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工程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2011-02-21 09:20闫智勇何履胜
职教论坛 2011年12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闫智勇 何履胜

教育质量工程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闫智勇 何履胜

高职院校从规模化扩张到内涵化建设,是外部环境给予的压力,也是高职院校历史发展的必然。当此之际,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内涵建设的中心任务,积极调整工作部署,充分调集各方资源,加强领导能力建设,深化机制体制改革,铸造具有长效保障机制的质量工程,并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质量立校成为办学传统。

内涵建设;教育质量;高职院校;质量工程

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区域间和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肩负社会人才再生产使命的教育部门经过规模化的扩张之后,终于被社会实体经济部门不断抬高的人才准入门槛敲响了警钟。当前,提高教育质量,回归内涵建设,已经成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尽快转变思想,调整工作部署,把教育质量工程作为院校内涵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环境倒逼高职院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刻不容缓

(一)发展环境喜忧参半,企业发难教育有责

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领土、文化、贸易等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取胜之道必然是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但关键则是各国之间的智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智力资源之间的较量。即便是国内区域之间的竞争,也难以脱离智力资源而长期占据竞争优势。这些竞争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则是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实体经济部门的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竞争,而科学和技术的活载体必然是掌握和开发这些科学和技术的高素质智力资源,也即高素质人才资源。由此可见,国家和地区之间对高素质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异常旺盛,这给教育部门(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而现实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人才的供需并没有那么理想,也没有那么乐观。劳动力市场本应该表现出供需两旺的双赢局面,反而表现出人才滞涨和相对过剩的尴尬局面,失业、待业和难以就业成了日常话题而不是新闻,甚至有些订单培养的高职院校也被要求将毕业生回炉或者召回。包括实体经济部门在内的一切用工单位似乎在一夜之间变脸,给毕业生开出了令人疑惑的用人牌价,如,“不要应届生”或者要求应届生“具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实质上,这并不是用工单位故意刁难,而是用工单位对应届生的职业素质不满意的表达方式,是行业企业与教育部门争夺人才培养标准的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可见,高职院校正处于机遇和困难并存的时期,一方面是区域间和国际间竞争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另一方面则是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不满。有道是“爱人不仁,反求诸己”,高职院校也该到反躬自问的时候了。

(二)内涵建设迫在眉睫,提高质量正当其时

决定竞争胜败的高素质智力资源主要靠教育系统供给,这些高素质智力资源包括各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工程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术和高级技能人才以及部分高素质工程人才方面理应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自严格意义上的高职院校组建以来,旋即走上了规模化扩张的道路,教育质量被严重忽视,以至于“毕业即失业”的困局连年无法破解,不仅制约了这些高素质智力资源的成长,也掣肘了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尽管如今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确实庞大,但若要理论教育质量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则着实不堪一击。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抗御风险的能力和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建设200所高职院校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从财力、物力和政策上给予了保障,这些院校从中央和地方政府获得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充规模的多重保障,但是,还有为数众多的高职院校与此失之交臂。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些院校正好利用这个时期,休养生息,积极调整,苦练内功,适度控制发展规模,以内涵建设为重任,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蓄势待发,为日后的发展积蓄能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可见,高职院校转向内涵建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鉴于以上事实分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转向内涵建设,并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这些政策无疑给高职院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以及选择注重内涵建设的教育发展道路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机制。

在内、外双重发展需求的激励和教育政策的保障下,高职院校必须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调整改革发展思路,把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争取在下一阶段实现华丽转身。

二、积极调整教育工作部署,凝聚意志铸造质量工程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与外延扩张相互对应而又相互联系的,内涵建设与外延扩张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当然,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有丰富的涵义,但是,打造教育质量工程,却无疑是抓住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根本,并能够统揽和带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整体进展。

(一)重新解读质量内涵,积极调整工作部署

要铸造教育质量工程这个百年基业,首先必须明确教育质量的内涵,教育质量是指在合适的教育目的下对受教育者进行某些教育内容的传授的程度,这些教育内容应该为培养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而服务。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是内涵建设的重点,而教育内容就是教育质量控制的重点,教育的内容必须为学生的素质服务,这是高职院校调整教育工作部署的重要思想指南。

1.明确教育终极目的,确定职业教育内容。当下,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使学生充分社会化,而使学生充分社会化,必然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按照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先生关于学习内容的分类,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①,因此,教育的内容也理应如此。可见,教育使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使人获得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的过程,这是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塑造过程。也就是说,教育既要使人有能够拥有在社会上谋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懂得必要的社会规范,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形成“知、情、意、行”的完满人格。仅仅关注知识、技能或社会规范的教育,是不完善的和有失偏颇的教育。就此而言,职业教育也不能例外,只是职业教育不能在一般意义上传授“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而是要在基础教育的平台上,紧紧承接基础教育的使命,但是又不同于基础教育的使命,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的完满人格,使之拥有与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紧密相关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

