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职业认知状况及对策①
——基于长江大学大一学生的调查分析

2011-03-31 10:26平先锋吴海良严
关键词:就业指导新生长江

平先锋吴海良严 星

(1.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2.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3.长江大学 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湖北 荆州 434025)

大一新生职业认知状况及对策①
——基于长江大学大一学生的调查分析

平先锋1吴海良2严 星3

(1.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2.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3.长江大学 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湖北 荆州 434025)

通过对长江大学大一新生进行有关职业认知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存在认知模糊、择业偏执、盲目乐观、过分依赖、消极避讳等职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形势、传统教育及学生个体差异有着深层次关联,立足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观。

长江大学;职业认知;对策

一、大一新生职业认知所呈现的特点

(一)认知模糊

主要指大一学生对于职业问题缺乏基本思考,约占问卷学生47.7%,有主动和被动二种倾向。趋于主动认知模糊的学生,有意识将职业认知问题放在大二、大三或毕业时思考。在“应该在几年级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问题上,56.7%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应在大四开始,26.1%的学生认为应在大三开始,8.7%的学生认为应在大二开始,仅有7%的学生认为应在大一开始。调查充分显示大一新生中的多数人不愿涉及职业问题。而趋于被动认知模糊的学生在面对“学习与职业的关系”等问题时,往往看不到二者的联系,这充分表明他们对于职业认知问题很茫然。

(二)择业偏执

主要指学生对于择业区域和领域呈现集中趋同的特点,约占问卷学生的17.5%。具体表现:一是就业区域的选择呈现集中的趋势。大学生对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最为青睐,有近70%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及小城镇去就业。二是就业领域的选择呈现集中的趋势。有约70%的大学生愿意到政府机关和外资、国企就业。[1]此类学生面对职业选择时往往表现出盲目跟风、不切实际的心态,极易走上“非在哪个地区哪个领域就业”的极端行为。

(三)盲目乐观

指进校后有着强烈专业优越感的学生,约占问卷学生的10.2%。就我校大一石油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普遍认为,国内石油领域普遍形势较好,客观刺激了他们对于专业学习和就业的信心。同时,又因为涉油专业的热门,致使许多高考高分学子大量涌入,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定会在大学生活中出类拔萃,进而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在没有深入考虑的前提下,呈现盲目乐观的心态。

(四)过分依赖

这里指对职业认知问题表现出漠不关心、过分倚仗家庭的心态,占问卷学生6.8%,此类学生往往来自经济较为宽裕的家庭,他们在被问及与职业有关问题时,往往有种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之感,在他们内心,也许早已将工作之类问题交给了父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极为不利。

(五)消极避讳

这里指对读大学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占问卷学生5.6%,他们将读大学与找工作就业等同起来,认为“读大学等于失业”。持此种观念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此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早改变态度,将极易出现“破罐子破摔”局面。

二、大一新生职业认知状况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形势使然

我国是个经济区域发展悬殊的国度,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意愿的集中,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当前大学生的择业多集中在东部沿海或大城市等发达地区,并呈现出区域性就业竞争激烈的现象。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城镇以及基层农村,虽然急缺人才,但鲜有人问津。这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正充分反映了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传统教育观影响

一直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万千学子无不以读书为人生最高理想和追求,再者,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背景下,广大学子无不将兴趣和精力放在书本与习题上,对所谓的“职业认知”置若罔闻。自然,进入大学后,当谈及职业认知的主题时就显得茫然失措。

(三)学生个体内因

当然,个体差异对于职业认知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当前大学新生普遍是90后的一代,接受着社会迅猛发展的丰富信息的同时,往往不了解自己,缺乏自我反思意识。这必将导致学生的职业认知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大学生活和职业规划。常见的问题有: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二是择业目标比较盲目,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表现出职业选择性不强、择业盲目的弱点。

三、大一新生的职业应对

(一)学校层面

第一,扩大职业认知指导面。良好的职业认知观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大学生在长期生活学习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所以,高校就业指导不应仅针对大学毕业生,应该有所侧重地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探测能力渗透到各个年级的工作中,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环境、了解自己,及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相关就业指导人员也必须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备就业指导学科本身的知识以及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电脑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朝着职业化、专门化的方向不断努力。

第二,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由于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影响着大学生活规划,所以,高校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气质、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知,并根据每个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确定就业方案,对拟选择的职业进行评价、探讨,进而帮助大学生规划整个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层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观。一是调整就业心态,提高职业素质及技能,这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等。二是要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理性、成熟的择业心态。三是要摒弃从众、攀比、依靠等心理。四是要客观准确地给自己定位,要勇于放下“身份”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二,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这主要包括对行业的认识,管理经验的增加,对市场和营销的了解等方面,还要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勇于将自己的创业想法真正付诸实践。当前,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鼓励大学生加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放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

[1]梁雪松.基于多层面多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G913.2

A

1673-1395(2011)05-0117-02

2011-03-10

平先锋(1979—),男,湖北洪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研究。

① 本文属长江大学2010年度学生工作科研项目(Xy201021)产出论文。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新生长江
重获新生 庇佑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长江之头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