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内皮素及降钙素的影响

2011-06-07 12:04周鸿飞王健张明波白丽曲方窦文波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眼针神经科内皮素

周鸿飞,王健,张明波,白丽,曲方,窦文波



眼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内皮素及降钙素的影响

周鸿飞1,王健1,张明波1,白丽1,曲方2,窦文波3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沈阳 110032;2.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科,辽宁 110015;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科,沈阳 110032)

观察眼针疗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内皮素(ET-1)、降钙素(CGRP)的影响,探讨眼针疗法的作用机制。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对照组,眼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分型辨证取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眼针组急性期总有效率为88.3%,愈显率为7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愈显率为53.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可见眼针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血浆ET-1、CGRP含量变化看,治疗后两组血浆ET明显降低,血浆CGRP明显增高(均<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可以调节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ET、CGRP的含量,增加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是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作用机制之一。

针刺;眼针;脑梗死;内皮缩血管肽类;降钙素

眼针疗法[1]是我院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于1973年发明的一种微针疗法,30余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眼针参与脑梗死治疗的各个时期,均取得肯定的疗效。本课题在基础治疗相同条件下加用眼针治疗,观察眼针疗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内皮素(ET-1)、降钙素(CGRP)的影响,探讨眼针疗法的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科、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科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患者。根据随机表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眼针组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50岁4例,50~60岁24例,61~70岁30例,>70岁2例;病程最短2 d,最长11 d。对照组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50岁6例,50~60岁22例,61~70岁29例,>70岁3例;病程最短3 d,最长12 d。两组基线比较(>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试行),该标准将中风病中经络证候分为风痰火亢、风痰瘀阻、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五型。

西医病名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中华全国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

2 治疗方法

2.1 眼针组

2.1.1 眼针

主穴取上焦区、下焦区。风痰火亢型加肝区、肾区、脾区;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痰热腑实型加胃区、大肠区;气虚血瘀型加心区、脾区;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75%乙醇棉球消毒皮肤以左手指压住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0.30 mm×13 mm毫针在所取之穴距眼眶边外缘0.2寸处,按取穴顺序在经区界限内沿皮横刺进针,不施手法,留针20~30 min,缓慢出针,干棉球压之以防出血。每日1次。

2.1.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用药、剂量同对照组。

2.2 对照组

0.9%生理盐水250 mL,奥扎格雷钠80 mg,每日2次静脉点滴;0.9%生理盐水250 mL,胞二磷胆碱1.0 g,每日1次静脉点滴;小剂量阿斯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2星期。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含量,药盒由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严格按照药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各做1次。

3.2 疗效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计算治疗前后的积分改善程度,(疗前评分-疗后评分)÷疗前评分×100%,再根据积分改善情况结合病残程度评定综合疗效。

基本痊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同时病残程度0级。

显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同时病残程度0~3级。

有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无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以内或增加。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眼针组愈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眼针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皮素含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ET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ET含量均明显降低(<0.Ol,<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ET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眼针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T含量比较 (±s,ng/L)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1)<0.05,2)<0.01;与对照组比较3)<0.05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降钙素含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CGR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CGRP含量均明显升高(<0.01,<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CGRP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眼针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GRP含量比较 (±s,ng/L)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1)<0.05,2)<0.01;与对照组比较3)<0.05

4 讨论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许多全身性血管病变、局部脑血管病变及血液循环系统异常改变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常见的病因有血管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伴发的脑部小动脉硬化最为常见,动脉硬化的主要病理过程是血管的内膜中脂质沉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和局灶性脱落,并形成斑块;心脏病变和血液动力学改变,如风湿性心脏病、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血压异常波动等;血液成分改变,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细胞数异常、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及凝血机制异常等;其他原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可使脑动脉硬化加速加重,易于发生脑梗死。

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缺氧、脑血流阻断非常敏感,阻断脑血流30 s脑代谢即会发生改变,1 min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脑动脉闭塞致供血区缺血超过5 min即可出现脑梗死。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具有选择性,轻度缺血时仅有某些神经元丧失,严重缺血时各种神经元均有选择性死亡,完全持久的缺血时,缺血区内各种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均坏死。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中心坏死区由于严重的完全性缺血致脑细胞死亡,而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保护这些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

眼针主穴取上焦区、下焦区,根据病位取穴原则由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伴有上下肢功能障碍故取之,对于不同类型而采取不同的区则是根据脏腑辨证取穴原则,风痰火亢型加肝区、肾区、脾区以化痰平肝熄风;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以活血通络,化痰熄风;痰热腑实型加胃区、大肠区以泻热化痰;气虚血瘀型加心区、脾区以益气健脾,活血通络;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以滋阴熄风。

脑梗死引起的脑缺血缺氧状态均可使大脑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脑水肿。脑梗死患者其功能恢复主要是通过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以其病灶周围脑组织的可塑性,即神经细胞突触重建为形态学基础实现的。许多研究表明[5,6],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物质参与了脑血流量调节,对脑部血液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刺可改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ATP酶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钠钾跨膜转运功能,从而有效地减轻因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改善微血管的机能。有研究表明[7],ET、CGRP等物质参与了脑血流量的调节,对脑部血液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题以ET及CGRP为指标,采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及CGRP含量的变化,其中ET含量下降,CGRP含量升高,提示眼针疗法能够改变体内血浆ET及CGRP含量,从而达到改善脑缺血缺氧的损害,为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作用机制之一。

[1] 彭静山.眼针疗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

[2]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6,1(1):56-57.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志,1996,29(6):379-380.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5] 徐锦平,王健,周鸿飞,等.眼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2):365-366.

[6] 刘爱芬,孙琳,李义召,等.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5(4):208-210.

[7] 陈道文,李作汉.脑梗塞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内皮素和降钙素相关肽含量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5):292-293.

Effect of Eye Acupuncture on Endothelin and Calcitonin in Patients in the Acute St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1,1,-1,1,2,-3.

,,110032,; 2.,,110015,; 3.,,110032,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ye acupuncture on endothelin (ET-1) and calcitonin (CGRP) in patients in the acute st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eye acupuncture therapy.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eye acupuncture and control groups. The eye acupuncture group received treatment by point selection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 addition to medic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medication alone.The total efficacy rate and the cure-marked efficacy rate for the acute stage were 88.3% and 71.7%, respectively, in the eye acupuncture group and 81.7% and 53.3%,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0.05).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eye acupuncture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Changes in ET-1 and CGRP contents showed that plasma E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plasma CGR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both<0.05).Eye acupuncture treatment by point selec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an regulate ET-1 and CGRP contents, increase blood flow in the cerebral infarct and improve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acute st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his is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eye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the acute st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cupuncture; Eye acupuncture; Cerebral infarction; Endothelin; Calcitonin

R246.6

A

1005-0957(2011)10-0651-03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0.65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B512702)

周鸿飞(1964 - ),男,主任医师

2011-05-30

猜你喜欢
眼针神经科内皮素
眼针运动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寒湿腰痛的临床观察
酸枣仁汤加味联合眼针疗法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药师参与3例神经科临床药物治疗的体会
综合医院神经科焦虑、抑郁障碍的识别与治疗
内皮素-1对牙周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和肽素与大内皮素-1及N末端脑钠肽对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
临床目标策略教学路径在神经科新护士培训中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