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在文献提供服务中的应用初探

2011-03-13 02:31蓉,刘
关键词:馆员个性化文献

翟 蓉,刘 婕

(1.国家图书馆 参考咨询部,北京100081;2.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近来,在国内外图书馆界掀起了Web2.0和图书馆2.0的讨论热潮,Web2.0如何应用于图书馆以便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为焦点论题。文献提供服务作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1],如何将Web2.0技术应用于文献提供服务工作中,以适应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2],为其提供满意的个性化特色化文献信息服务,开展以人为本的新型服务模式,实现从传统服务向网络服务、从静态服务向动态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推送式服务的转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3]文章从笔者所从事的文献提供服务实际工作出发,结合正在建设中的全国“文献提供协作网”,论述了Web2.0在文献提供服务中的应用及初步实践,阐述了其在促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的作用。

一、Web2.0概述

(一)Web2.0的定义

“Web2.0”这一概念,是由美国O’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在2005年9月首次提出,目前对其尚无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Web2.0不仅仅是Blog(博客)、Rss ( 简易聚合)、IM(即时通信)等若干种技术的聚合,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它是以用户的需求为驱动,以个性化、自组织及实现更广泛的信息共享为核心,强调用户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其对信息内容的需求习惯和服务期望, 使其由网络资源的利用者转变为网络资源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从受众转向主体。信息资源的建设根据用户来展开,一切围绕着用户,一切服务于用户。

(二)Web2.0的信息交流模式

有许多技术都带有Web2.0特性,因此人们将它们称为Web2.0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五种技术及信息交流模式。

1.Blog( 博客)

Blog 的全称是Weblog(网络日志),其上张贴的文章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流方式。[4]博客网(www.bokee.com)是目前国内较大的博客网站。

2.RSS

RSS是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 也叫聚合内容,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通常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上使用。用户可以通过各种RSS阅读器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5]。如网易(www.163.com)。

3.IM( 即时通信)

IM是一种即时、异步、低成本、交互式的网络交流方式,目前比较常用的IM 软件有QQ、MSN、GoogleTalk、OICQ、Skype等[6],即时通信类软件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和交流。

4.Wiki(维基)

Wiki是一种多人编写、上载和发布内容的网络服务,用户可以在Web上对Wiki的文本进行浏览、编辑和发布[7]。例如“维基百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8]。

5.Podcasting(播客)

播客是源自Podcasting意译的自助广播,每个收听者可以自主选择收听的内容,亦同时拥有发言的机会。中国第一个播客网是土豆播客网。

二、Web2.0在文献提供服务中的应用及初步实践

(一)文献提供服务的概念和重要性

“文献提供(Document Supply)”是国外常用的一种表述,是指广义的利用各种信息源,以任何形式满足用户的文献需求。图书馆界已达成共识,认为“文献提供”涵盖“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这种观点已被许多图书馆在实践中采纳,如大英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BLDSC)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我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也成立了文献提供中心,在文献提供服务的大框架下将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纳入其中。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与信息需求急剧增加,尤其在文献费用持续上涨、信息需求日益交叉扩展的情况下,文献资源共享已是大势所趋。在众多的资源共享方式当中,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特色的文献提供服务,借助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已经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的主要形式之一[9],同时也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文献提供服务以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Web2.0在文献提供服务中的应用与实践

1.文献提供服务新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文献提供服务面临着新的局面,例如从到馆服务为主向到馆服务与非到馆服务并重转变[10];服务手段从以手工为主向数字化服务为主转移等,越来越强调以用户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模式。再加上google等搜索引擎的不断发展壮大,给图书馆的文献提供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以更人性化的优质服务留住用户并进一步拓展用户群以扩大社会效益已成为筮待解决的问题。Web2.0技术的应用为文献提供服务的模式开辟了新思路。

笔者认为文献提供服务必须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从过去被动式服务走向主动推送式服务,帮助读者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

(1)进行用户区分

对于一些有固定需求的大客户或集团用户(例如一些政府机关及大型企业),可按照其具体需求,收集整理该行业的最新行业信息、法规等,并定期提供信息推送服务,以吸引和留住大客户;对于一些有固定需求的长期读者,可将其所关注的某一领域的最新资料目录进行推送服务。

(2)主动推送服务

可在图书馆门户网站的用户个性化模块中融入RSS技术,将本馆最新购进的外文图书、期刊及外文数据库内容目录或其他对用户有价值的资料简介主动推送给用户。

(3)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

对于馆际互借中的返还型文献提供服务,可将RSS技术与手机、PDA等移动终端相结合,将催还通知、到期提醒、还书已到等信息通过手机终端发送给用户,使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11]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使用户更方便地获得服务,提高图书馆文献利用率,并且网络化的服务比以往通过E-mail或电话沟通时效性更强,也可节省人力物力,实现社会效益及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12]。