当然,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也存在着一些误解,那就是把职业教育的全部工作理解为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甚至片面理解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把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是有可原宥的,但是,绝对不能将“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四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忽视职业知识和职业情感的传授和培养。因此,原来将职业教育和普通的教育等同的教育思路显然是错误的,而现在有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将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或者就业教育的教育思路显然也是不正确的,这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有失公允。

简单回顾一下当前发生的一些事实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连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差、就业满意度低、就业幸福感低,高职院校学生在上岗、转岗、换岗的时候,职业技能低下,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足。细细推究,就知识传授方面来说,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问题,而是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的责任,一是基础教育没有给这部分学生打好基础知识,二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不紧密,三是职业教育本身对知识传授也存在不足;就技能训练方面来说,学生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主要责任应该问责于职业教育。而某台资公司屡屡发生职工跳楼事件,除了该公司的管理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员工没有正确表达职业情感的机会或者没有能够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职业情感。而连年来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很低,除了职业技能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颇有微词。职业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当是难辞其咎。当然,这些问题并不全是教育的问题,也不全是职业教育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教育来说,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教给了学生什么,还要反思一下,在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还没有教给学生什么。因此,对职业教育来说,一切与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都应该是职业素质教育的范畴,这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阐释和应用。

在此,还需要明白素质教育的确切含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中的“素”是“本来的、原有的”意思;“质”是指“性质,本质”,合起来就是“本来的性质”或者“原有的性质”,这与“本质”的意思较为接近。不过,《现代汉语词典》中“素质”有三个义项,即:1.指事物本来的性质;2.素养:如,提高军事素养;3.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养就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修养②。而针对“素质教育”来说,主要还是学校的正规教育,因此是狭义的教育。可见,“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是第二层含义,即不是指素养教育,不是指平日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等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也不是指第三层含义,而是第一层含义,是指应该按照教育的本质、学生的本质来进行教育,即按照教育的本来性质和学习者的本来需求来开展教育活动。

既然教育的本质是使人社会化,那么,教育就应该给予学生社会化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概莫能外。因此,职业素质教育,也必须围绕“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结合职业教育的固有特点,即与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紧密相关的特点,开展使学生充分社会化的教育活动,即,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拥有必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情感,这些都是职业素质应有之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任就是要千方百计塑造学生应有的职业素质。

2.重新诠释质量内涵,调整教育工作部署。谈到教育质量工程,首先要明白质量的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质量有两个含义,一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也就是物体惯性的大小,这是物理学的定义,二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比如现在所探讨的教育质量③。但是,由于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质量”一词,有时候是质量和数量的合称,是一个联合词,如质量并重,指的就是质量和数量并重;有时候却是一个偏正词,词的中心含义是 “质”而不是“量”,这时候“质量”就需要理解为“质的量度或者程度”。因此,“质量”一词的确切含义要根据具体语境区别对待。现在所谈的教育质量工程,是从职业教育的规模化扩张转向内涵化发展的情境下提出来的,因此,此处的“教育质量”指的是职业教育的“质”的改变,是教育的“质的量度或者程度”,而不是质量和数量并重,用英语来表达就是“Education Quality”。当然,无论是汉语中的“教育质量”,抑或是英语中“Education Quality”,均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比如,英国学者格林就将教育质量的概念分为五种常见的观点。但是,就本意上来说,教育质量是指在合适的教育目的下对受教育者进行某些教育内容的传授的程度,这些教育内容应该为培养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从现在开始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强领导能力建设,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动员各方力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那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内容又有哪些呢?这还要和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教育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然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给予学生社会化所必需的职业素质,那么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也应该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来进行,而其他工作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任务来展开。因此,教育质量工程的行为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为,另一类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开展的辅助行为。具体内容如下:

教育质量工程的第一类行为:包括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建设,进行课程改革(如内容、形式、结构,注重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社会规范和情感教育,注重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影响,挖掘非智力因素对塑造学生职业素质的巨大潜力,教学也要注意这一点)、教学改革(如模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如校本培训、企业轮训等教师继续教育、引进兼职教师和高素质教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集团企业为依托,扩大合作规模和力度,注重实习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挖掘基地的文化元素,为全面塑造学生的职业素质做准备)等。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的鼎镬三足,缺一不可,鼎镬中的内容就是职业素质,详细来说就是与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紧密相关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情感”。

