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8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2011-06-02 08:30肖招英张颂达
中国药业 2011年11期
关键词:流病质子泵食管炎

肖招英,张颂达

(浙江省嵊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浙江 绍兴 3124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是一类常见的内科消化道疾病,但至今存在着不同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给临床工作带来混乱。2007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全球专家根据循证医学原则达成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全球共识意见[1],笔者据此分析了本院83例胃食管反流病表现为食管综合征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且胃镜室连续观察的患者83例,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并根据200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胃食管反流病的全球定义和分类,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综合征。其中男45例,女38例;年龄16~81岁,平均46.3岁;病程3月至10年;典型反流综合征40例,反流性胸痛综合征21例,伴食管破损的综合征22例(反流性食管炎17例、反流性食管狭窄2例、Barrett食管2例、食管腺癌1例)。

1.2 治疗方法

83例患者用药前均行胃镜检查,再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20 mg/次,每日2次,联合促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5 mg/次,每日3次,均为餐前半小时服用,疗程4~8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再以奥美拉唑20 mg/d减量维持1年,必要时辅以抑酸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或抗酸剂铝碳酸镁,并采用随访询问方法观察记录症状变化。

1.3 疗效观察与评定标准

临床症状以烧心、反酸、胸痛为主,其次为嗳气、呃逆。按症状轻重分为4度:无症状;轻度症状,有感觉但不明显;中度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重度症状,难以坚持工作。治疗后症状改善2度或完全消失为显效,改善1度为有效,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1.4 胃镜评价标准

按1999年全国反流性食管病研讨会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诊断和分级标准[2],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4级,内镜下食管黏膜0级为正常,Ⅰ级为轻度反流性食管炎,Ⅱ级为中度反流性食管炎,Ⅲ级为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治疗后改善2级或炎症表现完全消失为显效,改善1级为有效,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有效率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依据临床症状的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83例患者显效39例(46.99%),改善 21 例(25.30%),有效 20 例(24.10%),无效 3例(3.61%),总有效率为96.39%。依据胃镜评价标准,4例患者治疗前后胃镜无改变,其余79例中显效46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为95.18%。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83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变化情况[例(%)]

3 讨论

200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胃食管反流病的全球定义为: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类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其特征是烧心和反流,最常见的食管损伤是反流性食管炎。将胃食管反流病的表现分为食管综合征和食管外综合征,其中食管综合征分为典型反流综合征、反流性胸痛综合征和伴食管破损的综合征,伴食管破损的综合征又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以综合征为基础的定义,反映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临床实际。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食管的抗反流功能下降和反流物反复对食管黏膜侵袭所致,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力逐步增强的结果,其中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起重要作用。本病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治疗目的是消除食管炎症、愈合食管破损、解除症状、维持缓解、改善生活质量和防治并发症;治疗药物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抑酸剂、促动力药、抗酸剂和黏膜保护剂等。

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对胃黏膜壁细胞泌酸功能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口服质子泵抑制剂起效迅速,作用可维持24 h,主要通过粪便排泄。这类药物抑酸作用强,疗效优于H2受体阻滞剂或促胃肠动力药,特别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疗程4~8周。促胃肠动力药可改善食管顺向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向食管反流及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代表药物莫沙必利为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可非选择性刺激肠肌间神经丛的5-HT4受体释放乙酰胆碱,增强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收缩而发挥胃肠动力作用。莫沙必利的疗效与H2受体拮抗剂相仿,适用于轻中度患者,常用量为每次5~15 mg,每日3~4次,疗程8~12周。我院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采用递减法,即开始用质子泵抑制剂加促胃肠动力药,以求迅速控制疾病症状,快速治愈食管炎,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具体临床表现,必要时辅以抑酸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以及抗酸剂碱式铝碳酸镁。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在初次治愈后如果没有继续治疗,其复发率相当高。在用安慰剂进行维持治疗的试验中发现,超过70%的患者在6个月内会复发;使用推荐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1年后,有13% ~33%的患者复发[3]。长期的抑酸治疗在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治愈后的维持治疗中作用十分明显[4]。因此本院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进行症状控制后的维持用药,结果表明所用方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综合征可取得良好效果。

[1]张法灿.胃食管反流病的全球定义和分类——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尔共识意见介绍[J].内科,2007,2(2):149-151.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1):60.

[3]Weberg R,Berstad A.Symptomatic effect of a low-dose antacid regimen in reflux oesophagitis[J].Scand J Gastroenterol,1989,24(4):401-406.

[4]Bour B,Staub JL,Chousterman M,et al.Long-term treatment of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patients with frequent symptomatic relapses using rabeprazole:on-demand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 treatment[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5,21(7):805-812.

猜你喜欢
流病质子泵食管炎
质子泵抑制剂对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研究
雌激素水平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Stretta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质子泵抑制剂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与牙周病的相关性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析
口服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分析
阿莫西林联合两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