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遗乌衔”考释

2011-04-13 09:36叶明柱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神针孔穴明堂

叶明柱



“王遗乌衔”考释

叶明柱

(上海长宁区江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50)

针灸学;《千金翼方》;古籍

“王遗乌衔”语出自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取孔穴法”。《千金翼方诠释》[1]释为“先王遗留下来的‘乌衔’的方法”,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故述之于下。

考“乌”字有多义。其一为乌鸦;其二为黑色;其三,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因以“乌”为太阳之代称。“衔”字亦有二义,一为马嚼子;一为含在嘴里[2]。根据上下文的逻辑联系,这里的“乌”当然不是指太阳。若“乌”为乌鸦,则“乌衔”为乌鸦口衔某物,如《吕氏春秋·应同篇》载有“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汉书·张骞传》亦载“又乌衔肉”等;若“乌”为黑色,则“乌衔”之称是黑色的马嚼子。“乌衔”,《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中国医学大辞典》、《针灸学辞典》等未见收录。可见将“乌衔”释为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望文释义,缺乏依据。孙氏在文中赞扬《扁鹊针灸》“一准黄帝雷公,问难殷勤,对扬周密。”强调“欲行针灸,必准《轩辕正经》。”认为“至如王遗乌衔之法,单行浅近,虽得其效偶然,即谓神妙,且事不师古,远涉必泥。”《<千金>针灸临床类编》[3]注曰:《轩辕正经》即《黄帝明堂经》,又称《黄帝正经》、《明堂正经》等。《扁鹊针灸》疑为《扁鹊针灸经》。据此可见“乌衔”确非治疗方法,而是当时流行的针灸著作。

隋唐之际除了《黄帝明堂经》之外,还流行许多其他针灸著作。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4]中记载:“至于《扁鹊灸经》取穴及名字,即大有不同。近代《秦承祖明堂》、《曹子(注:字衍,当删。)氏灸经》等,所承别本,处所及名,亦皆有异。”《隋书·经籍志》[5]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其中记载针灸著作有《扁鹊偃侧针灸图》二卷,《赤乌神针经》一卷,《玉匮针经》一卷,徐悦、龙衔素《针并孔穴虾蟇经》,(姚振宗注:“针”下毁一“经”字)等。其后《旧唐书·经籍志》[6]载有《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三卷,《赤乌神针经》一卷,《玉匮针经》十二卷等。《新唐书·艺文志》[7]载有张子存《赤乌神针灸》一卷,《玉匮针经》十二卷,《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三卷等。《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即为《隋书·经籍志》中记载的《针经并孔穴虾蟇经》。省略在古汉语中广泛存在,是文言文词简义赅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目的为了避繁复或求得文句的齐整、音节的和谐。在古代典籍中,对书篇名、方药名和穴位名采用简称较为多见[8],如《左》指《春秋左氏传》,《国》指《国语》,《史》指《史记》,《汉》指《汉书》,《素》为《素问》,《灵》为《灵枢》,《本经》谓《神农本草经》,《甲乙》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等。孙氏将《赤乌神针经》简称为《乌》,《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简称为《衔》,亦在情理之中。由于两书亡佚,而古人又无书名符号,《乌》、《衔》就成了“乌衔”,以致后人不察其为二书之简称,竟误为是一种治疗方法。

