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配合耳针治疗胞轮振跳65例

2011-04-13 13:22杨善康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申脉耳针体针

杨善康



体针配合耳针治疗胞轮振跳65例

杨善康

(舟山市妇幼保健医院针灸推拿科,浙江 316000)

针刺;耳针;眼睑痉挛

胞轮振跳是指眼睑不由自主地牵拽跳动的眼病[1],又名目瞤。偶发者不用治疗。笔者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辨证分型后用体针配合耳针治疗血虚生风型胞轮振跳65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舟山市妇幼保健医院针灸推拿科及眼科门诊。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0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5 d,最长3年;上睑跳29例,下睑跳36例。所有患者均经眼科检查,除外屈光不正及倒睫等眼部疾患。职业以长期伏案工作者居多。

1.2 诊断标准[2]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体针

主穴取太冲、合谷、膈俞、肝俞、脾俞、申脉。上睑跳加丝竹空、阳白、鱼腰、攒竹;下睑跳加承泣、四白、下关。取0.25 mm×40 mm毫针,针用补泻兼施法,太冲、合谷、申脉用泻法;膈俞,肝俞、脾俞用补法。用徐疾补泻法行针,即操作时,先在浅部候气,得气后将针缓慢向内推进到一定深度,退针时快速提至皮下,这种徐进疾退手法为补法;而操作时,进针要快,一次刺入应刺深度候气得气后缓慢出针,这种疾进徐退手法为泻法。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1次。

2.2 耳针

取脾、肝、眼、心、神门。用弹簧探棒在穴区定准耳穴。耳穴皮肤先用2%碘酊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并脱碘。医者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耳背,右手持0.25 mm×40 mm毫针用插入法进针,刺入2~3分即可达软骨,其深度以毫针能稳定而不摇摆为宜,但不可刺透耳廓背面皮肤。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用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1次。双耳交替取穴。

体针配合耳针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疗程间相隔2 d。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胞轮振跳消除。

好转 胞轮振跳明显减轻。

未愈 胞轮振跳如故。

3.2 治疗结果

本组65例中治愈52例,占80.0%;好转10例,占15.4%;未愈3例,占4.6%。总有效率为95.4%。

4 体会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气血衰弱,血虚生风,经脉失养所致。而血虚生风型病机为肝脾血虚,日久生风,虚风内动牵拽胞睑而振跳。针对本病病机,治宜养血平肝熄风。合谷、太冲,名曰四关穴,可平肝熄风止痉。膈俞为血会,配肝俞、脾俞养血活血,以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申脉通蹻脉,蹻脉司眼睑开合,阳蹻脉主动,故泻申脉可止胞轮振跳。中医学认为耳与脏腑和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现代医学亦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本研究取脾、肝、眼以益脾平肝,熄风明目。取心、神门以宁心安神。诸穴合用达到了养血平肝熄风,调节神经系统的作用。总之体针配合耳针,达到了相互协调,紧密衔接的目的。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9-100.

[2] 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2.

2011-06-30

R246.6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0.699

1005-0957(2011)10-0699-01

杨善康(1982 - ),男,医师

猜你喜欢
申脉耳针体针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针刺治疗霍纳综合征验案举隅
浅论针刺申脉、照海治疗失眠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基于文献计量学探析申脉穴及其常见配伍的病症谱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
高职高专针灸学耳针的学习障碍与教学策略
《针灸大成》中申脉穴文献浅析*
耳针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观察
耳针与药物对人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