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生活”

2011-05-28 08:23■孙
天津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小学生探究生活

■孙 静

孙静,天津市南开区教育中心教研室副主任,天津市特级教师。被评为天津市师德标兵、天津市青年学科带头人、天津市普教系统优秀思品课教师、天津市教改积极分子、南开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南开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兼任教育部农村教育资源评审专家、天津市经报学院“名师之旅”教师、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分院专职教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全面推进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思想奠基任务。引导小学生“有创意地生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有创意地生活”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生活,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活,用已有的经验发现问题,在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新的经验,最终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活动过程。“有创意地生活”旨在发展儿童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和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一、引导小学生“有创意地生活”应遵循的教育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学生有兴趣的题材;教学空间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可能涉及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从学校的学科学习活动时间扩展到其他活动时间;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和表现。

2.主体性原则。

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潜在的自主意识,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整个教学过程要真正置学生于主体位置,给学生创设能够保证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创造必需的环境氛围与物质条件。

3.探索性原则。

教学过程要从激发学生探求欲望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要建构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精心组织在能引人兴奋、使人疑问丛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探索获取信息,尝试自己解开“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民主性原则。

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要建立教学过程中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5.激励性原则。

要使小学生生活有创意,必须注重让他们在各自生活基础与环境上获得成功的吸引,发挥“有创意地生活”自身的激励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激励能力,实现由“他律”变“自律”。

6.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有创意地生活”常以教师指导下的“定向探究”和学生自主的“自由探究”两种方式展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定向探究”是低层次的,学生自主性的“自由探究”是“定向探究”的升华和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决不是以高一层次逐步取代低层次,继而低层次就可以被取消的形式来进行,而是高层次的“自由探究”方式的发展又反过来带动、促进低层次的“定向探究”不断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小学生“有创意地生活”必然要经历“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两种方式反复交叉进行,这种反复交叉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

二、小学生“有创意地生活”的教育过程

与成人相比,小学生“有创意地生活”是低层次的,但同样是具有“探究”和“发现”的思维与实践历程。为了使小学生实现由低层次的“有创意地生活”向高层次发展,我们将小学生实施“有创意地生活”教育过程划分为五个环节,即呈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活动——记录过程——总结交流。小学生“有创意地生活”需要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一般而言,小学生刚开始从事“有创意地生活”时,缺乏探究经验,进行的五个环节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既包括教师提供问题的来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方法,设计活动过程,也包括教师引导学生记录活动过程和总结交流结果。依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事物发展规律,“有创意地生活”是循序渐进发展的,要经历师生共同呈现问题、共同提出假设、共同设计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呈现问题是决定学生“有创意地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也是五个教学环节的难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身边的生活,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于学生有一定基础后再依次尝试更高水平的“有创意地生活”,也就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呈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活动、记录过程、总结交流。

三、引导小学生“有创意地生活”的策略

1.注重问题设置,唤醒问题意识。

创新活动始于问题。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起源于问题意识。要使学生不断地发现身边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儿童探究问题的心理需要,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舆论氛围。好的问题情境,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抓起,体现“近、小、实”的精神。如,在与一个学生谈心时,我了解到这个学生讨厌吃黄瓜,母亲为了让孩子营养均衡,千方百计变换黄瓜制作花样,仍不见效。在教学“爱护身体”一课中,我将凉拌黄瓜丝、蛋炒黄瓜片、糖醋黄瓜墩摆在教室讲桌上,学生用好奇的目光猜测教师的用意,我请学生品尝……在此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那么多的花样来做以黄瓜为主的菜,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黄瓜究竟有什么营养价值”的疑问,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自己喜欢或讨厌的蔬菜的营养价值”活动。学生原来潜在的探究思维被激活了,带着各种问题走访黄瓜研究所、参观蔬菜基地、询问父母、查阅有关书籍,写出了调查报告。

2.注重情感体验,激发创意动机。

“有创意地生活”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其中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是重要环节。体验越深刻、经历次数越多,就越有利于学生形成“有创意地生活”。网上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儿童,因为缺乏对大自然美好环境的直接体验,很难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重要性。在教学“保护花草树木”一课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自然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回归自然,去森林和乡野走走看看,让学生看一看自在生活的鸟儿,瞧一瞧蓬勃生长的花草树木,嗅一嗅滋养生命的空气,尝一尝欢快流淌的溪水。只有体验过自然的美好,才能从内心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感悟要保护花草树木的情感。这种认识的萌生是学生于活动中自主体验到的,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激情,激励学生追求美好生活,增强创意美好生活的内驱力。

3.注重实践过程,训练多向思维。

实践是小学生“有创意地生活”的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生活”侧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养成乐于尝试、勇于探究问题的良好品质上。在“科技造福人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这一单元教学时,我采用“看一想十”的方法进行多向思维方式的训练。即看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景,要多角度思考,至少从十个方面提出各种问题。我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自己提出疑问,自行设计探究方案,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实施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验证所提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结论。学生以身边事物为探究对象,就地取材,自行设计、精心实施微型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我研究芹菜叶》、《采访海研所,了解海洋知识》、《墙子河的变迁》、《探索杨树的奥秘》、《盐水化雪的奥秘》等科学探究方案纷纷提出。

4.注重信息搜集,学会整合方法。

“有创意地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在信息时代里,有效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合理应用是关键。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信息,让学生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可用信息。如,在教学“珍惜劳动成果”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资料、上网等途径,通过采访、调查、走访等手段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之后,我恰当地教学生按照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三个观点,即“劳动成果的生产过程”、“劳动成果所用人力、物力资源”、“劳动成果今昔发展变化”,将信息资料分类,运用测量、比较、图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阐明个人的观点,并撰写微型调查报告,以此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猜你喜欢
小学生探究生活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生活感悟
我是小学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