教育质量工程的第二类行为:包括机制体制改革,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度更新和建设,如学分制度、弹性学习制度、人事制度改革、教育质量工程的保障制度和组织建设、教育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建设、校企合作的联系和保障制度、教师建设制度和激励制度等管理制度建设等。

以上两类教育质量工程的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类行为给第二类行为提出了要求,第二类行为第一类行为服务,仅仅关注其中一方面则不足以成事。但是,必须注意,教育质量工程成功与否,最终测量的指标是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程度,而不是专业或专业群建设得多好,也不是课程和教学改革得多成功,更不是机制体制建设得多完善,这个主次要分清。也就是说,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是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目的,也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其他各项改革和工作调整是手段,是服务于学生职业素质提高这个终极目的的手段。

人常言,“打铁还要自身硬”,这不仅是对学生素质提出的要求,也是对高职院校提出的要求。“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高职院校如果没有过硬的教育质量作为保证,一切培养人才的指标都将是空中楼阁。因此,高职院校在当前乃至未来,必须以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充分调集各方资源,“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充分调集各方资源,全力打造质量工程

1.统一思想锐意革新,上通下达全力执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汇集各方意见和建议,还要统一主导思想,明确改革的主要方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要从原来的规模化发展、大搞硬件建设、拼招生规模的定势思维中走出来,开阔视野,开拓思维,为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出谋划策;统一思想,就是要将专业和专业群建设、课程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思路和目标,集中于院校内涵建设,集中于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任务上来,为教育改革确立明确的方向。

思想统一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就有了目标,而教育质量改革是否顺利,还要看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能力,就是自上而下执行力和自下而上的反馈力的互动能力。这种能力的建设既需要机制体制的保证,也需要各个层次的领导干部发挥中坚力量作用,发动群众参与教育质量改革、投身教育质量改革,更需要每个成员能够时刻保持“敬事而信,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这样才能够形成完整的、高效的、自觉的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传导机制。

2.凝聚精神铸就辉煌,合纵连横调集资源。如果说统一的思想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改革的灵魂的话,那么积极向上的精神则是教育质量改革的风貌。教务教学部门、各系部基层组织、实习实训基地以至各位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都要在提高教育质量这个统一的思想下,积极向上,发扬长处,弥补短处,全面提高。每个基层组织,每个教师和学生要不断反躬自问,及时发现缺陷,及时弥补过失,时刻保持“敬事而信,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时刻保持追求卓越和创造卓越的风貌,全部成员积极向上的改革精神聚焦于一点,那就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工程不是镜花水月,除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准备,还需要汇聚各方的教育资源。一是要打开校门,寻求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寻求社会的教育资源;二是要走出国门,引进国外的教育资源,输出国内的教育资源。为此,高职院校要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首先是要盘活校内自有资源,如校内的数控、机电等实习实训设备,要达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要发挥设备的生产功能,在优先保证校内师生实习、实训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对社会开展来料加工和对外出租,加大生产磨损,减小闲置磨损和精神磨损,通过生产磨损换取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收回部分设备投资。其次是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和纽带关系,将社会教育资源纳入到院校教育资源的体系中来。有些实习实训设备造价极高,而其精神磨损极快,学院购买显然不够经济,这就要走出校门,直接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如凭借与行业企业的隶属关系和合作关系,将实习实训任务外包或者移植到这些企业当中去,利用这些企业的实习实训设备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情感等。再次,还要在条件允许和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师资培养、学生互换、教材引进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引进新鲜血液。

(三)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能力建设,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教育质量建设工程是牵涉到学院内外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推进,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反馈,上通下达的通道需要各个领导层畅通无阻的沟通和衔接。因此,包括计划、决策、组织、协调、实施、评价、管理等能力在内的领导能力建设就成为教育质量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而这些领导能力的建设,必须靠合适的管理机制和体制作为载体。可见,领导能力建设和机制体制创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必须以此为契机,通过领导能力建设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确保体制机制良性运行,为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

首先,领导能力建设是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首要条件。在此,必须明确,领导能力建设并不等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建设,而是指为顺利实现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目标而进行的包括计划、决策、组织、协调、实施、评价等能力在内的高级管理能力的建设;它也不是某个领导或者某些领导的高级管理能力的建设,而是为了实现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目标而组建的管理组织的整体管理能力的建设。为完成教育质量工程的重任,必须革新学院现有的机制和体制,通过加强各级领导班组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革新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提升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通过集体的智慧,为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而展开周密的和科学的计划、决策、组织、协调、实施、评价等管理环节。

