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余秋雨散文的写作特色*

2011-04-12 15:50刘青云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历史

刘青云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3)

余秋雨在90年代初以文化大散文的面貌横空出世,读者众多、好评如潮,其原因不仅仅是其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情思,更重要的是其对传统文化深刻的拷问,对人性、民族性鞭辟入里的批判以及其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所表现出来大视野、大格局。总之,他突破简约、超越平庸、革新技法,实现了对散文多方位的超越,从而在中国散文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丰碑。

一 以深刻的文化拷问和历史思索,使文章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余秋雨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写作散文,又以其独特的风格成就“大散文”,这种学者大散文融会了作者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将作者的文化关怀与个人感受表现了出来,为当代散文的变革融进了新的因素,使当代散文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初期的《文化苦旅》,作者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和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洞见,使其在中国的文坛上开宗立派。随之,谈历史的《山居笔记》、谈人生的《霜冷长河》、谈西方人文地理的《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更是独树一帜,奠定了余秋雨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余秋雨散文不同于五四以来的白话散文,亦不同于风靡一时的学者随笔。白话散文大多短小精悍,以其简洁的篇幅表现作者的思绪和情趣;学者随笔要么诙谐雍容,要么晦涩难懂。而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气势磅礴、境界开阔、思想深刻、语言震撼、意蕴丰富。他以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揭示着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拷问着中国传统文化留给世人无法抹去的阴霾,引导读者从日常生活、从身边琐事深入到历史的隧洞中去思索。总的说来,余秋雨散文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作者把他那种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的思考汇入磅礴宏伟的文章之中,造成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使我们在平常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精神家园的荒落,试图寻找灵魂休憩之所。正如余秋雨在《山居笔记》序中说道,作者要探访的是: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等课题。余秋雨的文章,以这些大的课题为切入点,营造宏厚博大的气氛,通过密不透风的整体架构,穿插“千年一叹”式的天问和议论,以一条主线贯穿全篇,杂以相关的典故事例,借用写景和抒情,以文化论述的呐喊与渲染,曲折的笔法把读者引入中华民族丢失已久的精神圣地。让每一个有着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中国人感受到中国人文精神的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历史文化的反思还远远没有结束,中国传统精神的寻访和追寻才刚刚开始。

二 对人性鞭辟入里的探讨,使文章具有了哲学的高度

余秋雨的笔触并没有局限于历史的拷问和文化根源的探寻,而是还倾力于对人性鞭辟入里的探讨,努力使文章成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的哲学论著。如果说《山居笔记》作者从历史回归现实,开始触及现实世俗的观照。那么在《霜冷长河》中,作者则进一步回归现实,从生活入手,撇开历史的长谈,在日常俗事中发掘出许多深刻的具有哲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命题。譬如:“友情、谣言、嫉妒、犯罪”等,作者对这些我们平时看来极其寻常但又是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人性污点没有做鲁迅式的尖刻批评,而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探讨他们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造成的危害,以及消亡消解的时间和方法。对于这些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污点,如用短兵相接的方式至多消除暂时的恶习,却不能从整个社会上根除,所以余秋雨在深刻分析了这些积弊的来龙去脉之后,提出全社会共同消解的办法,那就是人人皆具慈悲心、善恶心,做努力持久的对峙。这样,这些弊端和污点就会逐渐消失。

余秋雨文章的创造是,他以学者的身份去写非学术的文章,研究非学术的课题;用学者的审慎去面对日常生活,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往往得出惊人的结论,并且以散文的形式把这种结论表现出来。因此,余秋雨散文不仅可读性极强,而且具有哲学的高度。这种散文虽然不能完全称其为哲学论著,但让读者读来又要比干巴巴的的哲学论著更加容易接受。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散文要比哪些写出来没人看,或者写出来看不懂的哲学论著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 别具匠心的散文写法,使文章开辟了散文写作新格局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通俗,影响广泛,流风所及,乃至贩夫走卒都在捧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将散文小说化和戏剧化,有意识地将散文与小说的形式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构建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还原虚拟的历史现场,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抽象的文化概念,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同时又不乏诗化的语言,深沉的文化感叹,使文章寓雅于俗,雅俗共赏,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

余秋雨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同时,熔描写、记叙、想象、对偶、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和表达方式于一炉,还采用了设疑、对话、特写、心理描写等小说和戏剧的笔法等多种手法,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时时闪现哲思睿语,烘托了文章主题,深化了文章内涵,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境界。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余秋雨的文章通常篇幅还比较长,洋洋洒洒,每篇文章都在三五千字以上,再加上“一、二、三、四”的标段,兼以其宏大的语言叙述、丰富的取材、得心应手的写法、文情并茂的辞章,以涵盖古今中外的磅礴气势,使读者读来荡气回肠。

余秋雨大胆的形式革新使其散文跨越了个人情思式的“纯文学”界线,走向了可以装载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大文化”散文领域。余秋)雨不仅利用这种散文有效而广泛地散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而且利用这种散文将浩瀚如海的世界文化带给了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余秋雨散文所表现出的大视野、大格局是空前绝后的,其开辟的散文新格局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古至今,散文似乎是茶余饭后、静坐默然时的休闲品物,但这种品物在余秋雨手里却成了负重整个中华文明、中国文华乃至人性和整个社会种种值得人们思索的问题的载体。或许,余秋雨文中个别观念我们无法认同,但余秋雨那种开一代文风,重塑一代学者的文化人格的创举值得钦佩,面对当代文坛的琐屑无聊、小巧轻薄的文风不啻于一次大的淘洗和冲击。余秋雨尽管步履匆匆,但常常以一位哲人的形象摩挲中华大地,遥想古今,拨云见日,从尘封的史料和平常的山水中发掘出深遂的内涵,进而沟通历史和现实,抒发哲理与诗情,旁征博引、独抒己见,使人心潮起伏、彻悟人生。余秋雨的这种文化大散文的出现,一扫当代文坛萎靡的文风,使那些气短力弱的文章纷纷退潮,带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冲击。这些都是余秋雨散文的特别之处。

[1]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2]靳代.近代散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孙绍振.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论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J].当代作家评论,2000,(6).

[6]钟名诚.多元共存,两翼发展──90年代散文理论批评扫描[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猜你喜欢
余秋雨散文历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余秋雨投其所好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余秋雨投其所好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