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语用学对现代修辞研究的影响

2011-04-12 11:44唐建萍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言语话语语境

唐建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语用学对现代修辞研究的影响

唐建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语用学与修辞学都研究言语交际,关注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手段的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学术传统,语用学和现代修辞学在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西方语用学揭示的语言使用的基本原理和语言使用规则的构想,对现代修辞理论和研究方法都有借鉴之处。

语用学;现代修辞学;跨学科;影响

语用学与修辞学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语用学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很快在语言学界产生了一股“语用学热”。语用学理论尤其得到了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关注,原因在于修辞学和语用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客体和方向,即二者都研究言语交际,关注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手段的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学术传统,现代修辞学和语用学在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语用学侧重于语境中的语言使用,从说话者和听话者两个方面解释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修辞学则侧重于研究如何使用语言才能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这两门学科的研究是互补的,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这样才有助于对语言运用的全面研究。但是,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说,西方语用学揭示的语言使用的基本原理和语言使用规则的构想,对现代修辞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出发,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西方语用学对现代修辞研究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使现代修辞学的研究更加丰富,永葆青春。

一、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及特点

“语用学”译自英语的Pragmatics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语用学的概念最早在1938年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在研究符号学时提出。他总结了语言符号的逻辑哲学研究方法,把符号学分成三个组成部分:研究符号间的关系,叫语形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叫语义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间的关系,叫语用学。随着人们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用学的研究逐渐从哲学领域发展到语言学领域。1977年《语用学学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开始发行,标志着语用学在语言学中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在哲学领域研究语言的意义分为两个主要的学派,即人工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人工语言学派主要探讨的是意义与真理的关系,忽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形。日常语言学派研究意义与使用或意义与说话人表达意图的关系,对语用学的产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这一学派以后期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奥斯汀(Austin)、塞尔(Searle)以及格莱斯(Grice)为代表。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意义即使用”的观点,认为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的语言才有意义。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1962)认为任何语句都是一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是人类的社会行为。言语行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以言指事,即说话本身,用声音表达意义;以言行事,即表明话语真实的目的,如警告、道谢等;以言成事,即言语行为产生的结果。①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47页。语用学关注以言行事,因为它直接导致话语表达以后的结果,是完成交际行为的关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认知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于对思维、认知、语境的相关联系,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1975)提出了会话含意学说。格赖斯指出,“说话”这个词语具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词句所表达的字面意思,另一种是字面意义所含蓄表达的内容,即“含意”。②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pp.41 -58.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都有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因此就要根据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推理的过程需要交际双方遵守一些诸如真实、相关、充分、清楚等原则,这些原则就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有四大准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根据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进行语用推理,人们就可以推断出说话人在话语中意欲表达的含意。格赖斯认为遵守这些准则有助于达到最有效的信息交流。这样一来,语用学不仅仅关注语言使用,更要关注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理解。要使话语理解取得认知效果,就要寻求话语与语境的关联。为了分析言语交际中人们如何在语言符号与语境之间通过推理达到最佳关联,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1986/1995)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交际的根本是寻求关联。③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1986/1995.关联是指话语理解过程中对新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相关性的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重点关注话语的理解,从听话人的角度解释言语交际。语用学理论也为话语交际的另一层面,即话语的产出提供了指导。这就是由欧陆学派的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提出来的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顺应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需要始终不断地顺应不同的交际意图和使用环境。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使人们能够从各种可能选项中作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人们基本的交际需求。④耶夫·维索尔伦著,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顺应理论认为,语用学是一种功能性的视角或综观,它研究语言使用,研究语言形式与使用者之间的各种关系。顺应论讨论的是语言的动态交际理论,这样,语用学“就有了一个连贯、合理的分析框架”⑤Jaffe,A.“Review of Jef Verschueren’s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in Journal of Pragmatics,Vol.30(2001),pp.104 -106.。

