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地嗪与头孢呋辛对小儿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疗效比较

2011-03-06 03:27
中国药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呋辛败血症头孢菌素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温州 325027)

头孢地嗪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但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菌活性,同时还具有其他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具备的增强免疫作用[1]。头孢呋辛为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并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有效。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本院儿科葡萄球菌败血症患儿的用药情况,发现头孢地嗪和头孢呋辛的使用频率颇高,在治疗小儿败血症方面有一定价值。为进一步探讨治疗小儿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较佳药物和较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特对两药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临床主要诊断为葡萄球菌败血症,同时经血培养证实,且药物敏感试验对所分析药物敏感的儿科住院患儿58例,除外部分在住院期间更换其他治疗方案的无效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头孢地嗪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 12 例,平均年龄(1.6 ±2.3)岁,平均发热时间(5.1 ±2.1)d,平均住院时间(8.6±2.4)d;头孢呋辛组28例,其中男 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1.4 ±1.8)岁,平均发热时间(4.6 ±1.9)d,平均住院时间(9.2 ±2.1)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经血培养分离致病菌,头孢地嗪组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粪肠球菌3株,人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各2株;头孢呋辛组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粪肠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各2株,表皮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各1株。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除抗生素疗法外,其他治疗如支持疗法(纠正失水、休克及酸中毒),应用酶诱导剂、光疗等退黄,保暖,物理降温,纠正缺氧等均一致。头孢地嗪组静脉滴注头孢地嗪70 mg/(kg·d);头孢呋辛组静脉滴注头孢呋辛70 mg/(kg·d)。两组均联合静脉滴注阿洛西林钠100 mg/(kg·d)。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消失,血液细菌培养阴性;有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血液细菌培养阴性;无效:病情无好转或加重,血液细菌培养仍有致病菌。以治愈与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效果均较好,结果见表1。头孢地嗪组有1例发生轻微腹泻,头孢呋辛组有1例出现皮疹,后均好转,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后遗症。两组疗效比较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药物经济学分析

由于两组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不显著,因而可用最小成本分析法进行经济学分析[3]。药物经济学的成本由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组成,不仅包括药物的成本,还包括治疗成本、检查成本、给药成本、时间成本、误工费用等。由于本组患者均患同种疾病,住院、诊断和检查费用基本相同,但其他无形成本如败血症的感染源、入侵途径、诱因等无法估算,故均不作计算。在此成本仅包括药品费用、给药费用、静脉滴注材料(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费用。两组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最小成本分析比较

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对结果的正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对此进行敏感度分析[4]。现假设药品价格下降20%,给药费用上升10%,所得敏感度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敏感度分析

3 讨论

经分析比较,头孢地嗪和头孢呋辛治疗小儿葡萄球菌败血症的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只是头孢呋辛组最小成本(619.17元)略低于头孢地嗪组(812.25元)。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药品价格等不确定因素对本组最小成本分析结果影响不大。

我院小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其中又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77.59%),其次为粪肠球菌。因头孢菌素对肠球菌不敏感,故治疗时常联用阿洛西林。近年来,由于不合理滥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多种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使得体内的敏感细菌被杀灭,而没有被抑制的细菌或原本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既易致耐药,又会引发二重感染和机会性感染,造成抗菌药物耐药性不断增多,可选择使用的抗菌药物越来越少。我院检验科细菌室2008年检验报告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1.38%,对苯唑青霉素的耐药率也有66.95%。

经验治疗败血症常用头孢菌素联合氨基苷类,但氨基苷类除过敏反应和消化道症状外,还有严重的耳、肾毒性,在用药量较大且疗程过长的治疗中,以上不良反应更易出现,故在小儿败血症中不作为经验治疗。如确有需要使用氨基苷类药物,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保证患儿用药安全有效。

小儿败血症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适宜的抗菌药物治疗,并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指出,败血症患者的用药疗程一般需用药至体温恢复正常后7~10 d,有迁徙病灶者需更长,直至病灶消失。同时还指出,治疗初始阶段需静脉给药,以保证疗效;病情稳定后可改为口服或肌肉注射。但是考虑患儿口服用药依从性差且身体基本条件不适宜肌肉注射给药等特点,还是建议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由于疗程较长,因此对比药物经济学可更有效地为患儿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1]张 强.头孢地嗪在儿科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5):1 312-1 314.

[2]沈小庆,林 艳,王 珏,等.3种头孢菌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3):166-167.

[3]邹雅敏,董亚琳,袁秉祥,等.26种常用抗高血压药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及药物经济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志,2009,29(1):54-55.

[4]胡 明,张伶俐.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结构浅析[J].中国药房,2005,16(15):1 148-1 149.

猜你喜欢
呋辛败血症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头孢吡肟与头孢呋辛治疗癫痫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比较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100例头孢呋辛致不良反应报告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