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

2011-03-06 08:46李秋元陈杰武李郁声
河北医药 2011年14期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胃镜

李秋元 陈杰武 李郁声

非甾体抗炎药(NSAID)是一类具有抗炎、解热、镇痛及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上消化道出血是NSAID所致胃肠道损害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非甾体抗炎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仍较高。本文旨在探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60例的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同时将此30例病例资料设置为观察组,另根据1∶1比例选择60例非上述原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38.5岁。既往有明确的消化性溃疡史者22例,全部均有服用NSAID类药史,药物种类:服用阿司匹林者共22例,服用布洛芬者共14例,服用去痛片者共16例,服用消炎痛者共6例,服用安乃近者共2例。均为常规剂量服药时间与胃出血的关系:服药1~3 d出血者共14例,3~7 d出血者共22例,7~15 d出血12例,15 d以上出血12例。临床表现:以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为主。呕血22例,黑便20例,呕血并黑便18例。伴随头晕、恶心、呕吐、心悸、出汗、疲乏无力等症状。除外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静脉曲张及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消化道肿瘤等。对照组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39.2岁。2组48 h内进行胃镜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或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量幽门螺杆菌(H.pylori)。

1.2 研究方法 比较2组患者的的一般资料、胃镜表现。

1.3 诊断标准 (1)近期有服用NsAID病史;(2)有呕血和(或)黑便;(3)胃镜下可见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点状、线状或弥散性出血象或伴有溃疡。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 2组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年龄看,年龄<40岁,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年龄≥60岁,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从发病病史来看,观察组伴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消化性溃疡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镜表现:观察组表现为胃溃疡、胃单纯糜烂、胃黏膜萎缩、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十二指肠炎、糜烂性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多发性溃疡、复合性溃疡的比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ylori(+)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

表1 2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 n=60,例(%)

表2 2组患者的胃镜表现及H.pylori(+)比较n=60,例(%)

2.2 治疗及转归 观察组停用NSAIDs后给予保护胃黏膜药物、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必要时进行输血及镜下止血,60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对照组经过上述治疗治愈45例,手术13例,死亡2例,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9.4± 1.2)d,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2.1±1.7)d,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NSAIDs具有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及抗血小板的聚集作用,抑制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NSAIDs类药物应用较广泛,但对胃肠道的损害仍较常见[2]。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为[3,4]:此类药物能够抑制环氧合酶(COX)的合成,COX进而抑制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影响黏膜细胞分泌粘蛋白和表面磷脂,削弱了胃黏膜屏障的保护机制。同时抑制胃和十二指肠上皮的重碳酸盐分泌,削弱了上皮细胞增生,减少溃疡床的血管生成及肉芽组织的生长,从而使溃疡延迟愈合。

本文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老年人,本组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服用NSAIDs组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60岁所占比例达55%,其原因可能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影响止血、药物在体内蓄积,干扰凝血机制等有关,同时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病、骨关节病而长期服用NSAIDs类药物明显多余年轻人。且有文献报道,15%~25%消化道溃疡是服用NSAIDs导致,有溃疡史,年龄>60岁,与激素同服或二种以上NSAIDs同服易发生胃肠道损害。胃镜检查特点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伴出血,受损黏膜面积大,受损部位依次为胃体、胃窦、全胃及胃底;胃镜主要表现为溃疡、糜烂、多发性,糜烂呈线条状、弥散斑点状或呈点片状,溃疡表浅,呈圆形、椭圆形、线形及不规则形,与非甾体抗炎药对胃黏膜有损伤为主.可能是由于非NsAIDs类出血多存在HP感染、局部黏膜损伤、胆汁反流、局部供血不足等局部影响因素,而NSAIDs药物在PG环节发挥作用,因而造成较广泛的损害[5,6]。关于H.pylori和NSAIDs的相互作用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中观察组H.pylori(+)占68.3%,提示H.pylori可能加剧NSAIDs诱发胃肠黏膜损害,NSAIDs和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损害有协同作用[7]。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以溃疡为首位,NSAID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溃疡高于非NSAID组(P<0.05)。且由于长期服用NSAID预防用药不规范,药物对胃肠黏膜的损伤持续存在,所以再次出血的危险较大,应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明确,治疗效果好,对需要NSAIDs治疗的患者应首先从能显效的最小剂量开始,并应告知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对于高危人群应考虑给予溃疡的预防措施,提高此病的认识,对需长期服药治疗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前列腺素E衍生物预防。

1 袁昌道.非甾体抗炎药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1169-1170.

2 王国平,郑旭.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海峡药学,2004,16:106-107.

3 刘学员,王大水,刘新丁,等.老年人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830-2834.

4 刘春江,杨凤菊,单国良.非甾体类药致上消化道出血90例临床分析.中原医刊,2005,32:47-48.

5 李宝红.非甾体抗炎药物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8,10:34-35.

6 程勇.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65例临床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34-35.

7 徐志勇.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22-123.

猜你喜欢
非甾体抗炎药胃镜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药师教您正确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浅析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非甾体消炎药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在犬病治疗中的应用
非甾体抗炎药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非甾体抗炎药内镜下不同人群表现及与Hp关系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