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

2011-04-13 13:22王志光杨白燕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补法针药亚急性

王志光,杨白燕



针药并用治疗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

王志光1,杨白燕2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亚急性联合变性;针药并用;医案

患者,男,63岁。主因双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双下肢感觉障碍3个半月,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肢体无力伴感觉障碍,未予重视,后病情渐进性加重,于10月12日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查腰椎MRI示L3/4及L4/5椎间盘退变稍膨出并L4/5椎间盘稍向后突出,所见范围脊髓下段背侧缘可疑病变。诊断为亚急性联合变性,予补充维生素B12治疗,经治疗后病情好转。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症见双侧肢体活动不利,双下肢感觉减弱,无明显肌肉萎缩,双下肢站立不稳,睡眠欠佳,饮食稍差,二便调。神经系统检查见双下肢深感觉减弱,双侧上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双侧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针刺取水沟、相应脊髓损伤节段上下1~2椎体夹脊穴,双侧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太溪,根据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酌情选取曲池、内关、合谷、委中、太冲,双下肢阳明经排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眼球稍湿润为度;夹脊穴向棘突斜刺1.0寸,施捻转补法,得气即可;足三里直刺0.8寸,施以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传至足第二、三、四趾;阳陵泉直刺1.2寸,捻转补法,使针感沿小腿向下放散;悬钟直刺0.5~0.8寸,行捻转补法;三阴交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斜刺1.0寸,行提插补法,以患者下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太溪直刺0.5~0.8寸,行捻转补法,得气即可;委中仰卧抬腿取穴,直刺1.0~1.5寸,行提插泻法,令下肢抽动3次为度,不留针。余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即可。留针30 min。患者治疗7 d后,自述下肢感觉障碍好转。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阴市、梁丘、血海、承筋、承山、昆仑等穴。又经治疗7 d后,患者双下肢无力麻木症状明显减轻。中药以六味地黄为主方加减。每日2次。服药7 d后,患者自觉下肢力量增加。但神疲倦怠,面色晄白,少言短气,食少纳差,舌淡胖大有齿痕,苔薄白。在原方基础上去黄柏、知母,并加大山药用量至30 g,加入黄芪30 g,当归30 g,肉苁蓉15 g,巴戟天15 g,佐入桂枝10 g,每日2次。嘱继续服药,7 d后继观,患者下肢肌力3级,平稳站立,在家人搀扶下可缓慢行走。

按 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神经系统变性的一种疾病。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针灸以督脉取穴为主,振奋一身之阳气。选取内关、水沟二穴,意在调神导气,配以多气多血之阳明经,调节全身气血,通经活络。中药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能补肾健脾,使气血调和,痿证则愈。针药并用治疗本病收到良好的效果。

2011-07-20

R246.6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0.710

1005-0957(2011)10-0710-01

王志光(1983-),男,2009级硕士生

猜你喜欢
补法针药亚急性
核桃低聚肽对亚急性肾衰老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浅谈间接补法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
针药并用治疗紧张型头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