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1-05-05 06:42王靓华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评价语文老师

王靓华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00;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174)

开学前一周,学校组织老师回校参加关于有效教学的学习讨论。一位高三老教师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他说:“今年高三语文能有这样的成绩是全组老师三年苦教出来的,学生苦学苦考出来的。”的确,近些年整个江苏的高考竞争是十分激烈的,甚至可以说是 “惨烈”的。一位老师在交流时说:“我在高三都不好意思生病。”回头看我们的课堂,有不少人依然认为讲得越多越有效,时间投入越多越有效。

由此,我想到了特级教师马骉在他的“让语文教学回归本原”的讲座中提到的有关五种形态的教学:

“高效:产出高于投入(主动的 有趣的 融合的)

有效:产出等于投入(认真的 清晰的 适切的)

低效:产出少于投入(努力的 模糊的 吃力的)

无效:投入没有产出(无趣的 无序的 无力的)

负效:投入损坏产出(失趣的 厌学的 厌师的)”

一一对照,发现我们的课堂或多或少在做着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如何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对照马老师所列出的各种形态教学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关键在于把无趣变得有趣,把无序变得有序,把模糊变得清晰。我想成绩的取得不能单靠苦干,而要用巧劲。如何使我们的教与学减负增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时间是有限的,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收获因人而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除了个别因智力原因外,更多取决于你学什么和怎么学,这就涉及教师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教学方法的优化。因此,教师要把这一亩三分地变成充满希望的田野,就要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下工夫,把原来模糊的东西明确化,原来笼而统之的东西精细化。

1.把无趣变得有趣

“有效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而且还取决于师生交往的心理背景”。[1]我认为“心理背景”具体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的教学意愿。

如果问学生:你喜欢看书吗?很多同学会很愉快地点头。如果问学生:你喜欢学语文吗?很多学生都会犹豫。其实看书,能自由地看好书,是语文学习最大的魅力,也是最大的动力。因此,引导学生读经典看名著,与时俱进地看些新锐作品,能大大地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表面看学生做语文试卷的时间少了,实际上学生学语文的时间在乐于读书的环境中无形增加了。

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有趣而有益呢?作为课堂主导的老师至关重要。马骉老师说得好,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永葆职业的青春状态。这使得我联想到了随身携带小本子的特级教师陈忠梁。据说他是一个很“时髦”的老头,总是很关注最近发生的事情,吸收新鲜的知识。因此,他的讲座每次都有新的内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保持着一颗奋进的心。为了让课堂有益而有趣,他时时悉心准备着。其次,用你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老教师,他每次上课都要“湿身”,那些满怀激情的话语总能激起孩子学习的无限热情。他的那种积极工作的心态让我们这些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都感到钦佩。可见,职业的青春状态与年龄无关,而与你的心态有关。

克服职业的倦怠,调整心态,积极地投入工作,让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激情,那么就为有效地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把无序变得有序

天生自觉的学生是没有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都需要学校管理和教师引导。上海虹口中学规定提前一分钟打铃,要求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品恭候老师,同时也要求老师提前一分钟到教室准备上课。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它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和教师的教学习惯都是很好的规范和敦促。这样的细节准备让课堂有了一个有序的开始。

接下来,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教学思路的有序。马骉老师说:“不要把课堂想得太复杂,太复杂的课不好。”首先,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指向明确、简洁明了。学校的这次有效教学研讨中,有的老师细化课标提出了十条八条的教学目标,试问一堂课四十分钟能完成几条?其次,教学流程设计要有序合理,不要流于花哨的形式主义。最后,就是涉及问题的分析。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答,答不出看投影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把答案是怎样获得的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形成有序地语文思维习惯。比如文言文的讲评,不是给同学把这篇文章串讲翻译一下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跟学生一起分析这一题答题分几步走,读得懂的怎么做,读不懂的怎么猜。有了有序的思维方法,下次碰到新的文言文就不怕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语文学习的成功不是建立在死记硬背基础上,而是有赖于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

3.把模糊变得清晰

首先,我觉得必须理清我们的教学与新课标的关系。2011年,我校就开始进行课标分解与教学目标叙写的工作。比如说到文言文的教学,其中课标有这么一条“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的一些艺术特性。”[2]所谓“初步把握”具体到结果性目标也就是“辨认、说出”。关于“中外散文的艺术特性”有许多,比如象征、对比衬托、主客问答、虚托手法等。那么具体到如《李愿归盘古序》的古代散文教学中时就是虚托手法。所以这一课标分解到具体教学中就叙写成: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学生能够说出文章运用虚托手法的妙处。这样老师教得明白,学生也学得有效。

下面是《送李愿归盘古序》的课标分解样例:

?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关于韩愈的文学常识,能够说出文体“序”的文体特征。

2.学生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辨别词类活用现象等方法推断重点实词的含义,如树、前、歌、秣、膏、壮等。

3.通过口头翻译和板书翻译,学生能够辨认特殊句式,并对句子准确翻译,90%的学生能够熟练翻译固定句式“与其……孰若”。

4.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学生能够说出文章运用虚托手法的妙处。

5.通过课文分析,学生能够概括李愿所说三种人的特点,并区别作者的态度,归纳得出作者借写归隐之乐抒写不遇之叹的情感和“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其次,要理清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用有效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和学生的课堂学习。那么要做到有效评价,就得为“特定的学业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就是去选择能让你最有效地(有理有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的评价方法”。[3]举个例子,《李愿归盘谷序》中有一条教学目标是:“学生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辨别词类活用现象等方法推断重点实词的含义。”这条教学目标的潜在要求是让学生学会一定的词义推理能力。在选择评价方式的时候,为了看看他们是否能经过自己的推理得出答案,我摒弃了简单易批改的填空题评价方式,而采用了简答题形式,也就是论述式评价,这样学生就必须写出整个推断的过程及推断的依据,进而训练他们演绎推理的能力。

作业举例:如下面形式的短文训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蒙乃始就学”中的“乃”,有人理解为“就”,有人理解为“才”。你怎样理解?并说明理由。(2分)

以上是我在有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但它们确确实实改进了我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课改大刀阔斧进行之际,我想亲切地把这三条称作有效教学“三板斧”。

最后,我想引臧克家先生的诗《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可见,只顾埋头拉车,不看路、不思考的前行要多受多少苦,多走多少冤枉路。

有效教学迫在眉睫。

[1]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202页.

[2]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3页.

[3][美]Richard J.Stiggins著.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2005年10月第1版,第76页.

猜你喜欢
评价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六·一放假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