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解析

2011-02-17 15:48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16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科学技术竞争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解析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随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都相继建立。可以说,中国国家的创新发展是和新中国的成长同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系统在不断发展演化着。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

战略演化

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形成阶段(1949—197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2. 发展阶段(1978—199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在这一时期,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入竞争机制。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出现的,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市场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通过改革拨款制度、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等措施,科研机构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活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一切都加速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科研经费大多以国家科技计划的形式出现,政府工作人员管理着科研经费的配置。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科技计划。与此同时,为迎接世界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国也像许多国家一样兴办了许多科技园区。自1985年7月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深圳科学工业区”成立以来,中国已建立起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52个,总面积达676.1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省、市级高新技术园区或经济开发区70多个。

3. 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1995—1998年) 在这一时期,突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目标,从企业做起,进行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强化企业的创新功能。宏观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制定重大科技计划逐步由科技和经济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出现了新的参加对象,如国家工程中心(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1995年,国家启动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国家决定启动《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 国家创新系统阶段(1998年至今) 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具体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报告受到了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1998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汇报提纲,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先行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试点。

政府职能

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是各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由于科学技术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竞争深入到生产要素的竞争,发展到科学技术的竞争,特别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一国的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等对于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国际竞争性质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已经全面介入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应用过程之中。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综合国力竞争使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由于综合国力竞争的主体是国家,其实质是国家总体实力的较量,竞争的层次由科研机构和企业一级上升到国家一级,因而是一种更为综合、更为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创新的主体虽然仍是科研机构和企业,但是,科技创新已不再仅仅是科研机构和企业自身的事情,而是政府和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的事业。政府应当从总体上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及其应用进行规划和引导,直接参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关系这个层次上,由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各国政府在技术的民族主义与技术的全球主义之间求得某种平衡,既要控制科学技术的输出,以免使其产生飞镖效应,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科学技术的输入,以免使自身孤立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之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上由科技界和企业自行决定的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等问题现在被政府以国家利益的名义加以严格控制。当今世界的政治同科技的关系日益密切,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快慢,首先决定于政策的保障程度及这个国家精神风貌对群体创新意识的影响。当代科学技术已经从生产力体系中的直接因素变为主导因素,而资源、生态环境同科技的制约和互动关系则主要表现在科技既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同时又能够极大地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推动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

构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核心是要构造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系。我们既要着眼近期中国科技的发展,又要考虑中长期科技发展;既要立足国内现有基础和条件,又要考虑尽快构建适合科技创新自身规律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将更加剧烈;既要在制度、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又要注重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思想产生的环境和条件,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仍不完善。只有从整体上推进,才能使我国在现有体制和基础上,构建起功能齐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创新体系。在进行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站在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提升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出发,根据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特点,不断调整创新体系建设战略,把创新战略研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纳入创新体系之中。虽然我们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且已经建立起来了具有较好基础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但应当看到,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中国应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框架下,在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比较好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国家的层面上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进一步从资金、体制、机制、政策等各方面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快速发展,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迅速提升,保障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地位,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科学技术竞争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逆行者的武汉
感谢竞争
医疗科研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