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之塔: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市场化

2011-02-19 16:35天津工业大学赵长娥杨丽娜
中国轻工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文人才

□天津工业大学 赵长娥 杨丽娜

走出象牙之塔: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市场化

□天津工业大学 赵长娥 杨丽娜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不可避免地被市场化。市场消化了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激励着教育的合理发展。在市场竞争中,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完成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化,不断做出新的定位与调整。同时,相关高校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人文精神与市场链条的契合。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象牙塔;市场化

艺术设计是一种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特殊艺术形式,其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同时,与市场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认识到设计活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形形色色的设计公司便应运而生。巨大的人才市场正虚席以待,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动力伴随压力而生,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了各类设计专业。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在新的社会形势之下,也在适时变化,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现代。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对此,相关高校应首先对艺术设计教育所面对的市场化有所认识,同时,也要清醒地辨清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当然,在市场环境中摸索发展道路,理清现实,不能也无需躲在象牙塔中。

一、不可避免的市场化

象牙之塔原是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1804-1869)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1797-1863)时提出的概念,后来指“为批评而批评”的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些忽视现实社会生活,而自隐于其思想之境所创作出来的艺术设计作品,显然不能满足民生所需,同时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为为设计领域培养人才的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更不能让学生脱离现实生活,闭塞在孤立的文艺小天地中,成为居住在高塔之中的学究,学校应该指导学生了解现实社会,分析市场发展变化。应该说,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社会化、市场化需求,这其间有市场参与所带来的压力,而市场坐标的出现也为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1.市场消化人才

被推向市场竞争中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如同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的各种专业教育一样,更多地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生就业、自身发展等现实问题。院校良好的口碑,来自办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压力的世外桃源、脱离现实的生活小天地,不应成为高校学生追求的理想之城。广阔且鲜活的市场才是考验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试金石,可见,多重的压力激励着每位教育工作者。

社会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这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空间。改革开放后,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多企业开始关注艺术设计所能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尤其需要艺术设计公司为其提供品牌推广、市场扩展、形象策划、产品宣传等相关服务。而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动画专业、平面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学科的设置,正好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从市场需要的角度来看,不仅需要更多更好的艺术设计产品,同时,更期待学校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更能应对市场竞争的设计人才。

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雷蒙·罗维曾经说过:“对于我来说,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涨的曲线。……每当人们谈论设计的诚挚性时,我更加关心我的汤勺。”[2]尽管他的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是,我们从他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市场经济对设计人才需求的直接性与目的性。

对经济效益问题的斟酌,正成为现代艺术设计无法回避的现实,而设计原理、设计概念离不开对市场经济的关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会有更多的艺术设计领域逐渐被开发,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要让学生走出象牙之塔,融入社会,在市场大潮中,接受检验和磨砺。

2.市场激励教育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艺术设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而该能力应是由社会、企业来评定。随着市场竞争日趋全球化,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市场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最后的“消化地”,市场对人才也提出了具体且明确的要求。当今的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卷式的所谓“高材生”,而是具有应用综合能力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市场、就业中心,一些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对刚刚毕业的学生,即便是国内一流院校的毕业生,也表现得相当冷漠。相反,他们更青睐那些在中小企业取得二至三年工作或实习经验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完全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而必要的实践经验和市场应变能力并未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获得。为此,需要充分考虑针对某些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的不足之处,适当调整教育模式、教育体系。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更新观念、适时改变思维、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逐渐建立起与市场发展、时代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由于市场竞争规则的存在,使更多企业明白了优胜劣汰的真正含义,同时,也体会到其中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当我们所培养出来的艺术设计毕业生进入市场竞争氛围后,唯一能证明和支撑其持久发展的就是自身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技高一筹”。然而,这些优势并非是通过简单的学历教育就能够完成,而是需要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接触、了解、分析、驾驭市场的空间和平台,引导学生从观念上进行转变,时刻让学生关注市场,同时,创造条件使他们能进入实际的市场环境中,诸如进入校办企业或社会其他中小企业实习等,从而为学生将来进入更大企业、完成更艰难的设计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这样的高校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市场储备库,并对教育本身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从“小众”到“大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与调整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时至今日,全国已有上千所高校开设了设计专业,每年招收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几十万之多,设计类专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考生所青睐,人们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也在转变。

