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2011-03-31 10:26王崧珍
关键词:路德德语圣经

王崧珍

(昌吉学院 外语系,新疆 昌吉 831100)

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王崧珍

(昌吉学院 外语系,新疆 昌吉 831100)

从翻译文化效应的研究视域出发,对马丁·路德的翻译思想进行文化解读,可以看出:在翻译思想上,马丁·路德主张,用民众的语言翻译《圣经》;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翻译必须强调灵活性;翻译必须集思广益。在翻译实践方面,路德的翻译实践对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德国产生了重要的文化效应。

翻译文化效应研究;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翻译实践;文化解读

《圣经》又被称作《新旧约全书》,用希伯来语写成的《旧约》和希腊语写成的《新约》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得到不断的诠释和解读。“《圣经》得到不同诠释群体的诠释,不仅能真实反映《圣经》自身的多重性质,同时也说明,诠释群体的文化身份可以决定翻译《圣经》的策略和《圣经》译本的文化功能。”[1](P56)除了用古希腊语对《旧约》进行翻译形成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和哲罗姆拉丁语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外,马丁·路德德语版的《圣经》对德国乃至西方都产生了重要的文化效应。

马丁·路德作为西方宗教改革的发起人,除了对中世纪末期虚伪的基督教内部的教义和教阶制度进行了一场精神变革外,为了改革的需要他还翻译了德语版的《圣经》,他的翻译文化实践对近代德语的形成和统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他的翻译思想不能只做一种简单的翻译技巧层面的简单分析,而必须对其做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阐释。笔者从翻译文化效应的研究视域出发,对马丁·路德的翻译思想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做一种文化上的解读。

一、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简述

1990年,巴斯纳特和勒弗维尔(Bassnett﹠Lefevere)合著的 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 (《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随后的20年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翻译的外部因素对翻译实践和翻译作品的影响。2009年清华大学王宁教授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一书可以说是在国内首次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命名的专著。国内一些学者对这一发力过猛的“转向”深表担忧,认为文化转向对于传统的关注于文字和文本对比的翻译研究范式有矫枉过正、剑走偏锋之嫌,他们担心这一转向会消解翻译的本体,因此积极呼吁翻译的“本体回归”[2]。

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认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只是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域,它只是翻译研究的视角转向而非范式转向;它不会消解以语言为本体的翻译研究,只会增加翻译研究本体的维度(翻译的本体指承载文化本身的语言,而翻译研究的本体则指关注于语言本身的翻译本体研究和关注于文化转向后的文本的外部社会文化语境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在翻译效应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三个基本概念和两个研究视域。

翻译文化效应研究注重对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包括翻译思想和翻译研究范式)和翻译文化实践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互动效应关系研究。总体来说,翻译文化效应研究分为三个基本概念和两个基本研究维度。

(一)三个基本概念

社会文化语境。社会文化语境指在不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想和主体文化精神及意识形态。其中包括一定社会团体普遍信奉的宗教信念和伦理价值观念、形而上的哲学思潮及其演进、主流意识形态、促使重要社会事件和主流价值观嬗变的文化因素等。

翻译理论研究。翻译理论研究指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在不同的翻译文化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翻译文化实践的主体——译者的翻译实践所形成的,对新的翻译实践具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具体翻译理论,以及对翻译行为和翻译研究本身的认识。主要包括对具体翻译理论的分析和对理论本身嬗变过程在社会文化语境层面的分析和文化解读。

翻译文化实践。翻译文化实践指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需求,所从事的以语言为媒介的经济、政治、科技等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实践性活动。这种以语言为载体的实践性活动除了具有一般的实践性活动的特征外,尤其重要的是具有传承不同文化、塑造和融合更新异域文化的功能。

(二)两个基本研究维度

其一,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范式嬗变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互动效应。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范式嬗变根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基于中西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性需求和文化性状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交流的现实需求,在翻译不同的原文文本时受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赞助人和主流诗学等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时代的翻译理论,如哲罗姆的“‘圣经’翻译用直译,世俗文学作品用意译”的翻译主张。

其二,翻译文化实践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的互动效应。翻译文化实践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需求,即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翻译文本主题的选择、输入来源和译作类型等的不同要求。如我国早期对佛教作品的翻译、明末清初对科技作品的翻译、鲁迅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建国后对苏联作品的翻译等,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关。