综上所述,语用学研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做各种规约制约的社会行为,研究话语的含义和交际推理模式,从而发现语用规律。它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言下之意。语用学研究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在表达层面注意语言的策略和语境,在选择中作出顺应;在理解层面重在研究交际的认知关系。整个交际活动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二、现代修辞学的研究现状

中国现代修辞学是在传统修辞研究的基础上,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借鉴哲学、逻辑学、美学及心理学理论来研究语言的使用。陈望道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今语文的修辞学专著,是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一座里程碑”⑥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陈望道语文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V页。。80年代以来,修辞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心理研究等相关学科联姻,使人们对于修辞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现代修辞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语言使用时采用的修辞手段和方法,探索言语修辞规律。现代修辞学与写作的关系密切。人们普遍认为,研究修辞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语言运用的成功范例为人们提供参考和指导,以提高言语交际和表达效果,因此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现代修辞学强调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材料的使用,因为人们总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使用语言,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什么样的修辞效果都需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和言语活动。具体地说,现代修辞学主要研究如何恰当运用语言材料使思想内容表达得体有效。从研究内容来看,现代修辞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修辞要达到的目的,如适应表达要求、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等;(2)修辞应该遵守的原则,如准确贴切、灵活协调、注意交际效果等;(3)修辞应达到的标准,如要准确、生动、有效等;(4)修辞手段,如语言单位的修辞分化、语言单位的修辞意义和语言单位的表现力。此外,与修辞学密切相关的语体学、风格学、文风学也为现代修辞学家所关注。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现代修辞学不仅为人们成功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从不同的层面上加强了人们的言语修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现代修辞研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一个明显的不足是修辞研究多是静态的,侧重分析书面作品的修辞规律,忽略使用中的话语;从研究角度而言,修辞学关注语言表达时修辞手段的选择,忽略语言理解者的阐释。这样一来,修辞研究就脱离了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很难全面准确地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理论阐释力不够强。

其次,目前修辞学的研究基本囿于《修辞学发凡》的体系,尤其注重积极修辞的辞格研究。比如研究语音、词语、句式、篇章等不同层面的修辞。这些大都以语言结构单位为纲,研究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或者谋篇的机制。客观地讲,这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综合起来看,现代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此同时,现代修辞学又是语言学的一门边缘学科,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受到相近学科的影响。从目前现代修辞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来看,这门学科需要寻求适合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借鉴与整合其他学科研究的优势,从而推动自身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西方语用学的一些重要理论,是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很好选择。

三、西方语用学对现代修辞研究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从说话人的角度看,语用学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成功的交际;从听话人的角度,语用学研究如何理解人们刻意表达的言语行为。①Green,G..Pragma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Hillslade,NY:LEA Publishers,1996,p.2.可见,语用学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规律。它对于语言的研究不是针对语言本身,而是根据言语交际环境研究话语的使用含义,寻找话语与语境的关联。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语境、预设、关联原则、言语行为、顺应等理论,以及合作规则、礼貌原则、言外之意表述规则等具体规则。这些理论和原则补充并完善了语言符号系统的功能理论。现代修辞学是从交际效果出发,研究语言的表达规律及修辞方法,修辞研究离不开语义的功能及其表达规律。二者虽然都对语言规律进行研究,但是从研究角度来看,语用学揭示的语言使用的基本原理和语言使用规则的构想,对修辞研究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丰富了现代修辞理论

语用学源于哲学研究,具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言语行为理论、顺应理论等多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语言的使用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这些理论对于丰富现代修辞学的理论建构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语境理论

语用学研究使用中的语言,认为言语环境是表达和理解话语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语用学理论构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描述听话人如何为特定的话语寻找一个可以使他对之作出恰当解释的语境”②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121页。。在斯珀伯和威尔逊(1986/1995)看来,交际中的语境不是既定的,而是在交际过程中选择产生的。影响话语理解的不是个人的认知环境,而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交际的目的就在于改变双方的认知环境。人类的认知是以关联为目标的,而关联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语境效果。语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就话语表达而言,语境影响说话人在说话内容、表达方式、表达手段等方面的选择;就话语理解而言,语境有助于听话人确定指称、消除含糊、充实语义等。修辞学认为语境是建立修辞学的基础,语用学的语境理论对此提供了更进一步的依据。王希杰先生说:“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一切修辞现象都只能够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在语言环境之外的修辞是根本不存在的”③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9页。。因此语用语境是修辞语境的基础,修辞语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语用语境构成的。

