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主导警务相关警务模式研究综述

2011-04-11 23:49贠平良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警务情报导向

黄 沛 贠平良

(1.空军工程大学, 陕西 三原 710038; 2.西安市公安局, 陕西 西安 710002)

情报主导警务相关警务模式研究综述

黄 沛1贠平良2

(1.空军工程大学, 陕西 三原 710038; 2.西安市公安局, 陕西 西安 710002)

情报主导警务模式根植于传统警务经验,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以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为背景,从传统警务模式的利弊中探索出的一些开展警务工作的全新思维方式。为了清晰了解情报主导警务模式,就必须对常规模式及社区导向、问题导向、比较统计导向等新兴警务模式理论进行必要的对比和研究。

情报主导警务;警务模式;研究综述

警务(Policing),一般指警察行为。 模式(Model),其含义为辅助分析某一体系的简化分类。警务模式(Policing Model),则是为辅助分析总体警察行为的简单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区条件,造就了取向不同、风格迥异的警务。

一、常规警务模式及其局限性

常规警务模式是一种被动反应单向警务模式:快速反应-出现场-侦查-破案,20世纪30至70年代在欧美成行一时,主要表现为警察的现代化。在我国,自80年代后才开始逐渐实施警察现代化,而此时,欧美发达国家警察现代化已经停止,开始了社区警务革命。常规警务模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警务工作的主要模式。它以随机巡逻、快速反应、发案后侦破工作为基本内容,以执法打击和司法体系为降低发案的主要方式,以破获已发案件为目的,强调接报案后警察的快速反应,通过属地原则和反应时间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常规警务模式是警察现代化阶段的主要警务模式,它是警察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但也突现出不可消除的局限性。

(一)犯罪与警力同步增长

常规警务模式力求实现警察现代化,在人财物的投入上逐年增长,而警力资源却供不应求。增加警力的初衷是要抑制犯罪,但警力翻一番,犯罪跟着翻一番。这里有两个较为成熟和公认的西方警务理论,“犯罪上升和警察没有直接关系论”和“犯罪转移论”。前者就是所谓的“犯罪高峰论”,发案按照一个发案模式产生,由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作为震荡源引起社会震荡,从而导致犯罪高发。当社会震荡源消失后,犯罪也随之回落,说明犯罪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警察和犯罪之间有关系,但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后者理论主要说明犯罪能量是守恒的,而且是转移的。在这种情况下,某地的警务工作能把某地的犯罪压下一部分,但是犯罪不会消灭,而会转移到与某地相领地或外地,因为犯罪总量守恒,某地打击犯罪,犯罪就往别的地方转移。由于两个理论的支持,人们愈来愈对常规警务模式人财物的大量投入和现代化效益提出质疑。

(二)警民关系的日益疏远和恶化

在警察现代化进程中,现代科技对警务工作影响巨大,引起警务方式、方法发生巨变,警务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警察传统的徒步巡逻被车巡代替;通讯实现现代化;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计算机革命;个人装备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英国警察部门信息情报系统实现电子计算机联网,有关的犯罪情报、档案可在几秒钟时间内远距离传送。这种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情况,直接造成了警察自我封闭的局面。在这种条件下,警察成为“三种机器人”,即计算机、对讲机和汽车。技术革命相对减轻了工作压力,提高了办事效率,但也由此导致警察逐渐失去三件最珍贵的东西,即群众的友谊、了解和联系。在技术革命推动下,警民关系中产生了一条巨大的鸿沟,鸿沟的一侧,警察画地为牢,走进反应警务死胡同,另一侧,群众则产生了误解、猜疑甚至敌意。

二、社区主导警务模式

社区主导警务(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又称社区警务(Community Policing),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70年代后在欧美各国的警务改革中被广泛采用。这种战略被广泛认定为自警察装备现代化后的又一场警务革命,即所谓的第四次警务革命。在我国,社区导向警务就实质而言就是公安机关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方针,只是在社会封闭的年代并没有明确提出社区警务这一概念。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公安机关开始学习西方社区导向警务,吸取世界警务革命成果,结合总结我国公安工作的历史经验,掀起了一场社区警务革命,不断探索一条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预防犯罪、创造良好治安环境的新路子,逐步形成我国特色社区警务理论与实践形式。2002年3月召开了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会议要求2004年年底前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2002年6月14日,公安部颁布《关于改革和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公安派出所工作“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改革警务机制,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