二、马丁·路德的翻译思想

(一)社会文化语境

作为宗教改革的先驱,马丁·路德的思想和翻译文化实践对德国乃至于北部欧洲在16世纪之后超过南部欧洲,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脱胎于犹太教母体的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经彼得、保罗等耶稣的门徒在希腊、罗马世界的传播后,虽然屡遭罗马帝国尼禄等皇帝的残忍迫害,但随着君士坦丁皇帝于公元313年将其合法化以及4世纪末的国教化,基督教最终取代了希腊、罗马的多神教,成为罗马世界的一神教。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后,随着北部日耳曼蛮族对基督教的皈依,基督教在中世纪成为高悬在西欧社会民众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到了中世纪晚期,基督教崇高的天国理想和卑污龌龊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面对中世纪末期社会的黑暗和基督教内部的普遍虚伪和堕落,整个欧洲进行了两场截然不同的运动:南部欧洲的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运动,北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两场运动都是为了解决基督教崇高的天国理想和现实的堕落之间的矛盾。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者坚持“我是怎么做的就怎么说”,充分满足人的世俗欲求;而宗教改革者则秉承“我是怎么说的就怎么做”,开始了一场纯洁基督教信仰的思想运动。“驱使人文主义者讥讽教士丑行的是人性的要求,而驱使宗教改革家们揭示教会的腐败堕落的却是神性的要求。人文主义者要伸张感性的权利,宗教改革家则要重建信仰的权威。”[3](P336~337)虽然两场运动的动机不同,但正是这两场不同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西欧近代科学理性的兴起、民族国家的成长奠定了思想基础。

马丁·路德正是在北部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引领了宗教改革的思潮,产生了新教的路德宗(或称信义宗)。对于具有深刻神学背景的马丁·路德而言,他为冲破虚假的购买赎罪券等“善功称义”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出了“因信称义”的主张和三个“唯独”——唯独《圣经》、唯独信仰和唯独恩典。也就是说,每个人只需在家诵读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真诚信仰上帝,在上帝面前就会成为一个义人,最终会得到上帝的恩典。要让每个信众诵读《圣经》,就需要有民众的语言——德语写成的《圣经》。

(二)翻译思想

路德在《圣经》翻译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翻译思想。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总结了路德的翻译思想: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翻译必须遵守七条原则(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可以省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可以把比喻用法翻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翻译成比喻用法,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翻译必须集思广益。”[4](P64~68)

(三)翻译文化实践

为了迎合宗教改革的需要,路德最早的翻译文化实践始于1522年出版的从希腊语翻译的《新约》。后来,路德又于1534年出版了译自希伯来语的《旧约》。除此以外,路德还翻译了极具文学价值的《伊索寓言》。无论是对《圣经》民族化的改造还是对世俗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服务于其信义宗的宗教改革之需要。

笔者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三个基本概念对路德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做了一种描述性的解读。然而,对于路德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文化实践,我们不能仅做一种文字上的描述性研究,更要探究它们与路德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的互动关系。以下将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两个维度出发,对路德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文化实践做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三、马丁·路德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的文化解读

(一)马丁·路德翻译思想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互动效应

首先,路德提倡用民众的语言翻译《圣经》。在路德德语版的《圣经》面世之前,已经出现过14种德语版的《圣经》,但这些版本的《圣经》是以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原本的。中世纪的欧洲具有一定知识和教养的人士基本上都是罗马教会和修道院的教士,北部德国在他们眼中就是未开化的蛮族。罗马天主教会掌握了当时上帝唯一能听懂的语言——拉丁语,而对于相对落后的德国民众而言,他们因为不懂拉丁语,很难直接跟上帝沟通,因此也就被排除在上帝的拯救之外。因此,当时的德国急需一本能让普通市民看得懂的德语版《圣经》。路德打破了当时翻译《圣经》必须按照教会奉为绝对权威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惯例,先后出版了从希腊语翻译的《新约》和译自希伯来语的《旧约》。

