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墨西哥裔女性的声音——近30年《芒果街上的小屋》研究综述

2011-04-07 08:38张婷婷张跃军
关键词:西斯族裔罗斯

张婷婷,张跃军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12)

美国墨西哥裔女性的声音
——近30年《芒果街上的小屋》研究综述

张婷婷,张跃军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12)

有关西斯内罗斯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数量最为可观,研究重心由最初的成长主题到后来的双重边缘化问题,族裔与女性身份是探讨重点。进入21世纪后,评论界开始把目光聚焦于西斯内罗斯的新作,研究的蓬勃势头逐渐扩展到中国。她们将族裔经验播撒进主流社会话语,为重构包容的空间秩序开辟了道路,也为在后现代研究族裔文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美国文学;《芒果街上的小屋》;桑德拉·西斯内罗丝;成长小说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美国墨西哥裔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双重影响下,墨西哥裔女性文学悄然兴起。女作家们运用她们独特的语言特点、文学主题、意象、体裁等,为本族群女性建构一种独特的“声音”和独立的身份。桑德拉·西斯内罗斯就是这群作家的领军人物。

西斯内罗丝(1954- )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墨西哥裔移民后代。1984年,她发表第一部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并获得翌年的美国图书奖,1988年该小说入选《诺顿美国文学选集》,作者也因此成为最早被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墨西哥裔女性作家之一。1991年出版的小说《喊女溪》获得该年兰南文学奖和美国西部笔会中心最佳小说奖。2002年出版的家族史小说《拉拉的褐色披肩》入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决选。至此,西斯内罗斯确立了其在美国文坛的地位。

西斯内罗斯的小说主题大都围绕少数族裔女性的成长经验、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混杂身份的构建展开。同大多数墨西哥裔美国作家一样,她在写作中使用大量的西班牙语词汇。语言的混杂性体现了作为移民的作者自身的文化混杂身份,彰显了她对文化混杂身份的态度。混杂化亦体现在体裁上。她采用了一种既不像诗也不像小说的混杂的文学体裁“lazy poems”(诗小说)。她的小说初读起来简单易懂,但简单是表象的,带有欺骗性,简单的语言与故事中融合了丰富意象,这在技巧上和美学上都得到了高度评价。

《芒果街上的小屋》讲述了一位墨西哥裔美国女孩的成长故事。芝加哥城里破旧狭窄的芒果街是女主角埃斯佩朗莎既想依靠又渴望抛下的家园。简陋的环境和街上女孩们的不幸命运引发了她对移民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20世纪后期美国知识界高度重视族裔问题的文化氛围里,这本书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不仅被编入美国大中小学课本,而且耶鲁大学著名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为之亲自撰写导读。小说中的字句被条分缕析,挖掘隐义;象征手法、英语与西班牙语杂糅的语言风格、成长主题、埃斯佩朗莎的身份追寻、对父权制的控诉、童话用典等逐一成为关注焦点。本文将学界的研究按时间和侧重点进行梳理,探索其研究历史与发展方向,并指出研究空白。

关于《芒果街上的小屋》研究最早且具有影响力的评论文章出现于1989年,也就是该书被《诺顿美国文学选集》收录,取得主流社会认可之后的第一年。埃伦·麦克拉肯在其著作中对《芒果街上的小屋》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西斯内罗斯巅覆传统的由男性书写的成长小说模式,从女性视角出发,书写一种集体身份的追寻。[1]之后,对于《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研究进入繁荣期。早期评论界关注它作为成长小说的自传性和文学继承性。1992年,德·巴尔德斯发表文章“In Search of Identity in Cisneros’s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2]3肯定了书中女主人公与作者本人人生经历的相关性。基于评论家本人的女性主义倾向和奇卡纳血统(奇卡纳是Chicano的阴性词Chicana的音译,意为美国墨西哥裔女性),德·巴尔德斯对埃斯佩朗莎的边缘身份表示认同。在德·巴尔德斯的研究基础上,罗宾·甘兹于1994年撰文批露了作者大量的背景信息,认为作品就是作者自己人生的写照。[3]1995年,托马斯·麦琪撰文认为《芒果街上的小屋》是对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及赛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两部成长小说的延续。[2]51

