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出来的万象更新

2011-02-12 07:50罗岚虹
当代党员 2011年2期
关键词:朱颜孝德德林

罗岚虹

白马村这匹“马”不好驾驭——这是历任“村官”的共识。

上访、空巢、贫困、赌博……每届“村官”一上任,各种大事小事就像洪水般涌来。

此村“村官”不好当,不死也要脱层皮——这也是历任“村官”的共识。

直到2009年9月4日,白马村来了新“村官”。

书记下乡

2009年1月13日,忠县新立镇白马村沸腾了。

村里来了一位客人——县委书记朱颜。

多年来,村里没来过“大官”。但这次,“三项制度”终于推着县委书记来了。

踏着泥泞小道,朱颜一头扎进村民李宗培家。

“生活怎么样?身体好不好?”朱颜握着李宗培的手问。

“别提了,苦哟,我两个儿子都患上了精神病。”李宗培摊开手说。

朱颜从兜里掏出小本,记了下来。

“还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党和政府一定会帮您解决。”记完,朱颜又问。

李宗培的妻子“哇”地一下哭出声来,倾倒着一腔苦水。

走出李宗培家,朱颜又一头扎进村民骆德述家。

看着双双残疾的骆德述夫妇,朱 颜眼圈有点红了,回头对村干部说:“要时刻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啊!”

“孩子在哪里?生活如何?”朱 颜又掏出了本子和笔。

“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在外地。”骆德述答。

…………

这一夜,朱颜拿出本子,翻看着各式各样的倾诉,失眠了。

白马村看似没什么大事,但各种“小事”纷繁复杂,是个典型的“问题村”。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对重庆统筹城乡很有示范意義。

可历任“村官”为什么就是拿不下呢?“因为采用的都是常规的管理方式。”朱颜研究后得出结论。

“非常之村,得用非常之法。”朱颜说,要解决问题,必须创新管理方式。

联合党委

2009年9月4日晚,白马村三组的一个院坝。

“今天来的人不少嘛!”看到院坝里坐着的50多名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朱颜打趣说。

“大家说说,产业发展上有什么困难?”朱颜开门见山。

“村里还有几十公里的公路没有硬化。”

“柑橘园区没有便民道,果子运输困难。”

“壮劳力大都外出,柑橘的管护跟不上,柑橘长势较差,经济收入不高。”

“一家一户小生产,村里要发挥集体组织作用很困难。”

…………

大家七嘴八舌,问题一个一个释放出来。

当天晚上,梳理着村民布置的34道“作业”,朱颜也很头大:“这些‘作业对村干部来说,确实很难啃下。”

这些“作业”,坚定了朱颜这大半年琢磨出的一个大胆想法。

第二天一大早,朱颜走进白马村村委会办公室。

9点正,在村民们期待的目光中,朱颜为忠县第一个农村联合党委挂牌——白马联合党委成立。

从这天起,朱颜当上了白马村、双柏村、华福村联合组建而成的白马联合党委书记。

“之所以要成立联合党委,是因为要解决白马村发展之困,就必须要联合双柏、华福两村。”朱颜说,“要打造柑橘园区,单靠白马一村不能成大事;路不通,柑橘种了卖不出去,修路也不是一村之事……”

所以,要破发展之疾,最佳办法就是统筹协作、抱团发展,“这就需要成立一个联合党委”。

联合党委一成立,白马村产业发展顿时风生水起。

2010年春节前夕,朱颜向群众“述职”:“大家给我‘布置的34道‘作业,多数已经完成……”

这一年,白马村人均收入增加了1200元——联合党委管理创新初见成效。

亲民基金

一天,联合党委委员黄德林走进陈世权家,一下惊呆了。

“他躺在墙角,一动不动,身上发出恶臭,脚趾丫都被老鼠啃掉了……”黄德林说。

一了解家境,黄德林唏嘘不已——76岁的陈世权患了痢疾,女儿外嫁,儿子出走。家里穷得叮当响,哪有钱去治病?

