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借鉴研究

2011-04-12 17:18王柏玲
航海教育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体系融合

王柏玲,李 慧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时不我待

根据《牛津英汉词典》,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中的General的本意是指“not specialized in subject matter”,即“非专门的、普遍的、一般的”,与“Specialized” (为适应某目的或为某目的而设计的)相对应。通识教育目前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单纯的专业化教育体系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后果。专业的过度分化导致学科间的相互疏离与割裂,知识的专精日益滑向狭隘与琐碎。当前很多大学生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用金钱和物质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缺失了人文素养和价值伦理教育,大学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象牙塔,日益被视为职业培训所。因此,如何既培养大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能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人,从而在科学与人文、功用与理念、专业与通识、知识与人格等方面取得平衡与和谐,是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紧迫课题。

狭义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作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渗透与沟通,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理性的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合格公民。它包括一系列以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关注的是相关课程体系的设计与编排,它构成了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并亲自推行了影响全美的芝加哥大学的教育改革、美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罗伯特·赫钦斯说,“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在于给青年人提供他们自己所需要的习惯、观念和技能”,“帮助学生学会作出自己思考,作出独立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大学的存在,是为寻找和沟通真理,假如大学不能完成这样一点,便再也不是大学了”。[1]因此,在他眼中,通识教育是实现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弘扬人的理性的重要载体,提高人类普遍的理解力、洞察力、判断力,加强理智和美德的培养,以补救科学和物质高度发达的文化中出现的“精神贫血”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美国相当多的一些高校在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并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因此,长期以来,美国的高等教育都不是仅仅针对某一特定职业而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训练,它更强调终极目标,那就是致力于发展个体深层次的智能和技能,不管学生未来从事哪一种职业,他(她)都将努力具备但却不局限于以下能力的培养:(1)对世界保持持续且活跃的好奇心,能够提出有趣问题的能力;(2)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理思维、扩展思维的能力;(3)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审慎识别与运用的能力;(4)对特定学科进行持续分析,甚至在需要之时进行多种方式分析的能力;(5)准确且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发挥与运用个人才智的能力;(6)与他人合作以完成个人一己之力无法实现的目标的能力;(7)树立个体是社会中的一员,自己的能力将被用于获取更大的公共利益的意识;等。美国著名学者艾伦·布鲁姆(Allan David Bloom)指出,要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理性危机,就应该在大学中开展通识教育,“回到传统,阅读经典”,让学生接触名著,以净化他们的灵魂,懂得追求卓越与德行的完美。[2]笔者在美国的访问学者的经历也见证了这一点。

反观我国,建国后高等教育是在学习前苏联专业化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的。受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局限,我国的高等教育一度以培养专才为重点,这种对专业教育的强化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专业人才的瓶颈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忽视在大学中进行通识教育、不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的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物质文明不断迈上新台阶,精神文明的建设则明显滞后。拜金、腐败等不良社会风气使得我国教育改革广受诟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和美国人文学科基金会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证实了高等教育过于职业化问题的严重性,该调查报告明确提出,“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新技术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劳动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未来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即在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培养模式中必须融入通识教育。单纯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忽视心灵启蒙,冷落公民教育,必然导致负面的社会状态。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在当前高校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精神,融入通识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是走向公民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我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挑战,有必要对发达国家教育模式改革的新动向加以研究和借鉴。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需要准确定位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关系。实现在高校培养模式中两者的明确定位以及有机融合是当前成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美国很多大学不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非常重视,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着明确的定位。美国高校普遍不主张过早地开展专业教育,一般来讲,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前两年往往不需要确定专业,他们一般先进入文理学院或新生学院学习,通过通识教育在更广泛的领域中了解更多的人文知识,以便更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学校和社会,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从而为未来的专业学习以至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教育则往往放在后两年甚至是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即使在这个阶段也始终贯穿着通识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对通识教育的定位,大多数美国院校都是非常明确的。如哈佛大学对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定位是:提高交流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培养个人对环境的理解能力,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增强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笔者曾访问过的肯尼索州立大学(KSU)商学院则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需要,明确了该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包括:(1)反应力(Responsiveness);(2)灵活的能力(Flexibility);(3)改革、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4)全球化能力(Globalization);(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Connecting theory and practice);(6)通过持续提高强化竞争力(Competiveness through continue improvement)。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诸如分析(analysis)能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应用(application)能力、综合(integration)能力、道德与社会影响(ethics and social impact)、领导力(leadership)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等[3]。不仅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调这些能力的培养,甚至在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依然精心设计,将这些目标贯穿其中,体现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较高的融合程度,二者教育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各异,但目标却是一致的。