随着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增多,以往大学精英式的教育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艺术设计已不再是少数人接受的高不可攀的“小众”教育,数量上的变化,不仅左右着教学质量发生变化,也使得高等艺术教育正在从“小众”到“大众”,做着重新定位的思考与调整。

1.从象牙塔到新天地:教学的重新定位

既然蜷居在象牙塔中不是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那么,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在市场经济中开创“新天地”,并将“新天地”作为学生学习实践和未来奋斗的重要场所。

要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专业方向,并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随着市场竞争日趋全球化,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然而,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目前仍按照旧有模式进行,这无疑会出现教育与市场脱节的情况,因此,学校要从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对教学体系和内容加以必要地调整。

应该说,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艺术设计教育的全力支持,而要做到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相适应,不出现任何停滞与断裂,首先应改变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探索新型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该引入最新的市场研究的内容。如将产品定位、设计理念、经营计划、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内容的研究和讨论,作为新课程讲授的内容或直接成为一些选修课的待选科目。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市场间的距离,使学生提前进入实践状态,为将来融入市场打下必要的基础。

另外,要调整实践课程的内容、方式和课时量,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院式”教学理念,不把学生局限在象牙塔中,而应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并且认真对待实践或实习,把实践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以便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强理论教学知识的效果。

实践表明,适当的实践课程,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与商家、市场的联合,有利于学生获得针对性的锻炼,从而提高观察分析、动手协作、交际表达等能力。此外,在市场新天地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应根据社会、企业所需,并将当今艺术设计的潮流动态,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发展的态势与实际工作间的联系。可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完成教学的重新定位,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2.从设计师到设计者:心态的重新调整

艺术设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高低,应由社会、企业、市场来最终评定,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总是在梯次结构上进行,高素质的人才和中低素质人才都是需求的内容之一。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从入校开始就应该接受心态调整的教育,尽管人人想当成就卓著的“设计师”,但实际上更多的人是从最简单的基础设计工作开始的,为此,高校学生对自我的定位首先应该是平凡的“设计者”。这种心态的调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同时,可以使学生毕业后怀有一颗平常心进入社会,并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认真完成每一件艺术设计作品。

大型、中小型企业都很注重企业自身发展与人才引进间的协调,企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往往非常务实,对于其学历固然是参考条件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重要的参考。

高校扩招之后,本科毕业生素质个体差异越来越大,不少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令人担忧,在就业市场甚至出现了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受欢迎的局面。究其原因,就在于很多有着高等学历的“设计人才”的心态,远远超过了自身实际工作能力,因而,难以适应实际设计工作的需要。每个人都想占据最高位置而傲视群雄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实际上任何雄伟壮观的建筑物,都需要坚实的地基做基础。对于设计工作者,想壮志凌云,首先必须要脚踏实地,因此,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心态平和、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如同一部大机器中的螺丝钉,在设计岗位中能够从小做起,不断磨砺自己。

要想成为优秀艺术设计者,在校学习时的心态也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应该安排适当的课程或相关的讲座,同时,可以设置更多的体验岗位,使学生从中学习心理战术、体会健康心态,指导他们应对各种市场挑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奋斗态势,并在此前提下,顺利掌握相关的设计知识,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逐渐由普通“设计者”变为优秀的“设计师”。