(2)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三分说将语言的使用从语言层面推向了行为层面,这样,语言不再被视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是我们都参与其中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修辞实践也是一种言语行为,叫做修辞行为。美国的豪斯(Hauser)在其著作《修辞理论基础》(1986)中指出:修辞不仅仅是一种符号行为,它更是一定语境下的言语行为,甚至是一种互动行为。④Hauser,G.A.Introduction to Rhetoric Theory.New York:Waveland Press Inc.,1986,pp.38 -40.修辞行为所关注的是从语音、词汇、句式的变异运用出发,研究修辞方式、同义结构、语言风格等种种变化。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如果把修辞看做言语行为,则是从对这一行为的认识出发,分析一种言语行为何以能够实现交际意图。这种从言语行为的特质来分析修辞行为远比只讨论词句和辞格的运用更有价值。

(3)顺应理论

维氏的顺应论认为,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就是作出各种顺应,包括对语境因素的顺应、对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①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pp.55 -56.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取决于不同的使用目的和交际环境,这种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上。比如语用学中常见的一个例子:

A: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B:Okay,but I veto C-H-O-C-O-L-A-T-E.

这里,B的顺应性选择明显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汇层面,故意使用了非常正式的书面语(veto),因为这个词不容易被儿童理解;二是语音层面,故意用字母拼读法代替单词的正常发音方式,以达到不让孩子听懂的目的。可见,交际中说话人出于社会、情感、美学等方面的考虑,会在话语的几个甚至全部层面上作出非常规的选择,从而传达特定的语用意义。这种选择与现代修辞学的“选择过程说”、“题旨情景适应论”相吻合。可以这样说,修辞就是在动态的语境中不断进行选择以适应题旨情景的过程。运用语用学的顺应论,将修辞的目的放在多维的顺应上面,交际就能自觉、能动地顺应和创设语境,达到期待的修辞效果。

2.完善了现代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王希杰认为,修辞学和语用学都是研究动态语言学,研究语言运用的,但修辞学只从编码的角度来研究,语用学则既从编码的角度,也从解码的角度来研究。修辞学应该是语用学里面的一个分支学科。②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260页。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话人通过解码获取信息,领会发话人表达的语用含意,是基于理解和推理分析的研究方法。这种推理分析不但包括对修辞意义的解码,还结合了动态的语境分析,这样就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话语。

修辞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单位在使用时所蕴涵的修辞效果以及获取这些效果的有效途径。修辞学的研究任务决定了它要对语言修辞效果及功能效果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使我们分辨出语言单位的修辞色彩和语体色彩。这种比较和对比往往是从表达的角度,侧重信息的编码和发送,通过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和语段的编排,正确表达交际意图,以取得成功的交际效果。

冯广艺在其《语境适应论》一书中指出,修辞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双方共同参与的互动行为。因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与受话者要互相配合、互相制约,通过互动的方式完成交际任务。③冯广艺:《语境适应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148页。可见,修辞研究在侧重表达层面时,也不应忽视理解层面。因此从说话者和受话者两个角度,通过具体的语境分析来理解和分析修辞技巧和修辞效果既是顺应现代修辞研究的趋势,也是完善修辞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任何一门学科要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得以完善,都不可能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势必为人们深入了解语言使用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现代修辞学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吸收西方语用学的营养,不断充实研究理论、完善研究方法,未来的研究道路必将大大拓宽。

H03

A

1003-4145[2011]12-0169-04

2011-10-24

唐建萍(1974—),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山东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yzc09028)”的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陆晓芳sdluxiaofang@163.com)

猜你喜欢
言语话语语境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关于冬天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