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方言歇后语初探

2011-04-02 06:47范炎培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歇后语常州方言

范炎培

(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 常州 213002)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的语言文化。歇后语短小精悍、风趣幽默、形象化的语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用人们在生活或生产中常见的事物作为“引子”,像谜语;后半部分起“衬托”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地表达了该歇后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歇后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句,故意“歇”去后半句,让受听者去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这该是“歇后语”名称的来由。会意是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可以把歇后语的前半句看作诙谐幽默的语言“包袱”,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从而敨开“包袱”,令人发出会心的一笑,既出乎意料,又觉得于情理之中,合理可信,不禁令人暗暗叫妙。

歇后语按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从前半句比喻部分(谜语),推理出后半句的说明部分的结果(谜底)。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另一类是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从语音上导出歇后语结果(谜底)。如,“肉骨头敲鼓——昏(荤)咚咚”,“江西人补碗——自顾自(吱咕吱)”等。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地方民俗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运用了夸张、比喻、双关、谐音(特别是方言谐音)等修辞手段,表现当地民俗事物。歇后语也是时代的产物,歇后语和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民间习俗。

流行在常州地区的歇后语,特别是方言歇后语更是离不开常州地区的方言语境,有些歇后语往往只有通过特定方言才能得以充分表达。

一、常州地区歇后语举要

(一)与衣食住行有关的歇后语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民间流传的大量的歇后语反映了当时人们衣食住行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变迁,老年人也许能在某些歇后语中,找到那淡化了的记忆。但失却了那生活感知的后辈,已是不知所云了。例如:补碗这个行当,已经消失了几十年,对于“江西人补碗——自顾自(吱咕吱)”这句歇后语,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是“会意”不了的。

六月里穿棉鞋——日(热)脚。

碗里的鱼头——拨一拨动一动。

豆腐漏勒灰堆勒——了(撩)不起。

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弄堂里拔木头——直来直去。

大腿上搓糖圆——一手一脚。(一个人自始至终办到底。)

头纽搭勒二(腻)纽上——缠错。

公要馄饨婆要面——众口难调。

盐罐头里出蛆——不可能。

看戏卖麻团——一心两用。

钉头碰着铁头——硬碰硬。

象牙筷上扳皵丝——寻齁事。

箩勒拣花——眼花绿花。

(二)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歇后语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相关的歇后语中,可以反映出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如:

大年夜打浆糊——贴对(完全正确)。

大年初一拜年——都说好。

大年初一看皇历——日脚(日子)长着呢。

腊月三十看皇历——呒没日脚(日子)过了。

正月十五贴春联——晚了半个月。

八月十五办年货——赶早。

大年夜捉狗屎——独行。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歇后语

人们在长年累月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相关的歇后语,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延续了千年的农耕文化,如:

蚕豆开花——黑心。

芝麻开花——节节高。

八月的黄瓜棚——空架子。

十月的桑叶——没人睬(采)。

九月里的甘蔗——甜到心。

五月底的粽箬——过时货。

箩里坐笆斗——稳笃稳。

茅柴窠勒长竹笋——出人头第。

乡下人耥稻——有来有往。

(四)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歇后语

宗教信仰具有普遍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歇后语也就顺理成章地和宗教信仰挂上钩。

茅山菩萨——照远不照近。

七个和尚撑把伞——落拓(六秃)湿。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老和尚敲木鱼——实笃笃。

土地爷放屁——神气。

四大金刚的琵琶——谈(弹)不得。

灶家菩萨上天——尽拣好话说。

又做师娘又做鬼——好人恶人都是他。

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拆空老寿星——事情落空。

烧香隑动佛——做事毛手毛脚。

(五)与地名有关的歇后语

地名是人们赋予的语言文字,从约定俗成到标准化、法定化,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从常州方言地名的歇后语,可以窥见其一斑。

十二月的松柏——东(冬)青。

火烧排门——焦店(焦溪的别称)。

牛脚踏勒畚箕里——奔(畚)牛。

杨柳透青——魏村(回春)。

筲箕呒没攀——横林(横拎)。

隔年头的债——成章(陈账)。

带着宝剑上殿——武进。

扁担塞勒桥洞里——港桥(扛桥)。

上下两张嘴——吕墅(吕字)。

对桥作揖——谢桥(运村的谢桥)。

喳啦婆过桥——寨桥(喳桥)。

桥勿勒河上——蠡河桥(离河桥)。

一千市尺——百丈。

大船开不进——小河。

(六)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人类和动物的相处中,产生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语言文化。不同的地域环境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游牧民族中有关动物的语言文化就特别多。常州处于江南水乡,除了耕田的水牛外,没有大型的动物,但在和家禽以及一些小动物的相处中还是产生了不少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如:

乌龟吃大麦——活糟蹋。

肉骨头打狗——有去无回。

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狗面亲家公——反复无常。

鸭吃砻糠——空欢喜。

蛇吃黄鳝——硬摒。

蜻蜓吃尾巴——自吃自。

癞勃高(癞蛤蟆)跳勒戥盘里——自称自赞。

瞎猫碰着死老鼠——碰巧。

隔年头的蚊子——老口。

蝗虫吃过界——凶过了头。

(七)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的歇后语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富有地域色彩的歇后语。

上不到横林,下不到洛社——进退两难。

太湖的巡警——管得宽。

城头上出棺材——远兜远转。

陈渡桥的酱油——赞(蘸)不得。

(八)与旧时社会现象有关的歇后语

旧时的一些社会现象,也催生了一些歇后语,尽管这些歇后语带有某种歧视和贬义,但是毕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符时宜的歇后语慢慢被淡化、淘汰了。

