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有光的大语文观

2011-04-02 06:47魏际兰冉育彭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周有光术语普通话

魏际兰,冉育彭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要学汉语就得借助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化是语文社会化、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汉语国际化的飞翔之翼。

说起汉语拼音,不得不提到这位精神矍铄、开明达观的百岁老人——周有光。周有光原名周耀平,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曾任上海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经济学教授。1955年奉调北京,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参与拟定拼音方案。他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中方三编审之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曾先后发表论文近400篇,出版书籍近30种。他被学术界公认为最有成果和最敏感的文字改革倡导者。

周有光博古通今,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了解透彻,他能从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寻找语文发展的规律,探究语文发展的方案;他博闻强识,精通英、法、日、汉四门语言,对世界多种语言研究深入,能从绮丽的世界文化视角来观察、研究语言的共性、多样性以及汉语的科学发展规律。借鉴历史,展望未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他用开放的思维、丰富的阅历支撑起了他的大语文观。语文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思维、说话与写作、言语与文章、口语与书面语等。周有光的大语文观指出:语文要现代化,国际化,要顺应语言发展的科学规律,要用健康的、实用的语文来促进中国科技、文化、经济的深远发展,让中国群众的心灵腾飞起来。

双语言文化观和汉语科学发展观是他的大语文观的两大组成部分,本文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简要的评介。

一、双语言文化观

《现代汉语词典》①对文化下了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周有光所说的文化具备第一个含义,即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②。

文字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过程中,民族形式还是国际形式,方言还是共同语等问题就曾困扰着周有光。经过潜心研究,他明确地指出:“人类文化已经变成了两个层次。一个是世界性的现代文化,一个是地区性的传统文化。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地生活在这两个层次的文化之中。”③“现代任何民族都无法离开覆盖全世界的现代文化。”“环顾世界,到处都是双文化现象: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双文化的结合方式有:并立、互补和融合。不同的社会选择了不同的结合方式。事实上,今天的个人和国家已经不自觉地普遍进入了双文化时代。”④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有世界眼光,要把自己的文化传统融入世界现代文明潮流之中”,而且“我们应该好好地研究,要用中国的东西来补充世界”⑤。另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锐意进取,用积极的现代文化引导群众的健康语文生活。他说:“弘扬华夏文化决不是提倡国粹主义。不能革新和发展的文化是没有生命的。华夏文化必须恢复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伟大生命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⑥华夏文化任重道远,“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⑦。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文化和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就实行了双语言。现代是双语言时代。”⑧

(一)掌握国际共同语并建设好国家共同语

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既需要国家共同语,又需要国际共同语。目前,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二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他们面临两项历史任务,“一方面要建设国家共同语,另一方面要使用国际共同语。日常生活和本国文化用国家共同语,国际事务和现代化用国际共同语”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作为人类独有的特征——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呈现了明显的统一趋势。在世界上不计其数的语言中,曾为地角语言的英语凸显其强劲的生命力,战胜了法语,逐渐成为各类国际会议等交流活动的官方语言,而且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大规模活动、公示语的交流语言。“联合国原始文件所用语言,英语占80%,法语占15%,西班牙语占4%,俄语、中文和阿拉伯语合计占1%。法语的应用不到英语的五分之一。”“在电脑互联网上,英语资料占90%。”⑩如今,英语,准确地说是美国英语,不仅是许多国家的第二语言或必学外语,而且成为了国际共同语,它在传递信息、促进交流、发展经济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既能反映特定的社会环境,又能体现特定的文化风格。在承认英语的国际共同语地位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国家共同语,以在世界民族之林彰显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捍卫本民族的不可替代性和话语权。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我们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塑造、反映着这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社会,又被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价值观。

(二)推广普通话且保护好方言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国际共同语,建设国家共同语的时候,中国采取的做法是既要有“国际双语言”,又要讲“国内双语言”。一个现代的中国人要具备的语言能力是:既要能说方言,又能讲普通话;不仅要会讲普通话,还要懂英语。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方言是家庭和乡土语言,是普通话存在的前提,但是普通话又优于方言,因为它具有更高的要求,更广的用途。现在,国内任何一个婴儿一生下来就要面对他的语言选择:方言还是普通话。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绝大多数婴幼儿所学习的母语就是自己家庭所在地区的方言,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母语——母亲所使用的语言。时下,普通话应用相当广泛,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使用普通话,因此越来越多的婴幼儿开始了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家庭语言学习,相应地逐渐减少了方言的接触、使用机会。针对这个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许多语言学者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多角度研究,并表明了对推普时代方言生存、发展前景的忧虑态度。

在方言与普通话的取舍关系问题上,周有光的观点很明确:“你可以说方言,但一定要能讲全国的共同语——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是一种文化,要研究,要保留。”他强调:“要推广普通话,也要保护方言,不能消灭方言。”

中国方言种类繁多,据官方报道,中国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只有50多种语言有文字,而只有22种文字实际被使用。没有文字的语言,使用人数都少于万人,仅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传说等口头语言形式中,实际上处在消亡的边缘。目前我国使用的80多种语言中,大约有10多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方言的消亡以及随之而造成的文化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正如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所说:“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所以应该提倡在一定的语域下多使用方言,加强方言的拯救、保护、研究力度,竭尽全力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周有光十分重视方言研究,特别是吴语研究的历史价值。在他倡导主持下,1988年由石汝杰(苏州大学语言学和吴方言教授)记言,张以达(作曲家)记谱产生的《苏州评弹记言记谱》就是吴语研究方面很有意义的一项成果。