女性主义文学自诞生以来一直被作为成长小说加以批评,然而就《芒果街上的小屋》而言,单从成长小说角度进行研究,无以体现少数族裔女性的特殊经历和其民族文化特色。因而,继自传性和文学继承性研究之后,评论界开始关注该小说中女性所面临的双重边缘化问题。墨西哥裔美国女孩的成长面临着种族与性别的双重束缚和压迫,如何在双重束缚和压迫下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奇卡纳女性是这部小说的独特性所在。早在1994年,杰奎琳·多伊尔就发文探讨小说中的少数族裔身份问题。她将《芒果街上的小屋》与弗吉利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作对比,指出由于种族身份的原因,少数族裔女性写作将比白种女性面临更多的困难。[2]191996年,安妮·奥·伊斯特洛伊在专著Daughters of Self-Creation:The Contemporary Chicana Novel中讨论了《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角在发现自己身份过程中所面临的种族、性别、阶级问题。[4]全面深入讨论小说中种族与性别双重边缘化问题的文章出现于1998年。栗林知子的论文将埃斯佩朗莎置于三重边缘身份的位置:双重种族、女性、下层贫民。基于这三种边缘身份,埃斯佩朗莎必须寻找新的栖息空间,以此远离父权制文化、贫穷和尴尬的双重种族身份。栗林知子认为英语和西班牙语兼备的双语能力给予埃斯佩朗莎解决身份问题的可能性,她可以运用这两种语言之间的空间,获得不同的视角,同时审视两种文化中的问题,并以此改善同胞们的生存现状。[5]与栗林知子全方位的探讨不同,评论家莱斯利·佩蒂将论述的中心集中于少数族裔女性所遭受的本民族内的父权制文化。她于2000年撰文指出墨西哥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深受其神话原型玛琳齐和瓜达卢佩圣母的影响。[2]127埃斯佩朗莎拒绝这种父权制下二元对立的女性角色模式,追求一种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自我身份定位。同样关注父权制视角的还有米歇尔·斯卡利思·杉山,她的论文指出《芒果街上的小屋》中脚和鞋子象征了男性对女性的控制。[2]97

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成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评论高峰期,仅布鲁姆为之所编导列出的重要评论文章和书籍就已达29项。[6]21世纪,评论界开始把目光聚焦于西斯内罗斯新作,但关于《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优秀评论仍时有诞生。

国外对《芒果街上的小屋》研究的蓬勃势头逐渐蔓延到中国。2006年小说中译本上市。同年,任文发表《美国墨西哥裔女性文学——不应被忽视的声音》,呼吁国内学界对包括该著作在内的墨西哥女性文学的关注。[7]紧接着石平萍发表《奇卡纳女性主义者、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及《开辟女性生存的新空间——析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芒果街的房子〉》,[8]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将西斯内罗斯介绍给中国学术界。自此,关于《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评论逐渐增多。据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数据显示,目前各类相关论文共计20余篇,仅2010年就刊出10篇。最新发表且具代表性的论文有李道全的《逃离与复归:〈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移民社区书写》、车金双的《〈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多重叙事》、陶倩的《芒果街的女人与房子》以及王海燕的《一所自己的房子:阶级、族裔和女性身份的追寻——评西斯内罗斯〈芒果街上的小屋〉》。近两年来,又出现了以该小说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和硕士论文。吕娜在其博士论文《当代奇卡纳代表作家研究》中,对西斯内罗斯进行全面分析,重点挖掘《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二元对立女性形象;[9]李保杰在其博士论文《当代奇卡诺文学中的边疆叙事》也以《芒果街上的小屋》为例证。[10]另外,西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已有相关硕士学位论文。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第一,数据收集缺乏权威性,例如,对于作家出生时间和作品收录到《诺顿美国文学选集》的时间说法不一;第二,国内研究有重复国外研究之势,例如对于墨西哥女性原型的分析;第三,国内研究重点关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象征元素,如房子的象征性,缺乏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国外评论既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也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挑战。如何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将是进一步研究必须思考的问题。

