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风汤合牵正散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2011-08-13 06:20沈文清栗刚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29期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

沈文清 栗刚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多以眼肌间断抽动为主,逐渐缓慢的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部分,可引起面部疼痛、头痛、耳鸣等。本病可因精神紧张、疲劳而频繁发作,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一般不自发缓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现患侧面肌瘫痪和萎缩,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极大痛苦。由于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对于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均属对症治疗,药品不良反应较大,且不能获得满意效果,而中医常用针灸、中药的疗效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与肯定。笔者自2005年开始使用针灸加中药为主治疗面肌痉挛,运用了熄风汤合牵正散配合针刺综合治疗面肌痉挛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88例,均为我科治疗的面肌痉挛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1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3个月。对照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25~63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4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1]拟定。①面肌不自主的阵发性抽动,剧烈时呈阵挛性或强直性。②为单侧发作,抽动一般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延到半侧面肌,严重时可妨碍视物和讲话;常因激动、紧张、劳累而加重。③反复发作,间歇期内同正常人,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或只有轻度面瘫。④排除颅内肿瘤、周围性面瘫后遗症造成的面肌痉挛、功能性睑痉挛、Meige综合征、习惯性抽动症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内服熄风汤合牵正散加减配合针刺治疗。①针刺治疗:下关、颊车、翳风、地仓、四白、太阳、阿是穴,气血虚加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加太溪、太冲、内关,风寒重加完骨、外关,脾虚湿困加中脘、足三里;穴位常规消毒,局部取穴,进针行气后平补平泻。针感不宜太强,远端取穴用行气法,使针下元气到达病所,留针20 min~30 min,1次/d,以15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半年后随访评定疗效。②药物治疗:怀牛膝30 g,代赭石15 g、生龙骨20 g、生牡蛎20 g、白芍20 g、炒地龙15 g、钩藤 12 g、蝉蜕 12 g、白附子 10 g、僵蚕 15 g、全蝎3 g(冲)、炙甘草8 g。加减:痰湿重者加薏苡仁15 g、茵陈15 g;脾虚湿胜者加太子参30 g,白术15 g,阴湿火旺者加山萸肉20 g;兼挟虚热者,加牡丹皮12 g,地骨皮12 g;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30 g,夜交藤30 g;大便燥结者,加火麻仁30 g,杏仁20 g等。1剂/d,连服15剂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单纯使用针刺治疗,针刺方法同前。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面部抽搐消失,面肌运动正常,半年内无复发;好转:面肌痉挛减轻,有诱因时虽有发作,但程度减轻,时间缩短;无效:面肌痉挛无明显改善,短期缓解后复发如前。

3.2 治疗结果 结果见表1。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治愈13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为80.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面肌痉挛开始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轻微颤搐,若治疗不当可逐渐蔓延至同侧其他面肌,且抽动逐渐加重,可因精神紧张、疲劳等因素加剧。由于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故也缺乏明确的病因治疗,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采取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西药治疗(卡马西平、地西泮等)、破坏面神经纤维、神经重建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局部注射疗法(普鲁卡因、A型肉毒素等)及中药、针灸等。笔者采用熄风汤合牵正散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46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筋惕肉瞤”症范畴[2]。中医认为本病是因肝风内动或血虚生风,扰乱面部经脉,侵袭经络,使一侧面部经脉气血阻滞失于营运所致,病因与风、痰、虚、瘀等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说明这些抽搐痉挛性的疾病大多与风邪及肝肾有关。故本病治疗当以养血滋阴、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祛风通络为法则。熄风汤中以怀牛膝归肝肾之经,重用引血下行,并补益肝肾之效为君药;以代赭石和龙骨、牡蛎相配,降逆潜阳,镇肝熄风为臣药;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证实白芍能镇静、镇痛,并有抗炎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用其治疗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3];蝉蜕凉肝息风,钩藤能祛风邪、镇惊悸止痉挛;地龙能走窜经络;炙甘草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养肝之功效。牵正散来源于《杨氏家藏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三味药组成,能疏风祛痰,平肝熄风,通络止痉。其中白附子尤善祛头面风邪,僵蚕并可化痰,全蝎善于通络,三药结合可抗惊厥,镇静,止痛。以上诸药合用,起到了祛风豁痰、缓急止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面部肌肉抽搐。

针灸治疗本病作用: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舒筋活络、缓急解痉。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针刺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并且干扰某些异常传入信号,消除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使面肌痉挛得到缓解乃至消除[4]。由于本病病位在面部,故针灸治疗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配以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之穴。以上针灸治疗方法与中药汤剂熄风汤合牵正散相配可起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作用,且患者易接受,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该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仅需要生理上的治疗,更需要情志上的治疗。面肌痉挛经久不愈的患者可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现代医学认为不良情绪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紊乱,不但会加剧病情,而且还会延缓受损神经的恢复;传统医学也认为不良情绪会导致气血紊乱,加重疾病。因此,在治疗时,除药物及针灸治疗外,要尽可能的与患者沟通,告知注意事项,如避免受凉、劳累、饮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寻找患者负性情绪的根源,使患者认识到有些症状是自己过度焦虑造成的;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对医生有一种信任感,鼓励患者正确地安排工作、生活和学习,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将身心情态调理贯穿于治病养病、康复的全过程。

[1]黄庆道,钟南山.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第1册.广东省卫生厅,2003:129.

[2]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3.

[3]郑虎占,等.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第4卷.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4]方丽仙.针刺加TDP照射治疗面肌痉挛31例.江西中医药,2010,41(5):51-51.

猜你喜欢
面肌痉挛针灸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面肌痉挛最常见的问题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