黄德林立马向朱颜汇报情况。

“骆德述夫妇双双残疾,伯友春丈夫患了癌症……”朱颜心有戚戚,“白马村这种民生问题非常突出。”

如何化解?朱颜失眠了。

每次救助一两百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创新管理方式,建立保障平台——这是朱颜思考后的结论。

很快,联合党委成立了“亲民基金会”。

“亲民基金会”是个非盈利组织,专门负责向社会各界募捐,利用受捐所得,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就医等难题。

2009年10月23日,村民唐文国收到一份保额为五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单。

“我又没投保,哪个在帮我哦?”唐文国十分纳闷。

“唐文国在建筑工地做泥水工,妻子早亡,母亲患癌,儿子在读小学,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婆孙俩怎么办?”黄德林说,“所以我们用亲民基金为他这样的21个‘三无人员及五保老人购买了保险。”

村民刘海棠想致富,但一贫如洗,无本起家。“亲民基金会”拿出3000元亲民基金,帮助他搞起了养殖。如今,刘海棠养了三亩鳝鱼、一万尾鲢鱼、500只土鸡,成为万元增收示范户。

“保障生命、生活、生产,亲民基金是我们白马的‘吉祥三宝。”村民们感叹。

孝德工程

“我大嫂不孝敬我妈,你们管不管?!”黄德林接到刘淑珍二儿子打来的“举报电话”。

年过八旬的刘淑珍,丈夫去世后,三个儿子约定:每家每年给母亲50公斤口粮和50元零花钱,母亲住在老三家。

“能干活儿的时候跟老三,今后动不了了,就要我们来负担,不得行!”大儿媳李某觉得“不公平”,拒不履行约定。

在白马村,“刘淑珍”式的困局很常见。

“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人无人照顾、婆媳不和等问题在白马很突出。”黄德林说。

怎么解开这道难题?朱颜又动起了心思。

很快,孝德工程诞生了。

第一步,联合党委请来全国劳模李淑娥作事迹报告,其孝行在村民中引起强烈共鸣。

第二步,联合党委从县司法局请来律师,“以案说法”给予村民警示。

第三步,进行孝子、孝媳、孝女评选。“表现优秀的,会戴红花领奖;表现不好的,不但会得到红牌警告,还将被依法处理。”黄德林说。

46岁的黄一志,以前是货车司机,妻子是乡村医生,一家人收入可观。推行孝德工程后,他深受震动,于是卖掉车,并贷款25万元,办起了老人康乐院。

给中风的老人洗澡、喂饭、接屎接尿……夫妻俩就像儿女一样照顾30余个老人。

“黄一志肯定要当选!”白马“三孝”评选活动,像“快乐女声”一样受人关注。

果然,黄一志2009年不仅被评选为忠县十大“孝星”,还被授予“重庆市道德模范”。

孝德工程就这样催开花千树,每月回家看望一次老人,每季度给老人买一件新衣服,每半年为老人体检一次,每年带老人旅游一次……正成为白马村很多家庭的“必修课”。

在联合党委、亲民基金、孝德工程的管理和助推下,白马村这匹“马”,终于驰骋腾飞起来了。

心声

过去,村干部老是充当救火队员;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什么事,一般是“制度”来救急。

——白马村村民姚志英

没有“吉祥三宝”,我们的命就像根草。

——白马村村民袁恩河

人老了,娃儿没在身边,冷冷清清的,最怕有个三长两短。现在,不但儿孙都尽孝,邻里也相互照顾。感谢党!这样的好日子呀,真想多活几年。

——白马村村民刘昌梅

社会在变,农村在变,老办法难以解决新问题。农村管理工作,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就会失去方向。

——白马联合党委委员陈文学

白马村的变化证明,创新是管理的灵魂。

——白马村村干部徐秀萍

猜你喜欢
朱颜孝德德林
程德林:一个海外游子的圆梦之旅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巫山一段云·石榴花
戊戌新年有题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台湾桃园德林寺
中脉践行孝德
整形外科学专栏策划顾问夏德林教授简介
春雨沙沙沙
My pen p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