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古代美学思想差异

2011-04-07 14:17陈芳萍
关键词:蒋先生文学艺术美学

陈芳萍

众所周知,“五四”前后,西方美学著作开始输入中国,“美学”一词也输入中国。加上蔡元培当时提倡美育,因此美学开始流行起来。目前学界一致认为中国古代是有美无学,而西方一直是有美有学。虽然,对于美学中包含的具体问题,中国古人从理论上做过深刻、富有特色的研究,但是必须承认中国古代确实没有从一门学科这个视点去看待这些问题。既无美学这个角度,又对美学包含问题进行深刻研究,因而暂称为有美无学的美学。蒋孔阳先生把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美学进行比较研究,也是证明这一点。但从时间界定来看,蒋先生把中国古代美学和西方美学放在一起,让人认为中国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其实,无论中国美学还是西方美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更替而不断演进的,蒋先生或许是抓住“中西美学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方式相一致,一为不断否定和变换核心,一为由一个不断的核心不断丰富和扩大”这一特征,但笔者认为把中国古代美学和西方古代美学进行比较应该更符合学术逻辑。

一 中西社会历史背景

蒋首先从分析中西社会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得出:在社会主义以前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宗法式农业社会,而西方社会是具有宗教性的商业社会。这个切入点是非常好的。他说:“每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都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而作为这种审美意识理论形态之表现的美学思想,也和本民族的传统分割不开。它只有根据本民族特点和发展的特殊规律来学习和接受外来东西,从而把外来东西变成自己血肉之躯。”[1]在这样一种以古为式的静止封闭社会中,诗人和艺术家追求的也就不是奥德赛式和浮士德式的向外斗争的精神,而是《老子》那种小国寡民“知足之足长足矣”的精神。这种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感受为直径,然后形成一个又大又小的完整宇宙。而西方是属于宗教性的商业社会,所以他们反对神或崇拜神。而且,商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就是带有冒险性,个人不断向外谋求发展,所以他们不满足现实生活的美,而要到超现实中去探求美学思想的根源。

从社会历史背景来看,中国宗法的农业社会和西方宗教的商业社会是最基本的,但笔者认为蒋先生的论述不够充分,笔者还需补充几点:

1.中国古代从开始由于治理黄河的需要,就选择了土地国有的路径。天子将国家土地分给自己的儿子,叫诸侯国,以此类推,“国”就是放大的“家”,因此血缘、家族、伦理完全可以取代上帝功能。道家讲“齐物”,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人看成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可以“不知悦生,不知恶死”“无古今而后不死不生”,在自然怀抱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以达到“无知、无欲、无我”的“死而不亡”的超然境界。儒家讲究“爱人”,主张“入则孝,出则悌……而亲仁”,把人看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从而声称:“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中确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活抱负。

2.西方由于私有制的利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始家族的血缘纽带,便使刚刚进入文明社会的人饱尝异化的痛苦。每一个持有私有财产的公民既是自由的,又是孤立的,这种孤立的社会处境使他们感受到个体与群体、人与社会的难以沟通,他们必须建立一个绝对的中介环节来维护生存的信仰,而这一中介环节只能是上帝。伯奈特在《早期希腊哲学》中分析了当时人们的心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异乡人……因为我们是上帝的所有物……没有他的命令我们就没有权利逃避。”[2]

