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2011-02-19 16:35山西大同大学张桂梅
中国轻工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课程

□山西大同大学 张桂梅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山西大同大学 张桂梅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髓。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表现为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水平低,创新技能差等方面。分析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原因,既有高校的培养计划、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笔者以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作为研究的角度,结合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探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培养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型国家建设靠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阵地,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笔者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提出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五角型”结构模式,其中创新能力位于顶端,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髓。[2]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个部分。[3]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决定大学生是否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深入把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特点,分析其中的制约因素,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创新型大学生、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情况。表现在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混乱,创新技能生疏,而务实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倾向则显得高过前辈。比如,有的大学生出于某些个人目的,对考研、考公务员、入党、自主创业等方面的努力程度和创新思维显得十分积极,但却忽视自身全面能力的提升。不少大学生对于公共课的兴趣不高、甚至对专业课程也有不低的缺课率。在这些同学看来,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可以努力争取,而认为对自己的没有实际效果的课程,就干脆选择不去上课。

从心理意识角度来看,大学生充满着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在经济利益面前,往往表现出勇于实践的创新意识,例如,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外出打工、做家教、创办餐厅等各种实务远超过以往的大学生,这固然值得肯定。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另外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形,例如,对大学生毕业及就业问题感到迷茫,对社会公平问题、生活待遇问题等,一味地发牢骚,甚至产生悲观失落等情绪。当代大学生所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极易导致大学生心里压力增大。从这一点上来说,当代大学生与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距。

此外,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也表现在日常学习当中。例如,认为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有实际利用价值的课程可以废寝忘食地去学习,这从研究生达线率和公务员考试中都能得到体现。而对于有的课程,比如公共课、甚至是部分专业课却可以冒逃课的风险。在课堂上,有的大学生的思考意识、参与意识也很淡薄,不愿在课堂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及发表观点,即使是自己曾经有过思考或者是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如此。学生中的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教学改革产生影响,因为学生认为没有用处的课程或者问题并非完全是需要改革的内容。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核心,要具备创新能力,必须学会运用创新思维。[4]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据学者调查,某工科院校抽取了1000名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水平测试,结果为:创新能力峰值位于14分至19分之间,平均分为18.42分,总体评价结果为创新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缺乏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创新毅力、创新兴趣以及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5]由此表明,大学生在观察和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洞察力不足,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深入分析其中的规律性,抓住事物的本质,致使他们经常得出一些片面的结论和主观论断,难以真正地解决问题。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依然习惯于停留在寻求或者记忆固定的标准答案上,而不是进行发散式思维,继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依然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难以脱离教师的思维而进行独立的思考。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类,高校内部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高校内部教育体制及教育模式因素分析

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标准存在差距最终导致了目标缺失。高校培养目标多从学生的基础素质和传统知识传承的角度做出要求,虽有实践性方面的表述但多流于毕业实习这种单一模式。具体落实到学生的要求之上,往往表现为考试过关就是合格的大学生,其结果,势必导致“六十分万岁”现象的发生。如今,虽然各大学都搞了学分制和积分制,即达不到相应的积分也不能毕业,但最终来看,也无非是由原来的六十分增加到七十分的标准而已,而实质性的目标没有实现。

高校教育体制虽然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有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但是具体到学生的日常培养过程中,依然是以课堂课程教学为主,最后唯考试论英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往往只落到了四年级的毕业实习上,而许多学生的实习又流于形式。实践能力的欠缺直接导致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单位用工荒的矛盾。

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依然传统僵化,难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尽管各个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及其课题研究每一年都做,可是最终效果并不明显。比较多的情况是,学者搞研究,出成果,是为了上项目,评职称,并没有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即使有的教师努力在教学实际中创新并有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使用范围局限,尚没有在全校、全省甚至全国形成最终有效的实践式、互动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究其原因,其一,高校教育评价数字化和标准化的做法,导致教师难以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比如,高校针对某课程而设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试题标准化、评价形式化等,极易导致教师的创新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矛盾,甚至有的学校最终对学生评价的考试进行了全校性的标准化规定,并专门设置相应的机构来监督教师的试卷。包括试卷的页数、试题的题型、每一类题目的分值,所占的比例,涵盖教材的比例,到最终的阅卷形式、符号的运用等,都有一套专门设计的繁重的标准。试想,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教师会逐渐丧失了创造性,又何谈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单一化的学习路径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课堂教学和学生社团。而一些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只有课堂教学这一个渠道,其他的培养模式基本没有。从目前高校情况看,可分为三类不同状况的大学生,一类大学生努力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既增长了才干又锻炼了能力;一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是努力学习,忙于各种资格考试和升学考试,尽管知识掌握扎实,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第三类大学生认为学习没什么用,上大学仅是为了混一个文凭,忙着打工、搞社会关系,“实践”能力是有了,但是自己的学业又落下了。可见,学校没有一个多元化的强制性的培养途径来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导致大学生分化的重要原因。其三,一些中学,依然是为了迎接困难重重的高考,而不得不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标准化的考试,学生由此而形成的习惯,无疑会对大学生和高校教育造成连锁性影响。

