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0 6—2 0 0 9年我国编目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

2011-04-14 03:35孙更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编目图书馆学数量

●孙更新,张 兰(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为了解近年来文献信息编目研究的概况、特点及发展趋势,笔者对2006—2009年刊载于期刊上的编目研究论文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和评述。

研究方法与步骤如下:

(1) 普查文献。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分类 (G254.3文献编目) 浏览,查到2006—2009年关于文献信息编目的研究论文近2000篇。

(2) 精选文献。鉴于普查到的文献过于分散,笔者进一步限定了发表论文的刊物,选择了14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图书馆学类的来源期刊。查出研究论文共计448篇。

(3)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所选448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论文发表的年份、论文的作者、论文所载的期刊、论文的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研究。

1 论文发表年份的统计及其分析

对448篇论文发表的时间进行统计,明确了各个年度论文发表的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论文发表年份一览表

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每一年的发文量都在百篇上下。其中,2006年的发文量明显高于后3年。分析其原因,这一时期编目界对新技术环境下编目方法与技巧的切磋、编目业务外包的热烈讨论、以及对国外编目新理念“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的广泛关注等,使编目研究论文数量相对较多。同时,2006年4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1]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该会议由中国图书馆学会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图书馆主办,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系统的征文111篇,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不少转化为同年的期刊论文。

从总的发展情况来看,论文数量虽然在2007年急剧下滑,但其后又开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反映出我国编目研究发展稳定,在当前国际编目理论迅速发展、编目技术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中,实现了与图书馆编目事业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基本目标。

2 论文作者的统计及其分析

2.1 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

44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有346人,加上合作者,共计467人。其中,中国大陆作者462人,外国作者5人。

从个人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看,发文4篇以上(含4篇) 的作者有16位,占作者总数的3.4%;发文3篇的作者有13位,占作者总数的2.8%;发文1篇的作者有382位,占作者总数的81.8%。详见表2。

表2 论文多产作者一览表

从表2可以看出,多产作者中,王松林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管理系的教授,在多年从事编目教学工作中,注重科学研究、知识更新,不断探索新的编目理念;其余各位都是编目实力雄厚的图书馆的工作者,他们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对当前编目理论与编目实践活动的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探讨。

表2还显示出作者的合作情况。16位作者中有13位都有合作的成果,合作率高达81.2%。这一结果表明,国内编目学术界的合作氛围正在形成,学术团队处于较好的发展状态。

从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编目的作者数量较大,研究骨干队伍已基本形成,研究成果也具有广泛性。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多产作者数量偏少、所占比重偏低,大多数作者的研究初尝即止、缺乏持续性。这反映了编目研究者两级分化的特点,也暴露出我国编目研究人员在组织与培训方面的不足。此外,在统计的论文中,外国作者撰写的极少,仅有的2篇均为国内学者发表的编译作品。这一结果表明,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期刊中的编目版块主要是我国大陆学者交流的园地,国内期刊对境外学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2.2 作者所属的机构

对346位第一作者的工作机构进行统计,明确了研究者在不同机构中的分布及有关机构的整体研究水平。

2.2.1 机构类型

论文作者所属的机构有多种类型,主要为图书馆、高校院系和科研院所。不同类型的机构中,论文作者的数量及其发表的论文数量也都有所不同。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论文作者人数最多,占第一作者总数的81.8%;高校院系的作者较少,仅占第一作者总数的12.4%;而科研院所和其他机构的作者所占比例更小。这一结果表明,图书馆工作者是当前文献编目研究的主力军,他们在编目工作实践中探讨编目的理论和方法,交流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为编目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相比之下,高校院系等机构的研究队伍就显得力量薄弱。

表3 各类机构的第一作者数量与发文数量一览表

从不同系统的图书馆来看,作者所占比例也有较大差别。其中,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作者数量最多,占第一作者总数的64.2%;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发表的论文也最多,占全部论文的63.2%。这反映出高校图书馆在编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图书馆拥有稳定的编目员队伍,又能为编目员提供相对较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在当前职称评审机制的激励下,编目员通常愿意、也能够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开展学术研究。

2.2.2 核心机构

对各个机构的论文作者及其发表文献的数量进行统计、排序,位于前5名的机构见表4。其中,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3个机构均包含该校有关院系和图书馆。

表4 论文的多产机构一览表

从表4可以看出,国家图书馆的论文作者最多,发表研究论文的数量也名列前茅。分析其原因,国家图书馆承担着制定编目规则、推广编目标准化、发展对外交流等一系列任务,在编目工作实践中也走在全国图书馆的前列。因而,该馆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编目研究人才,发表了不少内容新颖、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为文献编目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除拥有编目实力雄厚的图书馆之外,还设有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图书馆学、信息管理学系或专业,因而也具备了较强的编目研究实力。

3 发表论文的期刊的统计及其分析

对刊载448篇论文的期刊进行统计,明确了编目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中的活跃程度,也从一个侧面探讨了各有关期刊对编目研究文献的重视程度。