二、汉语科学发展观

在双语言文化时代,如何科学发展我们的国家共同语——汉语普通话,这是亿万中国人面临的问题,也是无数语言研究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汉语科学发展观是周有光的大语文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他立足实际,追求高效,提倡要走科学发展汉语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语文现代化包括语言的共同化、文体的口语化、汉字的简便化、表音的字母化四个方面。考虑到信息化时代的语文现代化,“先生又增加了两化,就是:语文的电脑化和术语的国际化”。具体来说,第一,我们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坚持在全国推广、普及共同语——普通话。第二,我们的语言要规范化,讲出来大家听得清(文体语);文字要口语化,读出来大家听得懂(语体文)。第三,汉字要简便化,要对汉字定形、定量、定音和定序。第四,表音的字母化,即采用国际通用字母——国语罗马字为汉语拼音,搭设国内外信息化交流平台。第五,语文的电脑化,即中文的信息化,首先要使汉字进入电脑,然后从单个汉字输入,发展为以语词、词组、成语和语段为输入单位;从编码输入,发展为从拼音到汉字的自动变换。第六,术语的国际化,“就是使术语随同世界通用的说法,不造本国独用的名词”。在语文现代化的进程中,汉语规范化和术语国际化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汉语标准谁说了算?

近年来,由于航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网络的四通八达,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不可避免地夹杂了不少外来语,特别是英语;随着人们文化观念的日益开放以及网络的迅速普及,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网络语言以及五花八门的个性化语言。更让人忧心的是,在电影、电视剧、商业广告、商标、产品说明书、菜谱、公示语中,汉语、汉字被随意篡改或误写的例子俯拾皆是。这些都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许多业内人士对汉语的未来发展忧心忡忡。

对于这些社会语言现象,周有光持包容态度,他认为语言文字永远随着时代的脚步变化发展,这是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他指出规范有几个意思:“第一,你一定要订一个标准;第二,标准不可能百分之百遵守。因为语言文字的标准是一种提倡,不能强制,不能因为你违反了规范我就把你抓起来。所以规范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我订得不大好,你不愿意遵守;第二个是你不是很严格来遵守,所以规范的推广不可能要求百分之百。但是规范还是很有用处的,有了规范,可以淘汰很多无聊的东西,但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研究,不断改进。因为语言在变,你的规范也要变。”

汉语的标准不是开个会,或是立个法,就能确定下来的。语言是条流动的河。语言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汉语标准的设定、实施应面向真实生动的语言生活,进行动态监管和调整。另外,要加强汉语语文教学,培养群众的民族文化意识,使大家能自觉地使用规范的、标准的汉语语言文字,并能创造性地使用、丰富、发展本国语言。

(二)术语翻译民族化还是国际化?

如何翻译科技术语是汉语科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周有光指出,科学术语的翻译要遵循国际化和民族化两大原则。“大众需要术语民族化,以便理解和学习。术语国际化主要适用于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科技工作者。”术语翻译民族化,地道、广泛,能大力促进科技知识的普及,保持汉语的纯洁性;术语翻译国际化,高效、便捷,能真正实现科技术语的“书同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术语民族化的国家,在全世界处于孤立地位。在此情形下,我们必须实行“科技双语言”政策。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不同的需要,对科技术语的翻译采用不同的方法。“中国如果明确地和认真地实行‘科技双语言’政策,一方面可以保持‘术语民族化’的传统,使大众科技工作者比较容易吸收科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术语国际化’准备必要的条件,使专业科技研究者迎头赶上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术语国际化是语文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科技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使民族化、国际化的科技术语和谐共存在汉语普通话中,值得广大语言研究者继续不懈努力。

周有光今年已经106岁,仍然笔耕不辍。阅读他的著作,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在当今高度信息化、日益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拥有怎样的现代化语文生活——应该说什么语言,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文化,应该如何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世界的脉搏。

中国有三宝:长城、兵马俑和汉字。在外国人看来,汉字是世界上最难的文字,谁能攻破这一关,谁就是文化英雄。基于对璀璨的华夏文化和丰富的世界文化的比较认识,周有光睿智地洋为中用,大胆地拿来世界的东西——国语罗马字母为中华民族的语文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做助推器,有力地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语文现代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有了汉语拼音,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文化英雄。

周有光先生——这位与时俱进、博学多才的真正的文化英雄从大语文视角给我们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个语言层次,揭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价值,并指明了新形势下科学发展汉语的现代化道路。他拥有开阔的世界眼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语文意识,能客观地评价过去,清醒地面对现实,自信地展望未来。他的真知灼见是我们继续研究语言的坚实基础,也为世界语文的共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27页。

③⑤周有光:《两个层次的文化》,《中华读书报》,2009年1月14日,第15版。

④周有光:《双文化时代》,《群言》,1995年第10期,第37-39页。

⑦周有光:《期待中国群众的心灵起飞》,《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16日,第6版。

⑧⑨⑩周有光:《双语言时代》,《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60页,第160页,第163-164页。

猜你喜欢
周有光术语普通话
周有光的长寿五句话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
周有光语萃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