三、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美国各地的高校一直致力于重新审视他们的课程设置并进行修订,甚至重新构建他们的课程体系。在美国,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责。大多数美国院校的通识教育学分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基本上所有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专业,都必须选修历史、艺术、文学等课程,强化其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哈佛大学一直在推广“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计划”,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6大类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理性推导、定量分析、科学与社会分析。每一类都开设10门以上的相关课程。每一门课程都经过详细论证,既有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只有以这种经过科学论证的知识体系作为载体,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当今美国90%的高校都本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目标设计自己的课程体系。如哈佛大学以核心课程为载体实现二者相融合。2007年5月,该校将通识教育课程调整为8大类别,分别是审美和诠释、文化和信仰、实证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科学、世界的各种社会、世界中的美国[4]。而芝加哥大学、圣约翰学院则要求他们的课程体系绝不能是大而全的“概论课”,更多地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落实通识教育目标。此外,美国高校非常强调课堂外的教育手段,高度重视学生社团、模拟实践、深入社会和企业一线等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作用[5]。

美国大学课程体系在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中,在课程体系改革上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第一,美国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的基础学术训练,也同时非常注重教给学生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方法;第二,美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多元化特点,注重实现多元文化的整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第三,美国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及学术争鸣、师生互动这些延伸课程平台的作用。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参观美国的高等院校会发现,他们的校园景观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古老的建筑、修剪整齐的草坪、树木以及美丽的湖泊等,形成了美国大学共有的清静典雅的大学文化氛围,既体现出大学的人文精神,又有极强的育人功能。哈佛大学艺术馆位列北美第三位,藏有15万件美术作品供学生学习和鉴赏。密歇根大学校园建筑和丰富的馆藏也是非常著名的,它的图书馆藏书730多万册,期刊近7万种,此外,学校还有自己的电视台以及艺术中心。

美国高校普遍都有体现独特校园文化的艺术节,学生通过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不计较水平地充分地展示自己,艺术节期间的美国校园是非常热闹的,让人身处其中感受着强烈的人文艺术的魅力。美国高校校园中各类组织健全,学生活动非常活跃。密歇根大学校内共计有900多个俱乐部及各种协会[6]。学生借助社团活动,促进相互之间的交往和信任,锻炼自己的沟通与合作能力,非常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此外,美国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经常举办各种主题的名人讲座和专题讨论会。邀请的主讲人既有世界各国的首脑,也有来自企业的经理,政府部门的官员,甚至是普通的社区义工。通过各式各样的讲座和专题讨论,学生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着价值观和处世理念,是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最有效、最生动的手段。

五、对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借鉴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被定义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因而,通识教育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足以与专业教育分庭抗礼、平分秋色。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提升高等教育品质的重要一环是加强通识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不能一味地、盲目地以就业为导向,不能放弃其精神教化的职责,而应当成为教化和提升全社会、全民族和全人类价值与理想的重要力量。

第二,承认专业教育的必需性,将二者有机融合、相辅相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功能是不同的,它保证着学生的现实职业世界里的谋生能力,生存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第三,考虑现实环境,循序渐进地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大行其道,高校在推进通识教育的进程中一定会面临很多不利因素和困境。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要想办法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专业教育的热爱,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得学生的身心方面和专业方面得到均衡发展,而不是沦为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冷漠,甚至异化为所谓的“经济动物”“科技奴隶”。

参考文献: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 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15-128.

[3]王柏玲.美国MBA教育改革的借鉴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3):15-18.

[4] The File at the Regular Meeting of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of Harvard University I on Tuesday, May 15, 2007.

[5] 王玉英.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41-43.

[6] 宋小平,梅红.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以及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0(1):30-34.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