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千年的守候

2011-05-23 02:17_张
河南电力 2011年10期
关键词:小浪底母亲河建设者

李 莉 _张 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百年来,黄河的狂放不羁引得无数风流人物竞折腰,而小浪底工程无疑是一颗还母亲河慈爱与祥和的明珠。怀着无限神往,我又一次来到小浪底。

小浪底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济源市区以南30公里,因黄河到此风平浪静、细波粼粼而得名。站在小浪底大坝上,抚摸着一块块坚硬而厚重的岩石,我仿佛聆听到一位伟人气吞山河的声音:“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仿佛目睹了万千建设者们火热的劳动场景。

“治理黄河,必修大水库。”1994年9月,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建设者们云集小浪底,开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997年10月,万里黄河截流成功。2001年年底,总投资约420亿元人民币,集防洪、防凌、减淤并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等为一体的小浪底特大型水电工程竣工。该工程共破解10项世界难题,创下3项世界纪录、6项中国纪录,成为继长江三峡工程之后,又一大跨度、大设计、大结构、大施工的大家手笔,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一座丰碑。

沿着旅游通道深入穿行,“高峡出平湖,山川入彩图。港湾飘渔歌,绿树满坡岭”的壮丽景观映入眼帘。游走在大峪峡、龙凤峡、孤山峡之间,感受着九曲连环、峰回路转和鬼斧神工带来的视觉冲击,耳听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九蹬莲花栈”的美谈,追忆着吴家寨、卢家堡惊心动魄的往事,渐入忘我之境。山涧中偶尔飘过的小调,似是6000年前仰韶古人类部落篝火晚会上的击磬踏歌。

每年6月底至7月初,是小浪底对母亲河调水调沙的日子,此时总会有数万的仰慕者来到小浪底的脚下,只为能亲眼目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画面。母亲河的浩瀚、瑰丽、雄奇,令人魂牵梦萦。仰慕者还可以站在坝上,闭上眼睛,张开双臂,品味母亲河的甘甜,感受母亲河的温柔,让细沙和水雾亲吻全身。

踏上黄河故道,俯视,昔日咆哮滚滚的黄河,如今却静若处子,让人不得不慨叹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决心和力量。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的地下发电厂,高160米、长1667米的黏土斜心墙堆石坝,巍峨的进水塔,壮观的出水口,纵横交错的108条洞群,如铜墙铁壁般守护着母亲河。远处,有几间残破的移民故居,令我不由想起那几十万为了工程而背井离乡的移民。还有那巍巍耸立的小浪底纪念碑,记载着144名为工程献出生命的中外建设者们。

极目远眺,侧柏、五角枫、柿子树爬满两岸山坡,翠色满目;简朴的农舍里飘出花香,三五成群的游客从门口进进出出。浪花中,鲜活肥美的野生大鲤鱼、鲫鱼、银鱼跳跃翻腾,引得无数垂钓者惊羡而至。“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小浪底把黄河的灾难锁在了最后一个峡谷,把幸福播洒在中原大地,乃至更遥远的地方。

步入小浪底雕塑广场,7座造型各异的雕塑仿佛就是作家焦述笔下的《风流小浪底》。站在这里,你能领教世界工程界《菲迪克》条款的神圣与权威,见识世界高级环境工程专家鲁德威格老人严谨的学者风范,聆听意大利承包商马西莫·马尔亘涅对中国建设的铮铮良言,见证台湾工程师陈维建与洛阳姑娘曲颖的浪漫爱情……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克服语言障碍,忘却肤色人种,聚集在小浪底“地球村”,历经东方与西方的碰撞、权威与法制的较量、计划与市场的摩擦、传统与现代的抗争,最终使世界与中国握手。

“黄河安澜,福泽人民,河山永固。”如今,小浪底大坝以伟岸的身躯耸立于晋豫两省交界处,以修长的手臂揽住了两岸的青山峻岭,牢牢地抱住了黄河。这一立一揽,在崇山峻岭中造就了一座长150公里、库容量达126亿立方米的高峡平湖,年发电量达到了51亿千瓦时。小浪底与三门峡大坝,一上一下遥相呼应,携手作战,使下游抵御大洪水的能力由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这也被不少人形容为“小浪底的千年守候”。

击水搏浪、气势磅礴,峰奇峦秀、沟壑纵横,亭台楼阁、鸟语花香,云蒸霞蔚、烟波浩渺,当看到北方的豪情与南方的秀丽、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完美地在小浪底交融于一体时,各种情绪瞬间在我脑海里迸发,感动、感激、感谢……一股冲动油然而生,我是多么地想伸出手来,摸一摸坝上那耀眼的“小浪底”三个大字啊!

再次弯下腰,与湖水握别,水温温的、柔柔的。我终于把到了小浪底的脉搏,感受到了她的力量,触摸到了她的灵魂,听到了她幽幽的歌。

图:波涌小浪底

猜你喜欢
小浪底母亲河建设者
母亲河、忆江南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建设者
平凡建设者申晓春:海外10年写不凡人生
“母亲河”到底有多长
母亲河情缘
我爱你母亲河
“劳动者”与“建设者”
黄河上的小浪底
小浪底引黄工程干线1#隧洞涌水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