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体会

2011-04-09 09:37郭赏梅花瑞芬英霞运乔立静蔡莉芬
河北医药 2011年14期
关键词:进针口病颈部

郭赏 孙 梅花 张 瑞芬 李 英霞 贾 运乔 王 立静 蔡莉芬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1]。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婴幼儿血管细小、隐匿、深浅莫测,不易触及,在急危重病时,血管充盈不好,更不易找到,而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离心脏近,位置表浅且固定,充盈度好,容易辨认,因而易于穿刺成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0年11月我科共对4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采用了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输血。其中男31例(67%);女15例(33%);年龄6个月~3岁;留置时间为3~8 d,均未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等症状。

1.2 体位 小儿颈短、皮下脂肪多、合作性差,行颈外静脉穿刺比成人困难。穿刺时,可让患儿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45°为宜,颈肩部以软枕垫高,这个体位可使颈部皮肤固定颈外静脉,减少静脉滑动,并能使颈外静脉显露充分[2]。

1.3 进针角度 35°~40°角进针,具有穿刺后回血时间快、一针成功率高和损伤程度轻的优点[3]。

1.4 方法 备齐用物,检查有效期及外包装。取5 ml注射器抽吸0.9%氯化钠溶液,接22~24G静脉留置针排气。患儿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肩下垫一软枕,头低肩高,颈部伸直平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选择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上1/3处,颈外静脉外缘为穿刺点;操作者站于患儿头侧,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食中指压迫颈外静脉近心端,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35°~40°角进针,见回血后放低角度,再进针1~2 mm,以保证外套管也进入血管。然后右手退出针芯少许,左手将套管针往血管内送,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针芯撤出前再回抽1次,证明套管针确实在血管内,退出针芯,固定针尾,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连接输液器,调节输液速度;记录穿刺日期、时间和穿刺者姓名[4]。

2 结果

46例一次穿刺成功率96%,留置针输液3~8 d,均未发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等症状。

3 讨论

3.1 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位置表浅,弹性好,管径粗大,上段直径达(0.6 ±0.2)cm[5]。其体表投影比较明显,易充盈,可在直观下进行穿刺,且无重要结构伴行,并发症少,损伤动脉、神经、胸膜的可能性也小。掌握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避免化学性及机械性损伤。穿刺成功后,注意观察是否有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脱落、堵塞,液体是否畅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3 加强对留置时间的观察 记录穿刺日期及时间,加强巡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延长保留时间。

3.4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离心脏近,位置表浅,充盈度好,容易辨认,因而易于穿刺成功,此外颈外静脉管腔大,血流快,血管弹性好。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后能顺利通过留置针采集血标本,并能及时快速将液体和药物输入患儿体内到达心脏,从而赢得宝贵的时间,有利于危重患儿的抢救,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工作效率。

颈外静脉留置针具有保留时间长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避免了重复穿刺,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保证及时临床用药,值得推广应用。

1 陈兴杰,王静.6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坏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49-50.

2 吴艳华.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155-156.

3 陈英,于晓锦,沈宏,等.浅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53-855.

4 张凤芸.小儿静脉输液的操作技巧与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15:68-69.

5 陈友燕,叶斌,于光生,等.颈外静脉穿刺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60-162.

猜你喜欢
进针口病颈部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