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音乐性与审美教学①

2011-03-31 10:26王光英
关键词:音乐性古典美育

王光英

(广东商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320)

古诗词音乐性与审美教学①

王光英

(广东商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320)

音乐性是古典诗词的内在审美特性。由于学界分学科研究的原因,教学上忽略了诗词的音乐性,也削弱了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重视诗歌音乐性,通过构建音乐化诗歌课堂,变革传统诗词教学模式,是应时应景的美育举措。

古典诗词;音乐性;美育

古典诗歌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的想象,引起情感的共鸣。由此,音乐与诗歌在创作、表情以及功能上都有相似性。本文拟从古诗词的音乐性出发,以盛行的古诗词歌曲为依据,对比传统诗词美育与音乐化诗歌课堂,以揭示传媒社会中变革诗词美育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一、古诗词音乐性

诗歌最初的形式是劳动人民的号子和民歌,《诗经》便是实例。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部分作品是统治者通过“采风”形式向民间收集的。《礼记·乐记》云:“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音乐由节奏、旋律、感情三元素组成,而古汉字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汉语声调平仄二分无疑是按照汉语语音的轻、重、浮声、切响来划分,这种划分在诗歌语言中形成了特殊的音响效果。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原则就是平仄的交替,而这种平仄交替的结果就孕育了诗歌的音乐节奏。”[1]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汉语是高度音乐性的语言,诗歌更是如此,中国古典格律诗词将汉语诗歌既脱离音乐又把自身音乐化的特性演绎到了极致。

古诗词歌曲有传统和现代意义之分。由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经典乐曲,大多属于器乐曲,可以称之为古典乐曲,如《阳光三叠》、《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而现代意义的古曲,指的则是古诗词歌曲,具体分三种:一种是原词原谱型,如《长相思》、《秋浦歌》;一种是原词补曲型,如《但愿人长久》、《念奴娇》;还有一种是现代词曲型,最有名的是琼瑶的《聚散两依依》和黄霑的《沧海一声笑》。

中国经典文学瑰宝《红楼梦》留给后人无限解读的空间,其诗词歌赋也震撼着世代读者。电视剧中《红楼梦》“《葬花吟》在配乐方面,则主要运用了二胡和琵琶做伴奏,前者哀怨,后者悲凉……不仅如此,这首《葬花吟》的旋律特点是频繁运用了符点节奏。这样的旋律特点,既委婉凄凉,又仿佛如哭泣时哽咽地吟唱,听起来如泣如诉”[2]。

二、审美教学

(一)传统的诗词美育

笔者在拙文《论如何发挥审美主体在诗歌美育中的作用》[3]中曾这样定义审美教育:它指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其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行为,而狭义上则特指学校中的审美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对于青少年建立民族文化信仰,陶冶道德情操,净化精神灵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视诗词美育,其现状与前景不容乐观。中小学教育尚且注重诗歌美育,致力于拓宽知识面,提升审美能力,让学生从小获得美的体验,在想象和联想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大学期间,诗歌美育却随着专业教育的深入戛然而止。大学奉行的是学历教育、知识教育而非审美教育。尽管教育部呼吁课程改革,尽管教师一改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通过诵读比赛、编写剧本、情景表演等方式使得课堂模式多样化,但一段时间后,整改的新鲜性和趣味性消失,学生仍然没有真正感悟到古典诗词价值,达到审美境地。现今,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充斥着网络,左右着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品位。诗歌诵读之于大部分学生是梗着脖颈扯天扯地喊读硬读,全然失去趣味性,更没有音乐性可言。可见,回复课堂音乐般琅琅书声,真正实现诗词美育,是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音乐化的诗歌课堂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诗歌。专制化、共性化的诗词美育课堂如若充分考虑诗歌节奏韵律分明的音乐性,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优化传统诗歌美育,并辅助多媒体动画、艺术表演的话,学生一定可以在欢乐的情境中寓教于乐。

试想我们把原来诗歌美育课堂改变成娱乐节目,如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那样,将逗笑的娱乐性(音乐性为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结果如何?可假设情景,一群才华横溢的少女相约树下吟诗作赋,几名书生误打误撞,遭到才女们的刁难,要求他们吟唱当下流行的《古诗新唱》,才得以赢得美人归。这是一种融表演、音乐和娱乐为一体的美育尝试。“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4]周杰伦的《青花瓷》、《兰亭序》,许嵩的《清明雨上》和林俊杰的《醉赤壁》均属于此类。音乐化的诗歌课堂当然可以从中寻找教学灵感。

教师讲解诗歌时,可借助音乐与学生共同吟唱诗词歌赋中的儿女情长,爱恨情愁。听一曲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她那跌宕起伏,碧波清丽的空灵之音,犹似柳絮在空中飘舞,欲坠而不落。王菲唱到“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时,更是声情并茂,辗转反侧,表达出诗人“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的豁达释然。教师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精心讲解,带领学生深情演唱,这样既实现了诗词美育课堂吟唱记忆的教学效果,又在丰富的联想中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诗词歌赋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孔子“兴观群怨”也使得我们可用“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的方式品读诗词的情韵。诗词美育要摆脱枯燥无味的传统教育,可从现代传媒下的娱乐节目、电视剧情或信息系统找寻素材。传统诗词被谱曲演奏,呈现多样艺术风格,必将兴起艺术空间雅热的高潮。音乐化的诗歌课堂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诗人、灵感与思想、情与景的碰撞交融。“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让学生在音乐化寓教于乐的生动课堂中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其基本的欣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1]于华东.诗词创作中的意境与语言艺术[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5).

[2]李莹.《葬花吟》音乐艺术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9(3).

[3]王光英.论如何发挥审美主体在诗歌美育中的作用[J].名作欣赏,2010(4).

[4]王建国.将流行音乐引进古诗歌课堂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10(32).

J205

A

1673-1395(2011)05-0149-02

2011-03-10

王光英(1966-),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① 本文属广东商学院科研课题(09GL88003)产出论文。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音乐性古典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怎样读古典诗词?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