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2011-04-14 08:13黄雅慧于淑芬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710001
陕西中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胃粘膜流性螺杆菌

孙 洁 黄雅慧 于淑芬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 710001)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的常见类型,近年来发现该病的发病有上升趋势。该病具有上腹胀痛、嗳气、烧心、反酸、恶心呕吐、口苦等症状,或伴有失眠、心悸、急躁易怒、抑郁或焦虑等精神心理的异常变化。其发病机理为幽门功能不全,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等因素导致含有大量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破坏胃粘膜的粘液屏障,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西药治疗以粘膜保护、促进胃肠动力为主。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有了较系统的研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旨在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运用中医宏观辨证方法对该病的辨治思路进行探讨。

1 病因病机 BRG多属中医“胃痞”、“胃痛”范畴。其病因有七情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禀赋不足或手术损伤等。《灵枢◦四时气》曰:“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苦,胃气逆则呕苦。”其所述与 BRG相近,说明该病与胆、胃密切相关。而胆附于肝,胆府排泄精汁有赖于肝木之疏泄,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则可导致胆汁排泄紊乱;脾与胃相表里,胃失通降而上逆,胃的通降失常与脾之运化失司密切相关。故该病病位在肝胆、脾胃。该病的病机为肝失疏泄,胆汁排泄失调,胃失和降,胆汁随胃气上逆,致气机郁滞,化湿生火,郁于中焦。日久可致阴液耗伤,产生阴虚、痰壅、血瘀等变化,耗伤正气而致气血虚弱。

2 辨治思路 2.1 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治其标,以促进胃肠动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BRG的形成为各种因素导致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导致胃炎的形成,其病理机制的关键在“反流”,这与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为气滞、气逆相一致。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饮食的正常消化依赖于脾升胃降的协调运作。若胃的通降功能失常,则会产生胃气郁滞、胃气上逆的症状,出现胃胀、胃痛、呕吐等。而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又有赖于肝气的正常疏泄。若肝气郁滞、疏泄失调,一方面会导致胆汁排泄紊乱,另一方面木不疏土则可导致中焦气机郁滞,胃失和降,胆汁随气机上逆而发病。故要改善这一病理情况,就宜疏肝利胆,解除肝郁,和胃降逆,促进胃肠协调运动,消除胆汁反流。常用药物有:柴胡、枳壳、枳实、芍药、甘草等[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枳壳能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速度,大量芍药与甘草合用,可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幽门括约肌张力,控制胆汁反流[1]。故土木并重,理气通降为主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法则。

2.2 健脾益气,扶正补虚治其本,提高机体免疫力 在 BRG发病过程中,“正虚”是始终贯穿疾病的重要因素。在疾病的初期,胆汁的反流存在幽门功能不全、胃粘膜屏障作用下降的因素,即中医的“正虚”;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胆汁对胃粘膜的损害,造成粘膜充血、水肿、炎症,致使胃肠正常消化功能减退,导致贫血、营养不良、消瘦等情况出现,亦属中医“正虚”。肖慧中应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良好疗效[2],药理研究表明:党参、白术、茯苓配伍可提高小白鼠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四君子汤可促进胸腺萎缩的小鼠胸腺恢复正常;补中益气汤具有一定的机体免疫功能作用[3]。这些研究都表明,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应重视健脾益气,扶正补虚。但应指出,辨清扶正与驱邪的主次,做到扶正不留邪,驱邪不伤正是正确应用此法的关键。

2.3 化湿、化痰、化瘀,祛除病理因素 湿、痰、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因素,其既可相互转化,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BRG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粘膜层血管扩张、充血,粘膜下层水肿,炎细胞浸润[4]。内镜检查可发现胃窦粘膜充血、水肿、有出血斑点、糜烂等情况,其病理改变符合中医湿、痰、瘀的定义。湿、痰、瘀的形成可由气机郁滞而成,也可由气虚推动无力而成,一经形成,往往使病情加重,缠绵难愈。门江平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该病获得良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消除血栓,改善微循环,稀释血液,促进炎症吸收[5]。如大黄可活血化瘀,增强病变部位微循环,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加强胃粘膜屏障[6]。故在辨治该病过程中,应四诊和参,辨清疾病是否兼夹 湿、痰、瘀,从而针对其进行化湿、祛痰、化瘀的治疗方法,方能取得良效。

2.4 清除 HP,祛除有害病因 HP感染是否在BRG中起致病作用,尚有争议。但HP感染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已为医学界公认。而BRG患者中癌前病变如肠化、不典型增生的程度较非 BRG患者为重[7]。多为学者研究表明:BRG合并HP感染者,根除HP者疗效好于未根除者[4][8][9]。故笔者认为,对BRG合并 HP感染者应予以根除HP,以提高疗效。西药对于HP的治疗疗效肯定,但存在副作用多、易耐药、过敏等缺点。近年来中药治疗 HP感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吴亚妮用中药加味六磨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中药组根除率为90.24%,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10]。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中药抑制HP药物种类较多,如党参、甘草、枸杞等补虚药;川朴、陈皮、木香等理气药;黄连、黄芩、大黄等清热药[6]。中药治疗 HP的优势在于: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证型灵活选药,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2.5 调摄生活起居,注重精神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失宜、情志不畅等,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量饮酒、吸烟、过食油腻可影响幽门、胆囊的功能,造成胆汁反流;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是导致BRG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床观察表明,BRG组患者有较重的心理压抑,自我评估较低,而抑郁与焦虑分值与发生率均明显增高,说明存在抑郁与焦虑的人更易罹患BRG[11]。故治疗过程中应帮助患者摒弃不良生活习惯,调摄情志,疏肝解郁,从药物及心理两方面进行治疗,以取得更好疗效。

[1]李 岩,陈苏宁.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拆方研究 [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1):18-21.

[2]肖慧中.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27例[J].河南中医,2005,25(8):66.

[3]李乾构 ,王自立.中医胃肠病学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36-50.

[4]王伯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及与幽门螺杆菌关系 [J].中华消化杂志 ,2004,24(5):298-299.

[5]门江平.血府逐瘀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4):195.

[6]徐 艺.中草药单味与复方对幽门螺杆菌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5):292.

[7]潘万瑞.湿热型胃脘痛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07,48(1):69-70.

[8]夏 青,杨亚杰.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 HP感染的临床分析 [J].中华医学杂志 ,2006,7(3):217.

[9]饶正伟.幽门螺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的探讨[J].临床消化杂志,2005,17(4):179-180.

[10]吴亚妮.加味六磨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6,26(5):31-32.

[11]张立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精神因素病因的初步探讨 [J].武警医学,2005,16(10):791-792.

猜你喜欢
胃粘膜流性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胃粘膜下肿物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胃粘膜pH值测定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胃粘膜损伤的诊断价值
Ghrelin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