二 思想渊源和传统

蒋指出西方思想渊源于希腊。而希腊最有影响和形成完整美学体系的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他们是著名哲学家,其哲学导源是“智者”。在他们影响下西方古代美学直至西方美学思想形成几个特点:1.对文学艺术和美学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进行彻底分析和研究;2.由于过分着重理知的探讨,所以感情上欣赏相对较少;3.因要与旁人论辩,所以十分注意修辞和逻辑的严密性。与此不同,中国思想集中于儒道两家,而两家大师孔子、老子、庄子等重视做人。儒家要做圣人、仁人,道家则要做真人、至人。道家做人态度与儒家不同,它不是入世,而是出世。因此,文学艺术所起的作用,不是经世致用,而是修养身心。但笔者认为蒋先生在简单论述中得出以上结论还是不够严谨。第一,他认为西方“智者”的特点是讲授知识,并靠知识谋生。而道家做人态度是出世,文学艺术起的作用不是经世致用,而是修养身心。笔者认为中西方学者创造的文学艺术都有经世致用和谋生的一面,在此基础上当然有修养身心的作用。台湾国学大师钱穆说:“中国人所最重要者,乃为己之教,即……人道教。”[3]当然钱先生的“人道教”是一种比喻说法,它说明中国文化以人世生活为旨趣和依归。梁濑溟说:“中国是以道德代宗教。”[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中国哲学重视的是事物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关系……对物质世界的实体的兴趣远逊于对人间生活的兴趣。”儒教核心是“仁”,即“礼教”,“礼教”实质上是儒家关于做人之道的说教,是家与国和谐生存之本。之后魏晋玄学是人伦品鉴之学,宋明理学是道德说教,它们都显示了人儒“人教”特色。从以上论述看出,中国古代宗法文化是经世致用的文化。道家思想文化不是出世文化,它讲的是入不了世的情况下怎样与周围环境和谐生存问题,所以应该是出世的入世。第二,蒋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不重系统著作,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系统是带有民族特色——外结构清楚,内结构模糊。而西方美学思想是内外条理清楚。在中国文化中,语言与符号、事物的关系在客体方面是“言不尽物”,在主体方面是“言不尽意”。所以中国人一般用形气、形神、形意之类来表达。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美学可从三个方面对文学艺术做系统把握。一是时间上。二是体裁上。三是言简意赅的词组和类似性感受。而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美学体系成就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司空图的《诗品》。《文心雕龙》重点从外结构和偏于用精炼性词组建构体系。第一,它从“原道”开始,由道之文到人之文,中国宇宙本身是美的,“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以铺理地之形”。而在此宇宙的人,“为五行之秀言立而……文明”。这是中国文化关于美的起源、发展、规律的套路,凡是从宇宙论高度谈某一艺术,都是这种模式。第二,它对文章体裁进行一一罗列。从道之文而来的人之文展开为骚、诗、乐府等35种体裁。第三,历史时间逐一展开分析。对每一时代美学风貌、文体变革,刘勰都做了有特色的概括。从历史时间秩序上显出体系。第四,它从《神思》到《程器》等24篇都是具体作家作品的基本原则。因中国文化中事物最本质性的东西,是功能性。一谈到最本质性东西时,它就采用诗话、词话,让人去体悟。这种体裁和历史清楚,内结构“模糊”是中国美学特色,是由中国宇宙观决定的。而司空图的《诗品》在内在模糊方面就表现更加鲜明。它与《文心雕龙》有同样体系。

三 文学艺术实践和语言文字结构

1.蒋指出美学思想并不限于文学艺术,但却集中表现在文学艺术中。文学艺术实践决定一个社会美学思想性质。“摹仿说”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主流,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流偏于“表现说”。但笔者认为,(1)如比较时把时间界定在中国古代美学和西方古代美学上更贴切一些。因西方现代化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美学形态是侧重经验。从审美本质上说是侧重心理;从审美理想来说既追求对立又追求和谐;从艺术特征来说是趋于分裂的多元艺术。(2)从绘画、饮食和建筑的实践上可以看出中西古代美学思想差异。就像蒋先生所说的画竹子,用西方画来画,就会把竹子画的惟妙惟肖,反映竹子本身特点。可中国画则不然,它强调的不是刻画和反映竹子本身特点,而是在笔画运用当中表现出作者精神和人格,表现宇宙根本原理“道”;从中西饮食来说,西餐可以一目了然,葱是葱,蒜是蒜,它们是分开的。可中餐讲究入味,各种食材合在一起,到最后很难分辨什么是什么。所以中国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从建筑来说,西方建筑多是几何图形,有棱有角。而中国建筑多是圆形,体现一种等级地位和和谐观,比如四合院就很有代表性。

2.蒋先生指出西方文字以音为主,是一种拼音文字;中国则是以形为主的表意文字。但笔者认为从语言在词法和句法的差异更能看出中西美学思想不同。英语句重形式联系,汉语句则只要达意就行。而这就渊源于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西方文化重视认知真理特点。依此类推,它们的不同还体现在英语靠词形变化组句,汉语凭词序看词在句中作用及句子意思;英语强调主体中心,汉语体现主客体融合;汉语重人际关系,英语重客观事实。

综上所述,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把美学放在世界范围来研究。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优良传统,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特殊规律,即民族化;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借鉴世界各国美学思想,从中吸取有益东西,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做到多元化。

[1]蒋孔阳.美学与文艺评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长沙:岳麓书社,2001.

[4]梁濑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蒋先生文学艺术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在“蒋维崧先生塑像落成式暨纪念蒋维崧先生诞辰九十六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缅怀蒋维崧先生
外婆的美学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百年巨匠——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
纯白美学
离婚又复婚,财产怎么分
“妆”饰美学
用核心目标引领课堂探究——以“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