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只看洛阳城——评丁一平博士的《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

2011-04-07 08:38董延寿
关键词:洛阳城洛阳历史

董延寿

请君只看洛阳城
——评丁一平博士的《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

董延寿

作为千年帝都,有关洛阳历史的书籍汗牛充栋,丁一平博士的《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2010年11月河南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城事》)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全书分13个部分,分别讲述了远古至近现代在洛阳或以洛阳城为背景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着重讲述了东周、东汉、北魏、隋、唐时期的洛阳,对洛阳历史研究关注较少的民国时期也进行了一些论述。

该书既是通俗性的科普历史读物,又是严肃而有深度的学术著作,学者素养、平民口吻、不时的冷幽默语言风格使本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史料的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远古时期多用译文,而后原文比例逐渐加大直至完全使用原文,体现了作者让大家读懂典籍的用心。同时,作者对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述评均建构在史料基础之上。作者的分析也是深刻的,如对两汉外戚、汉唐宦官、贵族与平民政治、唐末及五代十国藩镇等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对宋代前后中国政治军事版图的研究等等,都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并与个人阅历相结合,使得本书言说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亲和力。

史学研究者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以及相当的生活阅历,方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城事》中的分析评述,反映出作者掌握了相当的史料,并在自身知识结构与生活阅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特色:如曾引起许多历史学者关注的两汉外戚问题,作者在进行社会背景分析时特别加入了民俗学的内容,从汉人(楚人)重视舅权的民俗角度进行解释;对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则从平民与贵族的视角进行了探讨;对北魏孝文帝的迁都行为也在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特别强调了冯太皇太后对孝文帝的早期教育与熏陶;对武则天的评价既从人格上彻底否定了武则天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品质,又在政治上十分中肯地肯定了其作为政治家的功绩;而对隋唐所谓妇人干政的现象,也以北方少数民族社会分工并不彻底作为论据,作出北方游牧民族妇女地位高于南方农耕民族的推论;对外界对洛阳古都形象的置疑,也从传统国人重形而上的文化传承而轻形而下的物质保护的角度进行论述,从自然观、宇宙观、建筑材料和战争等因素进行剖析,尤其是从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象给人造成的印象方面分析,很有新意……这些评述已溶入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成果。虽然人们并不一定都同意作者的观点,但其自圆其说的体系让人觉得作者是认真、严肃和诚恳的。

文笔流畅、语言有味和叙述方式新颖也是《城事》的一个亮点。“能具史者,必知史德。”(章学诚语)《城事》作者不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谀言媚主、曲笔阿时,也未站在资治的高度评说成败,回避了传统的教科书式写作模式和宏大全面的叙述方式,舍弃了经济等内容而聚焦于历史事件,以平民的姿态、家常的方式,将洛阳古今之事赋于笑谈之中。不少史学著作大都是替别人说话,而《城事》作者则说自己的话;大多历史著作往往史料罗列而生涩不忍卒读;而读《城事》感觉就像读小说,尤其感到快意的是作者冷幽默式的别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认识现在必须了解过去,创造历史须研究历史。爱国爱家须知国知家,躁动的年代应当读一些史书。《城事》是了解洛阳历史值得推荐的书籍之一。据我所知,丁博士后续的研究聚焦于洛阳城市空间,通过空间形态、结构和内容的变迁研究城市的社会转型。这是一个理论视角和学术观点较新的研究课题。同时,其博士论文关于洛阳工业移民对洛阳城市社会发展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深度。我们期待这两个研究成果早日出版。

(作者为洛阳理工学院教授、副院长,2011-04-22收稿。)

猜你喜欢
洛阳城洛阳历史
洛阳正大剧院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
看尽古今兴废事的洛阳城
别诗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