总体上说,关于《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数量最为可观,研究重心由最初的成长主题到后来的双重边缘化问题,族裔与女性身份是评论家探讨的重点。作为芝加哥拉丁裔社区长大的女作家,西斯内罗斯勇敢执笔,镌刻族裔经验,书写她曾经栖居的移民社区,改造并重构族裔生存的空间。然而,评论家往往更多地关注改造并重构族裔生存空间的必要性,并未谈及重构的是怎么样的新空间,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墨西哥裔美国女孩成长于文化夹缝之中,互相冲突的价值原则使她们陷入二元对立的挣扎中。而当代社会追求多元化,特别是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出现,为打破二元对立构建多元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角度出发可以发现,西斯内罗斯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为处于文化夹缝中的少数族裔人群指出了一条超越二元对立的道路: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空间——“第三空间”。[11]小说各章节独立成篇,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这种流动性的文本特点暗示了作者在两种文化间的自由穿越。女主人公最后致力于写作,把写作作为联接两种文化的桥梁,成功搭建了一个自由的生存空间。这个新空间所倡导的“混杂性”成为多元化时代抵抗主流文化同质化政策的有力武器。

美国墨西哥裔女性文学正在西斯内罗斯、安娜·卡斯蒂洛、格洛莉娅·安扎尔朵等作家带领下,与黑人女性文学、亚裔女性文学共同建构一幅缤纷多彩的多元文化图景。她们将族裔经验播撒进主流社会话语,为重构包容的空间秩序开辟了道路,也为我们在后现代研究族裔文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1]Asunción Horno-Delgado,Eliana Ortega,etc.Breaking Boundaries:Latina Writing and Critical Readings[M].Amherst: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9:62-71.

[2]Harold Bloom.Bloom’s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M].New York:Infobase Publishing,2010.

[3]Robin Ganz.Sandra Cisneros:Border Crossings and Beyond[J].MELUS,1994,19(1):19-29.

[4]Annie O Eysturoy.Daughters of Self-Creation:The ContemporaryChicana Novel[M]. 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96.

[5]Tomoko Kuribayashi.Creating Safe Spaces:Violence and Women’s Writings[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165-177.

[6]Harold Bloom.Bloom’s Guides: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M].New York:Infobase Publishing,2010:101-111.

[7]任文.美国墨西哥裔女性文学——不应被忽视的声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6):134-137.

[8]石平萍.“奇卡纳女性主义者”、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J].外国文学,2005(3):16-18.

[9]吕娜.当代奇卡纳代表作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92-97.

[10]李保杰.当代奇卡诺文学中的边疆叙事[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1]Homi 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Routledge,1994:37.

The Voice of Mexican American Women——A Review of“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ZHANG Ting-ting,ZHANG Yue-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China)

Most researches on Cisneros’s“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appeared in the 1990s with the focus shifting from the theme of growth to double marginalization.Critic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speranza’s ethnic and gender identity.In the 21st century,this trend spreads to China as the western critical circle turns to Cisneros’s new works.Such writers assert ethnic experience in the mainstream society,which enabl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olerant spatial order and broad angle of studying ethnic literature in postmodern time.

American Literature;“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Sandra Cisneros;coming-of-age novel

I712

A

1672-3910(2011)05-0054-03

2011-01-16

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资助项目(中大研11,2010ssxt09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0ZDB10)

张婷婷(1987-),女,湖南澧县人,硕士生;张跃军(1965-),男,安徽临泉人,教授,博士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文论研究。

猜你喜欢
西斯族裔罗斯
韦斯特罗斯新旅游中心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彭罗斯雪花拼板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我想自己做
德里克·罗斯招牌动作之偷天换日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
人民是否有权决定废除对少数族裔的优待?(上)——密歇根州诉捍卫平等权联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