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美丽还给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

2011-03-20 12:48庄建丽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诗眼诗句意境

庄建丽

(吴江市桃源镇中心小学,江苏 吴江 215200)

一、现状分析:不识庐山真面目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然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不甚明了,身在庐山,不识其真面目。

(一)“不识”源自重视不够。

一般语文教师重视现代文阅读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学生会背会默即可。教不重视,导致学不重视,学生仅仅满足于表层理解,零碎感知,机械记忆,而不愿多花工夫。平时的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也很少有人涉及古诗词,特级教师、名教师能以古诗词做示范教学的少之又少。

(二)“不识”源自方法不当。

首先是教学方法枯燥。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带古诗词读本,对诗词篇目、数量加以硬性规定,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到了期末,更是背了又背,抄了又抄;有的老师一味串讲词句意思、古今对译,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有的教师把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照搬到古诗词教学中来,使古诗词失去了应有的灵性与诗意。其次是考试方法失当。现今考试重书面、轻口头,书面考试又多以默写诗句及意思,填写诗人朝代等常识为主。考试是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教学时教师不去花时间考虑怎么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美,而是动脑筋猜这首诗词的考题该怎么出,可能会考到哪几个词义解释、哪几句诗的意思,而对付这种考试最好的办法就是照搬教学参考书的注释,逐词逐句地记在黑板上,让学生一字不漏地抄下来。至于学生的独特理解、个性解读则是应考的大敌,因不能拿全分而未出口便遭“夭折”,而一张张练习卷却应运而生。

重理性积累,轻感性体验,古诗词教学等同于机械记忆、背诵积累,等同于一般文学体裁教学,等同于串讲诗意、创作技法分析……古诗词失去了她应有的美丽。

二、策略探究:众里寻他千百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还古诗词教学应有的美丽。

(一)“读”占鳌头,读出音韵美。

古诗词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即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三四句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节奏不同,诗与词的节奏又不同,词更是一种填在曲调中供人吟唱的作品,它更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面对这样的文字,必须突出“读”这一手段,将“读”放在首位。“三分诗七分吟”,无论哪个年段的古诗词教学都要以读为主,读是综合感受古诗词、鉴赏古诗词、体会意境情感的第一步,它有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领悟那些只可意会的丰富内涵。学习一篇古诗词,首先要反复读,在学生不得其味时教师做适当的范读,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其次要在理解诗意后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最后要熟读成诵。

(二)“品”上心头,品出语言美。

小学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很多都是千古绝唱,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教学时,需引导学生认真揣摩、细细品味,加以赏析,使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1.品“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就是在诗句中用得灵动跳脱、贴切传神,使诗意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那些字眼。“诗眼”在诗句中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感受,或描绘形象,或创造出美的意境,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诗眼”,认真推敲,咀嚼欣赏,体味语言的精炼与准确。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即为诗眼,学生品味时需顺着“喜”字进行:“知时节”的好雨通人性,在人们需要它时来了,此为一喜;“润物细无声”,唯恐惊扰世人,令人生爱,此为二喜;“云俱黑”,浓云满天,应人之需而下个通透,此为三喜;“红湿”“花重”使人感受到润物的效果——春花更娇美,春色更怡人,此为四喜。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无处不在写“喜”,正是诗眼之妙处。

2.品名句。名诗必有名句,名句其实就是诗中的“点眼”之句。有的诗句内容是全诗灵魂之所在,承上启下,关联全篇,是情感的落脚点、理趣之升华处;有的诗句手法独特、形式明显、表情达意作用突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诗句的形式与炼意的浑融一体。如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字面上描绘的是春景,实则给人们以哲理的启迪: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为因素想压制它是不可能的,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值得细细品味。

3.品风格。古诗词的语言有其多样的风格,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诗歌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李清照的词曲婉约,等等。不同风格的诗词,其创作手法的运用、技法的安排都有独特之处,教学中可以品味赏玩这些表现手法,领略其语言的表达美和格式美。

(三)“感”同身受,感知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很多古诗词的特点,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教师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想象,使学生对诗中的形象有直觉的整体把握,从而在脑海中构建起鲜活的形象,最终达到如临其境的目的,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四)“悟”入心胸,悟出意境美。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也即所谓的“诗情画意”。所以,学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领悟诗人的感情,领悟诗词的意境美。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千”“万”“绝”“灭”“孤舟”“独钓”等词语仔细玩味,领悟意境之高远清丽。

古诗词的意境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词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飘逸洒脱,或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神”,会其“意”,才能充分悟出古诗词之意境美。

(五)“探”求意蕴,探得哲理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学古诗词,也要善于抓住学生做研究者、发现者、探究者的心理,去发现、探究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黄河、中条山、落日等构成的壮丽景色;更深入一层,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摹之中,或给人启迪,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省,因而诗中暗含深刻哲理的为数不少,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白居易的《草》,等等。教师在教学这些诗歌时,要有意识地多问问:你觉得诗句还有其他的深意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引导学生在体会诗歌感情的同时感受诗歌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六)“拓”展延伸,延出创造美。

古诗词的海洋浩瀚绚丽,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源泉活水。教学中,适当做些资源整合、拓展延伸,以有效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探究激情。

1.拓展同主题诗作。如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拓展《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诗作,“送别”的主旋律将愈发清晰地流淌在学生心田,激荡他们的情感。

2.拓展同题材诗作。如教学王冕的《墨梅》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王安石的《梅花》,引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宋梅坡的《雪梅》,张谓的《早梅》,等等,在比较阅读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3.延伸同诗人作品。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后,带出他的其他诗作《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成》、《望庐山瀑布》等,以一带多,拓展阅读面。

4.仿编古诗词,改写古诗词等形式趣味盎然,教学中可以不作硬性要求,全凭兴趣参与,让学生享受创造带来的成功感。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隽永的语言,深刻的内涵,精妙的佳句,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只有重视古诗词教学,正确把握作品内涵,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古诗词的美,欣赏古诗词的美,把应有的美丽还给古诗词。

猜你喜欢
诗眼诗句意境
六一来了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诗眼
读诗句,写成语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