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雕刻艺术的视觉艺术思维探析

2011-05-05 06:42杨明彦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雕刻佛教

杨明彦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人们的艺术思维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是人们借以表达自己思想观念、抒发内心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视觉艺术思维是各种表现形式的基础,它综合反映在各种不同的艺术种类及艺术形式之中,反映在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表现出其系统性、严密性、丰富性和强烈的个性。

视觉艺术思维把自然美和艺术美相融合起来,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活跃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带给人们新的希望,这就是人类的视觉艺术思维给人类本身带来的美好回报。认真研究我国雕刻艺术的思维表现所给我们带来的艺术启迪应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一、纯拙的艺术思维阶段

中国最为古老的雕刻其视觉艺术思维还处在朦胧迷茫的状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当时所雕刻出的骨器或石器基本上为自然物的利用和粗陋的装饰,而真正的雕塑艺术到新石器中、晚期才开始出现。从大量的考古中发现,雕塑艺术以陶塑和泥塑为主。原始人的生活与渔猎分不开,而渔猎的对象正是种类众多的动物,因此人们视觉艺术思维的特点在于表现大自然中的各类动物,以及人物与动物共同存在的场景。在最为原始的陶器、泥塑作品中,有猪、狗、熊、豹、象、鼠、鸟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动物(图1)。从这些原始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类视觉人类艺术的造型与表现手法是简单、稚拙、古朴的,但却很传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些动物或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如在陕西宝鸡出土的一个陶制男子头像(图2),头像的造型为陶罐,人面的两只耳朵被塑造成罐子的提耳,表现出原始人在制作此罐时的用心所在。人头上眼睛和嘴都为镂空处理,在眼睛与嘴的上部还隐隐约约可见用墨线画出的眉毛和胡须,表情惊叹夸张,神态栩栩如生。

图1

图2

这几个原始时期的雕像体现出原始人已经开始有一定的艺术思维形式,即单纯稚拙的再创作思维,并以艺术造型的手法表现出来。原始人类为生存或为之期待的美好愿望直接反映到作品之中是其生存的必然,也是其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二、浑然天成的艺术思维阶段

秦汉两代是中国雕刻艺术界足以自豪的时期,雕塑作品可谓神采飞扬、气势磅礴。从气势沉雄的兵马俑到茂陵汉代大将霍去病陵墓,雕刻风格浑然天成,从气势和写实的陶俑到浑成写意的石雕,都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趣味,即浑穆、石拙、雄强、俊逸的美学内涵,充分体现了萧何“非令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成为秦汉艺术宏大气魄的纯正的艺术特征。据史料记载,秦王朝建立的第二年,临洮地区突然来了12个穿着胡服的巨人。秦始皇认为是吉祥之意,便命人按照巨人模样铸造了巨大的铜像站立于阿房宫前。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铜像胸前还刻有斯所写赞颂秦始皇统一功业的铭文。据传每个铜像“身高五丈,脚有六尺”,重量达12万千克,这样巨大的青铜塑像在中外雕塑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兵马俑的制造过程中,秦代的艺术家们充分展示了他们视觉艺术思维的活跃和艺术创作的才华,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如果不是平时艺人们将兵士及车马的各种形态、习性韵熟于心,并用艺术的思维形式加以创作变化,进行艺术再现,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水平的。

两汉时期的雕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奇崛,风格豪放,从艺术反映出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思想活跃的特点。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的西汉霍去病墓前的雕像是我国雕塑史上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重大创作意义的作品之一。霍去病墓前有立马、卧马、跃马、虎、象、蛙、鱼、野人、怪兽、牛等十多件石刻作品,墓园所有雕塑无一是表现霍去病将军的形象,而是以一尊《马踏匈奴》的雕像记录了将军短暂而闪亮的一生。《马踏匈奴》塑造了一匹雄壮有力的高头骏马,将一个入侵的匈奴踏于蹄下,蜷缩在蹄下惊慌万分、垂死挣扎的匈奴与挺身昂立、坚定沉称的骏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年轻将军的豪迈气概。汉代的艺术家们借用庞大、质朴的巨石材料加以构思,稍加雕琢,寓大巧于稚拙之中,浑然天成,体现出艺术家创作思维的逐渐成熟和提高。

三、成熟的艺术思维阶段

经过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大量发展石窟雕塑,及至唐代,中国的雕塑艺术已走向成熟与辉煌,其成熟表现在艺术家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上。艺术创作及思维形式集古今中外优秀传统和经验为一体,人们更加注重艺术内涵、艺术本质的表现,创作出大批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石刻浮雕造像就是当时创作艺术思维的典型代表作。石刻以精湛的雕刻艺术名誉四海,“六骏”造型圆浑精美,各有姿态,或直立、或飞奔,艺术家以其成熟而精妙的技巧塑造骏马的形象,流畅的曲线和略带夸张的处理,使浮雕外观饱满强劲、力度超然,展现出了帝王“君临天下”的统治思想。

中国的雕塑艺术的创作者,本来就有很高的艺术造型水准,他们在保持原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外来艺术及印度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有目的的筛选,创造出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佛教雕刻艺术形式。在唐代,许多地方都建造了颇具规模的寺庙石窟,其中有许多佛教雕塑的珍品,体现了佛教大慈大悲、大度为怀的宗教思想和境界。其造像意识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从神秘走向世俗的一面,艺术思维上含有注重表现自然生活中的亲情、美感等内容,并以这种倾向创作出来。

在莫高窟唐代所开凿的200多窟佛教造像中,大都存在男相女性化的倾向。最具代表性的是莫高窟第45窟的一尊彩塑菩萨象,从体态、表情到衣着装扮都是女性的特征,这种男性女相的佛教造像表现出人们思想深处易接受和蔼慈祥、温柔仁爱的形象。将佛教宣扬慈悲和蔼、慈爱体贴的特点渐渐渗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体现出中国人追求阴柔之美的思维内涵,更显示其豁达包容的情怀。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佛教造像逐渐由男性趋向女性化是必然的,也与中国人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观相吻合。

另外,对于表现罗汉的塑造,准确地抓住了他们既是凡人,又是得道高僧,具有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这个特点,在创作上刻意表达罗汉们各自不同的神情。从罗汉面部表情来看,人间百态尽显其中:双目凝视、聚精会神,心高气傲、不屑一顾,歪头斜目、放荡不羁,等等。从生活中不同人物瞬间的表情为借鉴来描绘罗汉,突出自然社会中人的情感表现,应用到具体创作中便体现出了思维上已经成熟。

四、结语

雕刻作为我国视觉艺术的主体之一,承载着大量的当代的烙印,是思维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当权者与创作者重要艺术思维体现的实在物,并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审美思想和视觉艺术思维形式。秦代强调写实仿真,气势宏大,帝王之风;魏晋南北朝崇尚宗教文化表现,思想深处蕴含着超世脱俗的风骨;唐代雕刻造型圆浑、气度非凡,体现出民富国强的大发展民风貌;宋代随着思维的转变逐渐走向世俗和平民化,随之也逐渐失去其显赫的风采。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被雕刻中所具有的先代智慧、高超技艺和巨大的震撼力所吸引,更多的是因为它是精神思维与现实思维最具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并且给后人具体的思维启迪和艺术创作上的无限遐想。

[1]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蔡凤书.国宝发掘记[M].山东:齐鲁书社,2004.

[3]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雕刻佛教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佛教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On art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