(一)内涵

社区主导警务是一种新型的警务改革方式,它是以社区为主要单位的警务活动,这种警务活动充分体现了主动先发警务的精髓。社区导向警务的定义繁多,美国休斯敦警察局,英国安德逊、莱斯特大学麦克金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给出的定义都比较有代表性。事实上,社区警务单一定义是不可能的,但正是由于社区警务定义的模糊性、灵活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社区警务才获得如此广泛的应用。本文从社区警务大多数定义构成要素的共同点理解认为:社区导向警务的核心是增加警察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它是警务装备现代化后,面对日益增长的犯罪而追求传统的反璞归真式改革。它的组织战略是将确定工作重点和落实方式的权力大幅度移交给居民和服务邻里的警员,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解决社区问题和满足公众期望为警方的信条和目标,通过与公众合作来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社会警务的一个重要宗旨是提高群众对警察的认可度,改进群众对警方服务的满意度。我们可以根据邻里守望会议和徒步巡逻来判断某一警察组织是否确立了社区警务。

(二)方法

社区警务的基本特征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犯罪作为警务工作的最终目标,强调警方与社区互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所关注的治安问题,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使警务工作实现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打击型向防范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最终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社区警务不仅在各国表现出了巨大差异,而且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社区也呈现出不同形式,如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交番制度,新加坡“邻里警察中心”制度。但无论何种不同,社区警务都使警方与社区通过警务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承担起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责任,其目的在于警方和社区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警察只是刑事司法系统的一部分,控制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

(三)与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关系

社区警务以调查犯罪现状与其他社会问题为先导,以公众为打击犯罪的主体,以社会为根治犯罪的主战场,以宣传、组织、教育公众为警务工作的中心,但大多数实施中的社区警务都没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通常导致社区警务失败。情报主导警务是一个全新层面的社区警务,其策略和方法论是从多年的社区警务实验中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情报主导警务是社区导向和问题导向警务战略的最新发展。它们的区别是社区警务强调增加与公众和社会的接触,下放资源配置权,而情报主导警务集中了资源控制权,这样可能导致减少了民警与群众的日常接触,因为主动式警务的核心宗旨是更少地依赖报案。

三、问题主导警务模式

20世纪70年代,面对被动反应式警务模式日益突显的局限性,出现了一种以问题为导向来改善警务活动的新型警务模式。这种警务模式属于主动先发式警务,它强调对社区问题的根本解决,警察的职责不仅仅是打击犯罪和为民服务,还要从根源解决各类社会问题,而不是仅仅对问题的简单处置。

(一)内涵

问题导向警务(Problem-Oriented Policing)是一个概念性的方法,可以解决大量的警务课题。它的基本含义是:将由警察负责处理的各个事件(不论是否犯罪)进行分类汇总,警察通过对每一类问题认真地分析或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寻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问题主导警务要求警察深入研究那些影响其所在社区安全的根本性问题,群众希望警方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警方的工作重点,警方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的执法,而是有效解决问题。这要求警方投入大量精力、人力和物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掌握广泛的信息来源,包括报警求助、受理案件,接待举报人和群众,然后将这些求助按照问题根源分类汇总,对每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思考和深度研究,争取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并建立起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方法