其次,建设新型的办学机制是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外部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系和合作的新机制。当前,尽管某些高职院校在形式上仍然保持着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大环境的变迁,与行业企业的关系有所松脱,最明显的是教师和学生实习实训机会大大减少。为此,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要继续依托隶属行业企业的优势,充分利用垂直关系继续加强与隶属行业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合作,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走出隶属行业企业运营的视野,扩大水平关系,与院校驻地企业深化合作关系,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各个方面加强深层次和深度合作。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和正在尝试构建校、政、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为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全面提升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能力提供了新的保障。

再次,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是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内部保障。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不断增加,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事宜也提上了日程。鉴于现有运行机制改革力度较大,甚至不太现实,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弥补外部机制的不足。

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是完善和更新高职院校内部的各类规章制度,理顺管理组织的层级结构,建立能够适应教育质量提高的激励制度,为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保驾护航。比如,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教师到企业进行继续教育的制度。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尝试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团队的机制,实行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 “对口交流”制度,通过企业挂职、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境内外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不断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为保障教育质量工程建设能够按时达到预期目标,高职院校还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形势,在适当的时候废除、更新、修订和建立一些内部管理制度,为教育质量改革铲除障碍,铺平道路。

2.建立教育质量框架,维扬百年教育基业。人常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教育质量工程来说,除了以上各项保障措施外,还需要建立必要的教育质量保障框架,这是深化内部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教育质量框架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育质量标准框架,二是教育质量保障框架。教育质量标准框架又由核心教育质量框架和周边教育质量框架两部分组成。核心教育质量框架是围绕教与学两种活动设定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和学习结果质量评价体系两部分。周边教育质量框架是根据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程度而对各项教育工作质量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其它教育工作的投入量或者消耗量对学生实际职业素质提高程度的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机制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总之,教育质量标准框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和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重心,并以此全面构建教育质量控制和反馈体系。

教育质量保障框架是为施行教育质量标准而建立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构成。为实现集约高效,可以在不需要大量增加人员的基础上,改变原设机构的分工配置,由主管教学的院长牵头,以教务部门为主体,以各系部为基层,每个部门责成专门人员进行质量督导和评价,专门人员必须形成一主一副的双重备份制度。由负责教学的院长组织召开阶段性教育质量评价会议,由院长负责组织召开年度教育质量评价会议。会议必须形成总结和分析材料,提出诊断结果和改进建议,并报学院档案部门归档备查,以此形成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质量立校并非一朝之功,形成传统尚需长期努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中功不可没,在数量上确实可谓占据了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以实力雄厚和注重质量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从一开始就以注重质量而历久弥坚,如甲午战争后我国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现名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以及经过蔡元培先生重新打造的北京大学等。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大学能够历经百年而发展劲头弥足呢?那就是过硬的教育质量。这些学校规模扩张的基础是长期坚持质量至上的学校建设理念,如今,质量立校的理念已经成为这些大学的办学传统并得以发扬光大。而反观如今的高职院校,发展历史短暂,而且从一开始就被迫走进了规模化扩张的误区,不仅在院校之间形成了不良的竞争风气,而且也蠹蚀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致使各高职院校忽视了质量工程建设,只盯着批地盖楼规模扩张等硬件建设。可以预言,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入学适龄人口日渐减少,一些由于过度规模扩张而负债累累且质量不过硬的高职院校必将走向困境。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在出现,尽管不是普遍显现,但也不是个案,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学校教育资源过剩的严重局面。在即将到来的高职院校重新洗牌的过程中,这些院校很难说不被淘汰或者被其他院校兼并,这些院校的历史也将至此画上句号。可见,以质量立校则校史长存,以质量治校则校风常新,规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的质量基础之上,相反则不可久祚。

注释:

①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4.

②③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第2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096,1494.

[1]肖化移,周文清.社会中介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比较与借鉴[J].职教论坛,2010(4).

[2]林永柏.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J].教育科学,2007(6).[3]刘凡丰.教育质量的概念及评价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

[4]《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

[5]周衍安.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0(5).

[6]任爱珍.基于课程质量观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10(4).

[7]董建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质量框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9]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0]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1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1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闫智勇(1973-),男,山西阳泉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博士生,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政策法学、高等职业教育;何履胜(1963-),男,重庆潼南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统筹城乡改革背景下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0SKS04),主持人:闫智勇。

G712

A

1001-7518(2011)12-0028-06

责任编辑 徐惠军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