗禁忌的角度说明了五味对五脏的影响,因此要保证形体健康,进食五味一定要适度有节。第三是饮食要有规律。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已经适应了一日三餐的生活习惯,所以《内经》提出的食饮有节应该也包含时间上的规律性。

1.1.3 不妄作劳 即不要违背常规地过度劳作。妄者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素问·宣明五色》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这里的视、卧、坐、立、行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并不对健康产生危害,但这种行为如果过度就会出现伤血、伤气、伤肉、伤骨、伤筋等不良反应。

1.1.4 和于术数 术数指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诸如导引、按跷、呼吸、吐纳等是对养生方法的总称。张介宾注曰:“术数,修身养性之法。”和在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其含义有二:一是方法要适合,锻炼的方法要因人、因时、因地恰当地选择;二是锻炼的技术要熟练,每种养生方法都有其技术要领,只有按照要求进行锻炼,才能达到“和”的状态。由此可见,“和于术数”的核心思想是用适当的方法锻炼保养。

1.2 外避虚邪以防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指出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做到规避虚邪贼风。虚邪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因邪乘虚而入故名。王冰注曰:“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认为乘虚而入之邪谓之虚邪,不知不觉中偷袭人体之风谓之贼风。“避之有时”一方面告诫人们要规避外邪的侵袭,另一方面则强调要按照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根据时令之不同而防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从发病学的角度提出了四时规避的重点是:冬季防寒、春季防风、夏季防暑、秋季防湿。

2 形神共养

《内经》不但花费大量的笔墨叙述保养形体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非常强调养神的重要性。《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出做到思想安闲清静,心无杂念,可以保证正气调和,精气和神气守持于内,从而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协调共存,使得形神健全和谐。

2.1 形与神的关系

对于形与神的关系,姚止庵说:“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神形相离,行尸而已。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根据《内经》“形与神俱”这句经文,后世医家逐渐发挥形成了“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等诸多类似观点。

2.1.1 形为神之宅 《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人体是男女(阴阳)两精相结合的产物,男女之精是形体的产物,这就从神的来源上肯定了神生于形。《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指出人出生后开始接受天之气、地之味,在脏腑经络的作用下,养身形,生精神,说明神要在形的作用下逐步完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素问·宣明五气》)等经文则从神与脏腑的关系说明形体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即“形为神之宅”。

2.1.2 神为形之主 《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从生命存亡的角度论述了神的御形作用。该篇还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一方面说明年老五脏功能衰退则神气消亡,是为形生神;另一方面神去则虽有“形骸独居”,但生命随之告终,显示神有驾驭形体的作用。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精神衰亡与形体败坏互为因果。

2.2 形神互伤

《内经》有大量因形伤而造成神伤和因神伤而造成形伤的描述,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形神互伤理论。

2.2.1 神伤形 《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明确指出神伤可以形成“流淫而不止”,并且因为激烈或过度的精神活动,可以造成“气闭塞而不行”,甚则“竭绝而失生”等形体的异常。

2.2.2 形伤神 对于形体受伤造成神伤的情况,《内经》也有大量描述。如《灵枢·天年》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心气衰是形的受伤,其后果“苦忧悲、血气懈惰、好卧”则是神的异常。《素问·藏气法时论》的“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本神》的“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经文也是形伤神的具体例证。基于“形神密不可分”的基本认识,《内经》非常重视形神共养、养形与养神的结合,并逐渐成为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养生方法。较之单纯保养形体,形神共养无论是从养生的手段,还是从养生的效果上看,无疑都要高出一个层次,是《内经》养生的第二层境界。

3 天人合一

《内经》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不刻意追求养生的方法和技术,而是把人融入到环境之中,做到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够和谐相处。

3.1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内经》称之为“法于阴阳”,即要求人们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在各种养生方法中,“法于阴阳”被放在最前面,反映了它在养生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夕而阳气已衰,气门乃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除了在时间季节方面,人要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一致以外,《灵枢·本神》又提出了安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些经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3.2 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世界卫生组织(WHO)新近调整了健康的标准,规定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状态。在健康的标准中加入精神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内容,与《内经》的养生方法非常吻合。《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意思是说思想安闲清静而少有嗜欲,心中安定而没有恐惧之感,各种嗜好、欲望都不能引起他的注意,淫乱邪说不能迷惑他的心绪。这正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由此可见,《内经》提出的养生要求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是主动将自己的日常行为和精神情志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内经》养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

4 结语

综上所述,《内经》养生方法可归纳为3个层次,一是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以强身防病,以保证形体健康为主要目的,这是养生方法的最低层次。二是通过精神调养、修身养性,做到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使形神和谐共存,追求在形体健康基础上的精神健康,这是养生的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不刻意追求养生的技术和方法,自觉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主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整个身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方面都能达到完全良好的状态,这是养生方法中的最高层次。

猜你喜欢
有节形神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舆论监督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
——浙江日报《一线调查》栏目的实践探索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意象、形神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步李春华水墨画配诗玉韵
用有理有利有节谱写一曲反抗凌辱的赞歌
有理,有节,有序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