2. 促进文献提供服务用户间的交流

文献提供服务用户间的交流包括三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馆际互借服务中文献提供馆与文献索取馆之间馆员的业务交流;另一层面是指文献传递服务中图书馆馆员与普通用户之间的交流;再一个层面是指同馆中馆员之间的交流。其中,前两个层面反映了社会化的一面,后一个层面反映了个性化及自组织的一面。如图1所示。

(1)馆员与馆员之间的交流

从第一届“全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讨会”的参会者反馈来看,目前,我国的文献提供服务缺少一个为馆际互借协作馆馆员之间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有效实施。为此,此次研讨会发起倡议建立全国“文献提供协作网”,该协作网目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将很快与用户们见面。下面以其中两大核心模块——业务交流模块和知识园地模块来阐述Web2.0在文献提供工作中的应用。如图2所示。

首先,业务交流模块,不但使馆员能够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记录业务工作心得等,例如可以邀请图书馆中资深的文献提供服务方面的咨询专家利用该技术在网站中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博客平台,专家可以从个人的视角精选和记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为业界同仁提供指导性文章。[13]也可利用RSS技术订阅其他馆员的博客,可随时获得对方更新的博客内容,有利于馆员之间的交流;还可建立“全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讨会”会议博客及利用RSS技术订阅国内外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方面的新闻动态等;此外,也可将IM技术运用于协作网中,使馆员之间可进行实时的业务交流、参考咨询及方便快捷的文献传递服务。

其次,“知识园地”模块,可组建馆员学术科研小组,利用Wiki技术,小组成员均可对本小组的科研信息进行浏览、编辑和发布,突破了不同馆馆员之间的时空界限,为他们更好的开展业务交流活动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还可利用播客技术,将馆际互借系统操作流程视频教程等在线播放。例如,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巴特勒大学图书馆设立的“参考Wiki”,鼓励图书馆员、全体教职员添加他们自己对图书馆提供的任何相关资源的评论,包括资源的重要性和用途等;厦门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了基于Wiki的馆内知识库构建这一知识库将作为馆员业务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参考源。[14-15]

(2)馆员与普通读者之间的交流

可在图书馆门户网站的读者个性化模块中提供个人空间,利用blog技术收集用户对文献提供服务的评价及建议等反馈信息等,从而更好地了解读者对文献提供服务的需求,以便作出改进使其愈趋完善;也可将IM技术应用其中,改变以往单纯靠email和电话进行文献提供咨询服务的单一形式。

3.文献资源全民共享及用户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为全民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和图书馆服务,强调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全民共享,同样,文献提供服务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全民共享的目标。例如前述中的收集用户反馈信息、了解用户需求,改进文献提供服务质量等就是实现图书馆全民共享的典型例证。此外,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指导下,强调用户个性化服务也是文献提供服务的发展方向之一。例如为一些长期读者提供其所关注的某一特定领域的新资料目录的服务就属于个性化服务范畴。

三、意义及展望

文献提供服务以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为宗旨,开展馆际互借服务,满足成员馆的文献借阅需求,并以其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为读者传递大量学习和科研急需的文献资料,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已成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数字时代图书馆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服务形式。将Web2.0应用于文献提供服务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令用户满意的个性化特色化信息服务开展以人为本的新型服务模式,更好的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

但文献提供服务中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例如目前全国图书馆界尚未建立统一的联合编目系统;全国性和地方性文献提供协作网均还未建设完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希望今后在图书馆界的大力支持和文献提供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国的文献提供服务工作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力.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刍议-兼论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4):10-16.

[2]王世伟.网络环境下文献提供的实践探索[J]. 新世纪图书馆,2004(6) :8-10.

[3]张冬荣,戴利华.图书馆Information commons建设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6-10.

[4]何韵.Web2.0带给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情报工作, 2006(9) :136-139.

[5]PAUL MILLER.Web2.0:Buliding the New Library[EB/OL]. http://www.ariadne.ac.uk/issue45/miller/ intro.html. [2005-12-03].

[6]BLAZEJ FERET, MARZENA MARCINEK. The future of the academic library and the academic librarian[EB/OL].http://iatul.org/conference/proceedings/vo115.[2005-11-17].

[7]李威宁. Web2.0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应用[J].图书馆工作研究, 2007(29) :36-37.

[8]吴晓明, 李永先. 基于Web2.0的图书馆2.0应用研究[J].图书馆工作研究, 2007(27):27-29.

[9]赵娟. 基于Web2.0的图书馆建设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 2007(8):39-43.

[10]张良图.基于Web2.0环境下的图书馆2.0刍议[J].情报资料工作, 2007(2):33-36.

[11]沈向若.基于Web2.0的个人数字图书馆[J].现代情报, 2007(7):90-93.

[12]孙茜. Web2.0对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J].图书馆杂志, 2005(12):27-30.

[13]王春霞. We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7):17-18.

[14]周文明. Web2.0 技术在图书馆参考咨询中的应用研究[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92-93.

[15]徐迈. Web2_0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2):11-12.

猜你喜欢
馆员个性化文献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