秀才碰着兵——有理说不清。

乡下人不认识炮台——大冲(铳)(坍台、丢脸的意思)。

乡下人不识土地堂——上他当(堂)。

乡下人不识关公——噱(血)头。

叫花子唱莲花落——穷开心。

叫花子困街沿——得寸进尺。

吊煞鬼搨粉——死要面子。

嘴像糖罐头,心像铢钻头——口蜜腹剑。

顶着石臼做戏——吃力不讨好。

戏台上的胡子——假佬。

(九)与民间传说、戏曲节目有关的歇后语

从民间传说、戏曲等民间文艺中产生的歇后语,也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它把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上,把历史的因素和传说与民间口头文学创作有机融合,使歇后语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

张飞穿引线——大眼瞪小眼。

严嵩做寿——照单全收。

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

许褚战马超——赤膊上阵。

关公舞大刀——拿手好戏。

杨五郎当和尚——半路出家。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十)与残疾人有关的歇后语

从残疾人生理缺陷引申的歇后语,有善意和合理的一面,但也有过分低俗的歇后语,丑化了残疾人的形象,降低了歇后语的文化水准,这无疑是会随着大众的文化水平提高而逐渐被淘汰。

两个哑巴困(睡)勒一头——呒没话说(表示没有意见)。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聋子的尼(耳)朵——摆摆样子。

瞎子吃馄饨——肚勒(心中)有数。

独眼龙看戏——一目了然。

瘌痢头撑阳伞——无法无天

瘌痢头的伲(儿)子——自己的好。

瘌痢头的辫子——险搭搭。

骆驼搁勒桥背上——两头不着落。(在老常州方言中把“驼背”形象化地称为骆驼。)

(十一)与数字有关的歇后语

数字的产生和流行都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秘,但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数字除了计数外,还产生了许多文化色彩,浸淫着民俗文化观,从数字中产生的歇后语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

七个人睡两头——颠三倒四。

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三个铜板放两头——一是一二是二。

三个指头捏田螺——稳笃笃。

一滴水漏勒油瓶里——碰巧。

二、常州地区歇后语流传因素

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歇后语也可以看做是语言的活化石,它从另一个侧面保留了社会的历史痕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一些产生、承载这些语言的社会基础虽已不复存在,但这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方言俗语仍能在民间口语中广为流传,说明歇后语在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较强的实用性

歇后语实用性强,没有长篇的大道理,短小幽默,浅显易懂,使用灵活,紧贴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从没有进过学堂门的人,也能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里感受歇后语的含义。有些歇后语虽然俗气,甚至不登大雅之堂,但却非常符合歇后语的特点。从人们熟悉的生产和生活中得来,易记好学,朗朗上口,具有在民间流传的基本要素。歇后语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中老年人是歇后语、特别是方言歇后语的主要流传群体。但是,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对民间文学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生活感受的贫乏,歇后语(特别是传统的歇后语)在这一群体中失去了流传的基础。因此,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二)有较强的形象性与趣味性

歇后语形象性和趣味性强,具有口语“包袱”的效果,特别适合在民间说唱艺人中流传。过去,民间的文化娱乐形式很少,地方戏曲和民间说唱曲艺就是人们主要的娱乐形式。说唱是语言的艺术,说唱艺人十分注意说唱的语言效果,琢磨其怎样说唱才能吸引观众(听众)。说唱艺人在说唱中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常常会利用歇后语作为发噱的包袱,以引起观众(听众)会心一笑。由此可见民间的说唱也是传播民间语言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随着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播途径的多元化,民间说唱已日趋衰落,这一昔日传播歇后语的重要通道,今已日益受冷落了。

(三)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歇后语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从先秦到现代,都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和记录歇后语,使歇后语从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书面语言,得以从古到今地流传下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版的《常州市志》、《武进县志》中,收集了部分常州地区的歇后语,这对资料保存,对常州地区的方言歇后语的流传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随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一些旧物事的消失,使相关的词语随之消失。一些老的歇后语慢慢地被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淡化,从人们的口语中逐渐消失。但是,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一些新事物的出现,不可避免产生了新的词语,时代的变化又能产生许多现代歇后语。如: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离地的火箭——飞速上升。

飞机上吹喇叭——高调。

计算机算账——又快又准。

此外,歇后语的广泛性与通俗性,也体现在现代的网络时代,网络语言流行,产生了许多网络歇后语,这是歇后语传播的新途径。如:

上网掉线——一窍(敲)不通。

网上发帖子——敲来敲去。

聊天室起名——别充大辈。

网上美眉——雾(屋)里看花。

菜鸟上网——晕菜。

网上恋爱——一往(网)情深。

上网死机——一切重来。

方言,记载了地方文化,传承了民间文化中许多传神精妙之处。就常州方言歇后语而言,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常州人的社会生活,拥有着常州人特有的生活味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这么说,认识常州方言歇后语、研究常州方言歇后语、保护和传承常州方言歇后语,也正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常州文化、传承常州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肖建华.民俗语言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徐波.舟山方言与东海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阎乾福.歇后语大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6]常州地方志编委会.常州市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武进县志编委会.武进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范炎培.常州闲话——常州方言文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歇后语常州方言
方严的方言
常州的早晨
方言
一起来说歇后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歇后语
歇后语的拓扑解析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