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研究

2011-02-17 15:48申一頔黑龙江省教育学院150080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16期
关键词:公共课基础计算机

申一頔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150080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研究

申一頔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150080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必要工具。因此,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高校计算机公共课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特点,对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进行设计。

计算机;教学

1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特点分析

大学计算机课程主要有三个特点:特殊性、基础性、实践性。

(1)计算机公共课的特殊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中,是各类高等院校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公共课虽然与所学专业不一定有直接联系,但是它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培养多元人才的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课,其特点首先是学生人数多,导致许多老师对学生的散漫态度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师生在课下接触很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导致了课堂互动环节很少,教学质量不高。其次公共课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有的专业可能对计算机掌握水平要求较高,学生愿意学习,有的专业可能对计算机掌握水平没有严格要求,所以学生不愿意去学习。因为是来自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所以学生差距比较大,有的已经是电脑高手,却还被迫要求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对电脑一窍不通,也进行同样程度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决定了是否能积极地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水平,考虑到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兴趣,展开差异教学,使得公共课仍能最大程度的照顾个体差异。

(2)计算机公共课的基础性

“计算机基础课”,又名“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国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课程,是为学生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学习能力打下基础的课程。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专业大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其教学内容强调了入门性、基础性,内容组织也是由浅入深,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相结合,系统性较强,同时也便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进行深入的自学。所以我国各高校都将此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课程。因此,对于此课程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后,立刻能够在差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奠定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为以后各学科各专业自己的发展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应用实践性较强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被作为一种现代化工具,是每个人必备的技能。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仅传授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更注重的是其实践性和操作性。学生对于计算机概念掌握的再熟悉,如果无法运用到实践中,也只能是无用的学习。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当突破传统教学的以分数评价成绩的单一模式,更应当重视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自己发展层次的学习,并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知识,发展应用能力,完成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这些都是和差异教学的目标相吻合的。

2 、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分析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育部已经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已经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所以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是应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在知识准备水平上是有一定基础的。这要求我们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差异学教学,要充分地考虑学习者的差异水平、准备水平,考虑到教学起始点设定的问题,要避免知识的重复,同时又要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连贯完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由于目前我国高中教育评价机制、硬件条件、师资和教材等问题的限制,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以往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虽然都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彼此间的基础知识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很多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并没有掌握高中计算机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为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有效的教学目标能给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反之,不合理的教学目标会阻碍教学活动,影响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根据班上学生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平均化的教学目标设计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差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进行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层次化的,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进行选择,改善了传统教学目标设计带来的弊端。

大学计算机教学一般分为基础类和实用类。在基础类的知识点中,包含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系统知识、多媒体技术、windows 操作系统的知识、因特网知识等,这些都是学生涉足计算机领域所必备的知识,对于上述的基本概念,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了解并掌握。对于深入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风格等自主选择。在实用类的知识中,操作系统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应用及网页制作等方面内容。

(1)针对学生的准备水平进行差异教学

根据分析,实际上学习群体中的准备水平一般都是满足正态分布的。即大部分学习者属于正常准备水平,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一定的预备知识基础和应用能力,而初级水平和高等水平的占班内的少数,并根据生源的情况不同,比例会有轻微的变化。按照比例来调整补充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差异教学内容。

(2)以学学习兴趣进行教学

调整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不同。每位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会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应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拓展学生的兴趣范围。

(3)按照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教学

由于位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他们所偏好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而针对他们的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是有着巨大差异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学习,而有的学生则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而其他学生可能需要在安静的场所中才能集中精力阅读等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

[1]罗冬梅.浅谈计算机分级教学[J].新西部(下半月).164-173

[2]王丽娟.教学设计[M].南海出版公司. 2003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6.118

猜你喜欢
公共课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