问题导向警务的方法由下面的核心因素组成:浏览、分析、反应、评价,这就是SARA模式。分别代表四个步骤:一是S(scanning),即审视问题,确认什么是问题。即把单个的事件汇集在一起,使之成为问题,而不是依赖广义的与法律相关的概念来定义事件,然后做出反应。这样的问题就不是孤立的事件,因而可以成为警察工作的基本单元。二是A(analysis),即分析问题,弄清楚问题的原因、影响范围和程度。定义问题后,接下来的工作是要对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信息进行系统搜集和分析。三是R(response),即对问题采取措施。如果当前的反应行动是不恰当的,有必要寻求和执行因地制宜的反应策略。这包括战术环境选择,而不是一般的标准应用。四是A(assessment),即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在这个阶段,分析员要评估指定反应的影响,看问题是否解决了或缓和了。这需要评估对问题的影响这一评价行为,而不是为了完成评估目的而为行为提供证明。

(三)与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关系

欧美部分学者认为,问题导向警务( POP)是社区警务的必要组成部分,其广度虽然略低于社区警务,但其用途仍比较广泛。问题导向警务适用于情报主导警务模式,虽然有时取决于问题导向警务如何应用。问题导向警务的最终目标,是对要求警察解决的问题作出更有效的反应。情报这个术语并未用在问题导向警务文献或SARA模式中,大概因为情报经常被狭义地理解为只与有组织犯罪、卖淫、毒品、恐怖和类似行为有关,但是,问题导向警务中的浏览、分析步骤与情报的生产环节相一致。因此,问题导向警务战略一般应适应情报主导警务。

四、比较统计主导警务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西方国家警务模式不仅采用基于问题和社区的解决方案来控制犯罪,还迅速崛起了一种新的打击犯罪新战略——比较统计(COMPSTAT)。这一名称来源于美国储存犯罪数据的计算机档案的最初名称。比较统计主导警务是在1994年1月纽约市警察局犯罪控制战略会议上开始启动的,由时任美国纽约市城市公交警察局局长威廉姆·布莱顿(William Batton)创立。

(一)内涵

比较统计是一项管理责任机制。警方中层指挥员要对其各基层单位的违法犯罪进行控制,并对高层负责。通过责任激励机制,管理者将利用定期、详细的犯罪情报,在情报流转过程中决定合适的发案降低策略。比较统计很容易界定,其发案降低机制涉及四项原则。一是及时准确的情报;二是有效的手段;三是快速反应;四是持续跟进和评估。

(二)方法

比较统计运行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它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发案数据和发案地图进行处理分析,针对发案热点的地图分析产生及时准确情报,而这里的情报概念上更接近信息而不是犯罪情报,主要指发案或地理数据。对于这些统计出来的发案热点和地理信息情报,由中层领导通过会议形式研究警务策略和有效处理手段,并进行快速部署。资源的快速部署是比较统计的核心,没有快速反应,及时情报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所以比较统计对中层指挥员具有很高的要求,并实行中层领导责任制,不适应者将失去领导岗位。因此,比较统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授予中层指挥员更多的权力,并由此进行一些组织变革。比较统计的最后一步通常是召开会议,对上次会议以来的犯罪形势进行回顾,以了解先前制定的策略是否成功。

(三)与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关系

与社区警务不同,比较统计没有将责任交给一线警员,压力被分配给了中层管理者。有部分学者认为比较统计是一个社区警务工具,认为情报主导警务源自问题导向警务。主动警务是建立在社区模式之上的,并以社区警务为基础来推进情报主导警务。比较统计是社区警务演化的结果,而情报主导警务在其某个发展阶段就是比较统计的同义词。在我国,比较统计更多的作为警务活动的一项辅助手段。

[1]王大伟.欧美警察科学原理:世界警务革命向何处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苏联睦.社区警务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3]杨瑞清,李新,胡建刚.社区警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杰瑞·莱特克里菲.情报主导警务[M].崔嵩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5]李哲宇.转型战备中的社区警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6]万川,陈竹君.西方情报主导警务概观[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7,(3).

D631

A

1672-6405(2011)02-0064-03

黄 沛(1975- ),男,西安市公安局信息通信处民警,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化作战研究。

贠平良,西安市公安局情报中心(筹备组)副组长,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社会危机管理研究。

2011-05-13

张钦]

猜你喜欢
警务情报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情报
情报
情报
“偏向”不是好导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交接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