其次,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路德认为: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驰”,应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路德注重翻译对德语标准化的作用,强调语言的归约性,强调不同语言之间语法的差异性。同时,为了让民众懂得《圣经》中的教义,他强调在翻译中应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这表明路德注重翻译中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再次,就翻译必须遵守七条原则而言,路德强调翻译的灵活性。如为了充分表达原文的语义和让普通民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圣经》的思想,在翻译过程中词序的改变、语气助词的合理运用、省略和增词法的使用、词语对句子的替换以及比喻与非比喻的互相转换等都是必要的和现实的。这种翻译过程中具体翻译策略的灵活使用对于后来《圣经》和世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今天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最后,翻译必须集思广益。要从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接受两个方面考虑翻译活动中的众多因素。同时,翻译实践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强调翻译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二)马丁·路德翻译文化实践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互动效应

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不仅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同时在和世俗王权的斗争中,尤其是和积弱不振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教俗之争中,罗马天主教会在大部分时间总是占上风。通过掌握中世纪人的灵魂升入天堂的钥匙,教会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唯独罗马教会拉丁版本的《圣经》才被视为正宗,并且在中世纪未经罗马教会批准不容许轻易翻译《圣经》。路德的翻译实践对于当时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相对落后的德国产生了重要的文化效应。

首先,对德语的统一。德语是德国和奥地利的官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除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外,对德语影响最大的语言是拉丁语。“公元5世纪至8世纪日耳曼语中发生的音变使得德语从共同日耳曼语中分化出来,并逐步发展为独立的语言。”[5](P132)然而中世纪的德国是四分五裂的,在当时德国的土地上大约有300多个封建王侯的领地。可以说中世纪的德国乃至整个西欧基本上是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文化上凋敝。这样,德国境内的德语也是五花八门,很难形成统一的语言。到了12世纪,随着欧洲近代大学的兴起和德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伴随着宗教改革的需要,路德翻译的《圣经》对德语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使得民众的语言进一步普及,为后来德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统一的书面语开始形成。

其次,开宗教改革之先河。针对中世纪末期虚伪堕落的罗马天主教,为了纯洁基督教崇高的理想,在北部欧洲路德开启了宗教改革的先河。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一种正如马克思所评价的“廉价”的宗教。有了内心的信仰,人们便可以通过自己内心虔诚的信仰与上帝沟通,而不需要通过罗马教会的繁文缛节来控制人的精神生活,开启了欧洲近代的思想自由。“自从马丁·路德在铁板一块的罗马教会的大堤上凿开了第一个缺口之后,各个新教派别就如洪水一般决堤而出,将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日耳曼世界都淹没在宗教改革的滔天洪流之中。”[6](P337)

四、结语

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无疑增加了翻译研究的维度,让人们对翻译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翻译文化效应研究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研究理念。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认为,对于中西翻译思想史上一些重要的翻译思想家和翻译理论,我们不能只做一种翻译技巧层面的解读,更需要有一种文化发生学上的阐释。基于此,本文对西方翻译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翻译思想家马丁·路德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文化实践做了一种探索性的文化意义上的解读。事实上,对于中西翻译思想史上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文化实践,我们都有必要在今后的翻译研究中做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阐释和解读。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对借鉴西方翻译思想和发掘我国丰富的传统译论资源,对我国新时期的译学建设都有积极的建构和借鉴意义。希望我国译学在新时期能够真正做到在传承中融合更新,于更新融合中传承。

[1]任东升.圣经汉译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2]吕俊.论翻译学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外国语,2004(4).

[3]赵林.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谢天振,等.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6]赵林.西方宗教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n Martin Luther’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Cultural Effectology

WANG Song-zhen (Foreign L anguages Department,Changji College,Changji Xinjiang831100)

Sino-western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ir respective social cultural context.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nslation thoughts influenced by their subjective cultural value is just like cultural translation practice influenced by social demand.Martin Luther,as one of renowned translator,whose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are to be culturally explored rather than technic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Cultural Effectology.

Trans-Cultural Effectology;Martin Luther;translation thoughts;translation practice;cultural interpretation

H059

A

1673-1395(2011)05-0158-03

2011-04-06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08JA740007)

王崧珍(1979—),男,甘肃山丹人,助教,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学、西方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猜你喜欢
路德德语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马丁·路德成名多亏险遭雷劈?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启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