笔者对14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所刊载的编目论文数量及其比重分别进行了统计。同时,鉴于各种期刊在出版频率和载文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别,还进一步统计了编目论文数量占各种期刊刊载论文总数的比例。详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14种期刊全部都发表了编目研究论文。其中,《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和《图书馆论坛》所刊载的论文数量都在50篇以上,是发表编目研究论文最主要的期刊。再加上《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这6种期刊所发表的有关文献几乎占编目研究论文总数的70%。这一结果表明,图书馆学核心期刊无一例外地都关注到编目研究成果,但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它们之中仅有一部分成为编目研究成果的重要信息源。

从单种期刊来看,《图书馆建设》所载的编目研究论文,无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相对数量上都名列前茅;而《国家图书馆学刊》虽然在载文绝对数量上不突出,但从相对数量来看,其所载编目研究论文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是编目研究成果交流的主要园地。而图书馆学权威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4年间刊载的编目研究论文还不到10篇,这反映出它对编目研究不够重视,也或许是因为目前有关的优秀论文数量太少。

从编目论文所占期刊载文总数的比例来看,多者为6.3%,少者仅为1.0%。这反映出编目研究成果在整个图书馆学核心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与编目本身在图书馆及图书馆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符。

4 论文内容主题的统计及其分析

对所选论文的内容主题进行统计与分析,明确了编目研究者近年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和热门论题。统计工作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论文作者自己标引的关键词进行统计,以明确论文作者自己描述的内容主题;二是对笔者归纳的论文主题进行统计,以便更为集中地概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作者描述的论文主题

在448篇论文中,作者自己提供的关键词共计1639个,去掉重复词后共计810个。在对同义词(如“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与“FRBR”等) 进行合并后,统计出频次在10次以上(含10次)的关键词有24个。见表6。

表6 论文作者标引的关键词一览表

在表6中,作者提供的关键词较为分散,有些甚至不够准确,但还是可以看出研究论文内容的主题分布情况。其中的高频词显示:我国中文文献编目的CNMARC与IFLA推荐的“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是最热门的论题,而书目数据、规范控制、文献著录、编目规则、元数据、业务外包等,都是近年来编目研究的重点内容。

4.2 笔者归纳的论文主题

为进一步集中地反映论文的内容主题,笔者通过对448篇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成以下15类。其中,多主题论文根据其论述重点归入一类。详见表7。

表7 论文主题分布一览表

从表7可以看出,近年来,编目研究论文内容所涉及的主题范围很广,从国际编目原则、FRBR到具体的编目方法与技巧,涵盖了国内外编目领域的多个方面。这反映出我国编目研究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其中,在编目基础理论研究中有所创新,顺应了国际编目界FRBR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大趋势;在编目规则、元数据格式的研究中视野开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计算机编目和编目工作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在联机合作编目、在版编目的研究中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展现了更加成熟的理念。

从编目研究论文内容的各个主题来看,其核心主要集中在编目方法与技巧、编目工作组织与管理和机读目录方面,这3个主题的论文数量占全部文献的54%。其中,研究编目方法与技巧方面的文章最多,占全部文献的30.4%。这反映出当前编目工作的发展状况。相比之下,编目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显得非常薄弱。除了对国外的FRBR和“国际编目原则”的专题研究之外,研究编目基础理论的论文屈指可数,仅占编目论文总数的1.6%。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编目研究存在着重编目技巧探讨、轻编目基础理论研究的问题。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将有碍于编目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也将影响到编目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编目研究内容的不足之处还表现在:

(1)理论研究滞后。有关的新观点、新理念等创新性研究成果较少,同时,对于国外新成果的反映也较迟缓。如由IFLA主持制定的《主题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RSAD) 于2008年11月就开始发表草案,但至今国内未见系统的研究成果;而对于更早出现的《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RAD),研究实质性问题的论文也很少。

(2)重复现象严重。其主要的问题是一般性论述多,调查研究少,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少。如对于提高编目工作效率的研究、对于读者利用目录(OPAC)状况的研究等,都缺乏足够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因而也难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5 结语

2006—2009年,我国编目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论文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基本上都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论文作者以图书馆员最为活跃,多产作者已形成研究的中坚力量;研究成果借助于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在国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编目研究的内容与时俱进,促进了我国编目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然而,也不能忽略当前编目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研究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有待于提升,编目研究队伍急需培育、扩大,研究成果期待专业期刊更为广泛的关注,编目研究内容的更新也刻不容缓。

由国家图书馆等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为“变革时代的文献编目”。我们期待编目研究能借这届研讨会的东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势头。

[1]国家图书馆采选编目部.21世纪的信息资源编目:第一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编目图书馆学数量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统一数量再比较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头发的数量
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的授权影印书规范著录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在藏文图书编目中的比较研究——以ILASII和GDLIS为例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