至于“王遗”,从字面上解释为“先王遗留”当然无可非议的。但是细究原文,深感不妥。此两书在当时颇为流行,《大唐六典》[9]甚至记载:朝廷将《赤乌神针经》等作为“针生”学习内容之一。《赤乌神针经》的作者为以针术名于世的前凉河西张子存。《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的一位作者龙衔素已不可考,另一作者徐悦,姚氏疑即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医术传家徐道度、徐叔响之族人[10]。两人均非“先王”。汉唐之际尊古之风盛行,刘安的《淮南子·修务》[11]:“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倘若《赤乌神针经》与《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为“先王”所遗留,则孙氏决不会斥之为“单行浅近”、“其效偶然”、“事不师古”、“远涉必泥”。故“王遗”当另有所指。古之书籍主要写在竹筒、丝帛、纸张之上,很不容易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出现错落遗失、涣漫剥蚀等现象。传写或翻刻中产生的错字,称为误文或讹文。“王遗”两字可能是在流传之中,发生了缪错所形成的误文,其原因当是形似及偏旁之关系。“王”可能是“玉”字的一点在流传过程中被遗失,此为形似而讹;而“遗”可能是“匮”字的“匚”误成“辶”,此为偏旁而讹。“王遗”其实就是《玉匮》之误,而《玉匮》为《玉匮针经》之简称。《医心方》[12]卷二十五有《玉遗针经》之载,原书“札记”云:“[玉遗]仁和本同,匮讹遗。”可见当时《玉匮针经》就有被错成《玉遗针经》了。敦煌出土的残卷《明堂五脏论》亦引《玉櫃针经》的内容,马氏注曰:“櫃”为“匮”的假借字[13]。《玉匮针经》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记载,但不署著撰人。《太平御览·方术部》有《玉匮针经》序文,称为吕博所撰[14]。吕博即吕广,三国时期吴人,生卒年代不可确考。因避隋炀帝杨广之讳,改称为吕博,或吕博望。吕广少以医术知名,吴赤乌二年为太医令。善诊脉论疾,多有著述,曾注解《八十一难经》,撰《玉匮针经》、《募腧经》等书,后两者均为针灸学专著。姚振宗于《赤乌神针经》后注曰:案此似即本吕广《玉匮针经》而论述之,故冠以赤乌年号。说明《赤乌神针经》亦源于《玉匮针经》,可见该书在当时“大行于代”,影响颇大。

以上三书惜均亡佚。但仍在一些医籍中可找到零星记载,在北宋林亿等校注的《甲乙经》之注文中可找到吕广《募腧经》的内容,如认为中脘“在脐上三寸”[15],《明堂五脏论》引《玉匮针经》论全身血脉循行法则,与《内经》又有所不同。由此可见《玉匮针经》、《赤乌神针经》之内容与《内经》和《甲乙经》有明显不同。《医心方·卷二》[12]“诸家取背输法第二”有《龙衔素针经》独特的取背腧法,与《黄帝明堂经》有较大的差异。孙氏认为此三书“事不师古”,故《千金翼方》中腧穴所述一依甄权之《明堂图》。

[1] 钱超尘.千金翼方诠释[M].学苑出版社,1995:1557.

[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922,353.

[3] 魏稼,冯怀英,邵金水.《千金》针灸临床类编[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4.

[4]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95.

[5] 魏征,长孙无忌.隋书.见二十五史(百衲本)3[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1069.

[6] 刘昫.旧唐书.见二十五史(百衲本)4[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35.

[7]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见二十五史(百衲本)4[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470.

[8] 段逸山.中医文言修辞[M].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100.

[9] 李隆基.大唐六典[M].三秦出版社,1991:301.

[10]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见二十五史补编[M].上海开明书店, 1936:5634.

[11]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08.

[12] 丹波康赖.医心方[M].华夏出版社,1993:408,47.

[13]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

[14] 李昉.太平御览.见四部丛刊三编子部[M].商务印书馆,1936.

[15] 黄龙祥.针灸甲乙经(新校本)[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164.

2011-01-17

R245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9.646

1005-0957(2011)09-0646-02

叶明柱(1947 - ),男,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神针孔穴明堂
探访明堂天堂
油菜钵苗移栽机成穴作业方式及参数优化
基于局部灰熵增强指数的纤维板剖面孔穴图像增强方法
基于Workbench的孔穴齿轮的优化设计分析
神厨棱
一垄地
舒淇晒素颜针灸照,“神针”能让人变美还能治过敏?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种植密度对普通白菜花芽分化和现蕾的影响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