3.从服务者到引领者:社会性的重新审视

大雅与大俗、高端与低端,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决定其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对此,我们不仅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和甄别能力,同时,也应该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艺术设计至少要扮演两种角色。即能够针对市场需求作出相应的反应,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来,同时,也应该走在潮流的最前端,从市场需求的“服务者”转变成市场风尚的“引领者”。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工作,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在更短的时间内成长”[3]。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或科研型人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相关老师,应把当前市场经济中最实用的专业技能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习到实用有效的专业技能。然而,由于中国的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经验不足,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是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尤其在高校扩招之后,各相关院校的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甚至有的院校无视办学条件具备与否,不顾教学质量,一味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在这种风潮影响之下,一些院校师资匮乏,很难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才,最终导致其教育发展有数量而没有质量。

鉴于此,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按着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把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同时,应按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区别,通过开设选修课,适当做出知识上的补充,有层次、有步骤地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梯度式、差异式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具体学习程度,打破旧有学习阶段的严格束缚。优秀的本科生也可以接触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并考虑用这些理论武装自己。当然,对于一些理论素养、分析能力稍逊的学生,则可以先从实践做起,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引领设计潮流的要诀。

三、理性的回归:人文的、艺术的市场

市场影响艺术设计这已是不争的现实,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艺术设计也出现了发展误区,过分的商业化因素逐渐充斥市场。

文化艺术走入市场、走向大众本无可厚非,但一些浅薄、恶俗甚至病态化的设计艺术本不该出现。“现代化与科技的发达和物质的进步是同步的,但不一定与文化同步。有时候,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的文化,还同物质的进步成反比。在现代化和商业化大潮中,现代文化在许多方面已进入误区,不得不承受着异化的苦楚,遭受着变异和退化的命运。”[4]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还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将人文艺术与市场结合,用审美趣味引导商品化趋势,做到使市场不腐蚀审美,而应为审美提供渠道和场所。

1.人文精神的不可缺失

艺术设计离不开人性的依托,过度商业化不利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艺术设计应该保持人文、艺术层面的精神底线。

对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极其必要的,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把握,可以成为具体艺术实际工作的重要指导。国内外众多成功的艺术设计师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区分一般工匠与卓越设计师的重要标准之一。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应注重对中外传统文化的吸收,并充分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意识地将艺术设计与人文精神做必要的联系。为此,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聘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或给教师提供增强自身人文知识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切实学习到更多的文化艺术知识。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可以采用选修课、专家报告、定期座谈等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选择有趣味的、生动的、切合实际的人文知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利用课外充裕的时间进行更为深层的学习与研究。

其次,要积极营造文化艺术的氛围。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5]。的确如此,社会中不能缺少艺术,而市场也不能离开人文精神的引导。无论是在学习,亦或是在市场经济中,艺术设计的学习和实践都离不开文化艺术氛围。如今,很多艺术设计院校都开设了人文学科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然而,这种学习不应停留在肤浅的概念化、机械式的学习层面上,而应该深化到系统性、专题式的学习中。换句话说,要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并理解传统文化、人文知识背后的深层内涵。

2.人文素质与市场链条的契合

将人文素质与市场链条结合起来,让两者和谐统一,这是艺术设计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试想,不顾市场需要孤芳自赏,亦或是沉迷市场丢弃人文精神,那艺术设计又能走多远呢?明智的选择是,在不摒弃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将人文素质的提高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这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贯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始终。市场链条作为人文素质提高的一种检验方法,两者不能对立。在学校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人文素质与市场链条间的关系,还可以对此展开讨论。此外,要努力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强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懂得应该对市场的健康发展负责任,进而建立具有人文素养的、可持续的、积极向上的市场经济。

综上所述,当今,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认识到市场与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关系。作为进入市场竞争中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主动面对市场并走出象牙塔,学会适应市场并调整教育内容和体系,同时,要不断加强艺术设计本身的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所独有的人文艺术精神特质,并将此作为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敲门砖。在市场环境中摸索发展道路,认清现实,合理引导高等艺术设计的市场化。

[1]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14.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77.

[3]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3.

[4]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

[5]滕守尧.发展综合艺术教育——关于“艺术教育前沿论丛”[N].美术报,2006-5-6.

G642

项目名称: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项目号:E08013。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人文人才
人才云
《星.云.海》
《花月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