此外,一些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难以激发教师的培养热情和创新激情。目前,不少高校存在着用论文、著作、科研等的数量和级别作为教师优劣评定的重要标准,并最终落实到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荣誉评价、经济待遇等各个方面,而对于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效果则没有明确的或者创新的标准。最终的结果就是高校教师疲于应对论文发表、著书创作、科研申报和职务谋求,而用于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很少。虽然有的高校也有所谓的教学改革能手,但实质上,依然局限于教学改革的科研论文和成果数量上。

2.大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中学时代的拿来主义和灌输模式,依然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习惯。长期以来,为了应对高考而形成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在大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定式思维。而创新能力则要求摒弃定式思维,另辟途径解决问题。虽然不少大学教师也在尝试运用扩散性思维和思考式模式开展教学,但新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得许多大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不表态、过一天算一天的表现,正是中学原有学习模式的延续。

学习动机的务实化和功利化,是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能得到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去学,主要取决于大学生个体的目标追求。但是,由于每个学生往往不会把所学课程同等对待,在他们的心目中已潜在地将课程进行了分类。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优越的自我评价和心理感受与残酷的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彷徨与失落,从而丧失信心,难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对自身评价普遍较高,虽然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就业难,但依然把自己和普通的社会成员分开看待,依然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毕业之际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并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较高的薪酬待遇。而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欠缺,又导致众多企业和单位难以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天生的厚爱。由此导致部分大学生滋生大学无用论,继而在大学学习期间萌发“混”的思想,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1.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学生考核机制

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应突出高校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个性的发挥,要将这种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学分、课程和考核机制之上,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改革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及其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考试和考查。无论哪种方式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要打破陈旧的中学式教育模式,在考核方式中增加引导扩散性思维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同时,学校应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裁量的权利。

2.进一步重视和加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首先,应尽可能多地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学校和院系要上下联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搭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校企联合、校校联合,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进入到实践第一线接受锻炼,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即使条件不够成熟的一些专业,也要开展更多的模拟实践教学活动,从中锻炼学生全方位的实践创新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提早进入实践实习阶段,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笔者建议,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应设置实践教学课时,在课程考核时,要将实践创新环节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计入学生课程得分。

另外,可以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必要时可以结合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聘请社会中的技术能手、主管领导、社会活动家等担任特聘教师。让特聘教师每学期为学生讲授一定课时的课程,借以明晰用人单位所需技能,单位所缺人才的信息、学生努力的方向,实现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需要零距离对接,避免象牙塔内学到的是一套,而毕业时又因没有实践经验而无法就业的尴尬局面。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这就要求改革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与实践的结合。要努力避免学生在校期间埋头于苦读和记忆若干概念、规则、重点难点等知识点的做法,要将课本中的重点内容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模拟,让学生知道课本的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更高的素质和创新意识,同时,要求学校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对教师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秩序的评价体系,这也是高校教学观念改变的重要环节。

4.改革高校对教师僵化的形式性评价体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亦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凡是能够促进教学、让学生满意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就应该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并获得相应的待遇,得到相应的教师职称。而不能够仅局限于发表论文、著作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实际上,有不少教师并没有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所教授的课程当中,显然,也难以起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张桂梅,姬翠梅.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全面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0(4).

[3]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15-18.

[4]张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9-102.

[5]沈兴全,吴淑琴,温全生,李俊华.测试报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2(3):101.

[6]黄晓波,陆文,沙玲,陈惠方,哈兰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3):14-17.

[7]杨定安,丁伟雄.浅谈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34-35.

[8]杨华.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安徽上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01-102.

G647

项目名称: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项目号:GH-09096。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大学生课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