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派留下的新闻思想精华——读徐新平教授新著《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

2011-04-13 04:26
关键词:维新派办报报纸

雷 鸣

(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 长沙 410082)

在风云激荡的晚清社会,维新派是一支重要的政治文化力量。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离不开他们呼吁与推动,各种进步社会思潮的出现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离不开他们的宣传与提倡。作为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改革意识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怀着“先觉觉后觉”的责任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借助于报纸这一新兴的传播工具,企图以言论报国和以言论救国。从早期维新人士王韬、郑观应,到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无不凭借着报刊活跃于当时的政治文化舞台。他们或长或短、或专职或业余的新闻活动,一方面扩大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唱响了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革的时代强音,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维新人士创办的《循环日报》、《时务报》、《国闻报》、《湘报》、《清议报》、《时务日报》、《大公报》等,不仅在当时发挥了意见领袖和舆论中心作用,而且成为后人研究中国近代学术不可或缺的经典资料。回顾维新派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创荆劈莽以启山林的办报历程,我们不得不为他们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精神与敢闯新路的勇气而心生敬佩,同时也很有必要对他们所积累的办报经验与思想成果给予认真全面的总结。徐新平教授的新著《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为我们梳理和总结了维新派留下的新闻思想精华,是“研究我国近代维新派新闻思想的第一部专著”,[1]也是“近代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2]

众所周知,中国虽然是造纸术的故乡,但中国近代报业却是由“碧眼赤须”的外国传教士开启的。从最早的宗教报刊到综合性报刊,再到商业报刊,甲午战争之前,华人自办刊只有10多种,而由外国人创办和主持的中文报刊一直处于中国报坛的主导地位。维新派知识分子出于开启民智、变法维新的需要和振兴中华的目的,对清政府压制国人办报而放任外人办报的新闻政策提出了尖锐的质问和猛烈的批判,认为报纸是“折强邻”和“张国势”的有力工具,向最高统治者发出了“国之利器,不可假人”的忠告,并用实际行动冲破封建专制的限制,掀起了戊戌变法前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在办报过程中,维新派一方面是报纸的实践者,另一方面又是报纸的宣传者。在当时“视报馆为蟊贼,目报章为妖言”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要承担向民众介绍和解释报纸功能与意义的责任,以期更多的人阅读报纸、利用报纸和重视报纸。《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从报纸的传播信息、振兴商务、开启民智、辅助和监督政府等方面归纳和揭示了维新报人对报纸功能的思考与阐发。在这些思想中,作者特别论述了维新派对媒体与政府关系问题的思考,认为维新人士以西方报业繁荣的事实和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为依据,期望清朝政府能仿效西洋国家,给初生的中国新闻业以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扶持,同时也期望新闻记者像西方新闻理论所提倡的那样,担负起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责任,让舆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他们的观点与当时封建专制制度并不协调,“没有认识到这种权利怎样才能获得与行使”,[3]63具有一厢情愿的理想化色彩,但是,维新派的舆论监督思想给当时中国腐朽的政坛和新兴的报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国人逐步了解和认识到报纸的巨大作用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新闻事业与政治和政府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自从有了新闻业,便有了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的问题。维新派报人最早接触和向国人介绍西方“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学说。他们面对中国极不自由的媒介生态环境,对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办报却要打出洋人旗号的奇怪现象,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与愤慨,在尖锐揭露批判官员随意封禁报馆、迫害记者的同时,希望政府能够制定报律来保护人民的言论自由和维护新闻业的正常发展。但是,自由主义学说作为一种新的思潮,随着西风东渐刚刚传入中国,维新人士的认识与态度并非一致。作者在著作中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维新派队伍里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与理解。康有为、汪康年等人主张在中国不要过多地谈论自由的问题,认为言论自由带给社会的更多的是混乱与破坏。他们错误地把自由看成是毫无约束的绝对自由,认为只要是受到外来约束的自由,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自由。而以梁启超、英敛之为代表的报人则认为,出版自由、言论自由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力,是一切文明的乳母。中国的报纸要达到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目的,非有新闻自由不可。《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西方“自由”学说初入中国时所遭遇的尴尬以及维新派知识分子内部的意见分歧,而且揭示了在中国进行自由法制思想启蒙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新闻传播从来就有对内和对外的分野。在国门被帝国主义的炮舰强行打开之后,中国便发生了由“自立之国”向世界“并立之国”的根本性转变。在融入世界竞争的潮流之后,通过对外新闻传播来反映事实真相和塑造国家形象也必然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最早重视和思索这个问题的,便是维新人士。在书中,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向我们展示:从王韬、郑观应提出创办西文日报的设想,到陈衍发出“中国宜设洋文报馆”的强烈呼吁,再到熊希龄提出创办“寰球通报社”的计划,晚清时期的中国对外传播基本处于想做而未做的阶段。其根本原因是晚清政府对于报纸的恐惧与压制,以及当时贯通中外时务的人才缺乏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同‘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一样,经济落后的国家永远不会有真正平等的对外传播”。[3]159作者认为,王韬、郑观应、严复、陈炽、陈衍等人的对外新闻传播思想,对今天的外宣工作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他们提出的洋文报刊的内容要全面反映中国的情况,让外国读者真正了解和认识中国;关注外交事务的报道与评论,本着实事求是、正直公平、说话严谨的原则评述对外交涉的事实;在发行上要尽力扩大发行渠道,让五大洲的人都能看到中国的报纸;主持洋文报刊的人才,应该通晓中外时务,懂得西方的法律,品行端正。这些观点,并没有因为时隔久远而失去其理论的光芒。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的新闻传媒已经远离了纸质媒体唱主角的局面,而进入了各种媒体并立发展的新时代。如果说维新派的办报经验与今天的新媒体业务已经产生一定距离的话,那么,他们对于新闻记者道德素养的思考与提倡,则依然值得我们特别珍视。《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对维新派的记者德性伦理观给予精当的提炼与概括,认为维新派从报业自身生存危机的高度,尖锐地批判了当时行业内部的不正之风,论证了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维新思想家特别强调记者“史家精神”和报品、报德的培养,“提倡记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要像史家那样忠于事实,不虚美、不隐恶,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历史;要像史家那样为维护新闻真实而不畏强权,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同时,他们还提倡记者应该具有公平正直、对社会负责、忠诚无欺、不畏强权、自由独立、高雅纯洁等优良品德。”[3]185作者认为,维新派办报时期,还没有记者协会之类的行业自律组织,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他们对新闻道德的认识与提倡,事实上具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对于当代记者的道德修养也有一定的借鉴与参照作用。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绪论》中说:“历史的研究主要是要发现本来历史的过程中的关键性的问题、重要的环节及其发展规律。这些东西都是本来历史中所固有的。写的历史不过是加以指出和说明。”[4]《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在对大量历史资料进行爬疏考察的基础上,本着论从史出和以史为鉴的原则,运用现代眼光和价值观念对维新派新闻思想进行了深细的叙述与评说,第一次向我们全面展示了维新派办报“本来历史中所固有的”思想精华,为读者深入认识与理解维新派新闻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1] 吴廷俊.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序[M]∥徐新平.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4.

[2] 方汉奇.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序[M]∥徐新平.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3.

[3] 徐新平.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

猜你喜欢
维新派办报报纸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报纸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不一样的维新派
试论维新派早期的日本观
陈炽职业教育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