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说
——写作解析之八

2011-08-15 00:42北京孙武臣
名作欣赏 2011年13期
关键词:劣质朱自清民族

/[北京]孙武臣

文化解说
——写作解析之八

/[北京]孙武臣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谁?”“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远“进行时”的话题,也是文学永远的母题。

有个词叫“追根溯源”,通俗说成“刨根问底”。《文化是根》讲的“根”、“印”是文化,于是,我们获得一个写作走向深刻的思路——文化解说。

比如,中国人最看重“家”,对“家”也最有亲情最负有责任感,这一中国特色在世界上尤为突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我们都演出一出人间大戏——回家过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工已增至两亿,回家过年,春运紧张。这样庞大的人类行旅队伍,世界罕见!真可谓创造了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异乡求生的人似乎“听到”了“家人”亲情的呼唤:“归来吧!”世界各地的侨胞,如果在春节能遇到一个同乡,真的能“两眼泪汪汪”呢!甚至在国外有时听到家乡一首歌曲,也会激发出无尽的乡情与亲情。央视的“同一首歌”节目春节到国外演出,导演很懂这一文化的力量,通过镜头让我们看到台下那些潸然泪下的华侨,他们为自己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而落泪。

中国语言文字是把“家”字放在“国”之后的,称做“国家”,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大有学问,比如,没有“国”,“家”也难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识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这就铸成了中国人可贵的“大局观”。但作为人类需求的“归宿”感,“家”在中国人心灵中的位置和诉求,是世界少有的。

我们在《文化是根》中略略谈到的古代文化内涵,从其保守性的角度看,经过几千年稳固的积淀,构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了我们独特而顽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并且由这些最核心的文化要素融合成中华民族精神,比如,爱国惜民、聪明能干、善良和谐、坚忍不拔……民族精神使我们凝聚在一起,创造了三十年经济腾飞的世界奇迹,创造了2008年全世界无与伦比的成功,还将创造持续发展和创造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而这一切都见证了民族精神的文化支撑力。

这些优质是我们民族性的主体内涵,它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方面,彰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世界都感知并认同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支撑力,愈来愈多的国家和人民尊重和景仰中国文化。截止到2008年,全球已有七十八个国家建成了三百零五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尚有四十多个待建。按照这样的速度,有报载说:孔子学院眼下正以平均六天新开一家的速度在全球布点。可见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之高,他们的热情源于感知到了经济背后的文化力量。

然而,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只有优质没有劣质。在肯定我们民族优质的同时,毋庸讳言,还必须承认我们这个民族也存在着一些劣质。

敢于面对自己不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过去我们对“正面教育”的理解有些偏颇,以为只讲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等至善至美的优质,才是“正面教育”。回避谈劣质的恶果,使学生毕业走入社会,不能正视和适应社会人际间的假丑恶,而青年易走极端的思想方法又使他们从骄傲跌入自卑的错误观念之中——“中国人丑陋”,连“月亮都是西方圆”了。其实,西方人就没有丑陋的一面吗?掠夺了别人的文物,不仅不归还,还要高价拍卖,不丑陋?法国作家雨果曾把当年英法联军对中国的掠夺称为强盗,是“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雨果坚定地表示:“我希望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中国。”

对“正面教育”理解的偏颇必须修正。正如打预防针,要青少年从小就具有正视自己缺点的心胸,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我们的劣质也是由文化的负面内涵积淀而成。我们是个世界上少有的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国家,再加上沦为殖民地一百多年,封建主义文化和殖民主义文化不可能不在我们身上烙上负面的印迹。一般它表现为保守、落后、愚昧、麻木、自私等诸多方面,平日突出表现为许多难除的陋习。当一次大革命到来之时,这些文化负面的劣短,就会变为变革的阻力。比如,自“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打倒封建主义,而思想阻力正是封建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为首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呐喊“打倒孔家店”。在那特定的历史变革前提下,我们必须集中、突出、放大我们身上的劣根性,为的是让我们清醒起来,清晰地看到封建文化的毒害,决心奋起像切除毒瘤一样地清除思想毒害。

这就警醒了我们:当今的“国学热”中,要切记“国学”都是历史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开当时历史特定条件下的制约。封建主义文化不可能全部适应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必须要有扬弃:扬精华,弃糟粕!恕我直言,在这次“国学热”中,包括每逢节庆,一些民俗专家的讲课,存在不同程度的辩证的与历史的缺失,他们多和盘托出,少审度辨别,多歌颂,少批判。这是“国学热”中令人疑虑的倾向。

说到此,自然想起眼下有个热议的话题:“奥运后,中国人美好的精神文明还能延续多久?”极为复杂,但非常值得大家议论清楚。我以为运用以上所漫谈的“文化解说”的思路,正可以解读得深刻一些本质一些。中国人身上的优质和劣质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其主要方面是优质,用音乐术语说是“主旋律”。这是不容否定的,不然,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经世界少有的劫难,不但没有消亡,反而生生息息,愈挫愈奋,又为创造民族再度辉煌而奋斗,并且已经步入历史上最佳时期,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仰,其动力从何而来,就无法解释了。2008年之所以走不出我们的思恋,是因为我们奉献出一年的“无与伦比”,是由中华文化积淀而成的中国人心中的内驱力所创造。这样讲,并不是否认我们的劣质,尽管它是次要方面,但毕竟也有所表现,抗灾中那些抬高物价的想发国难财者和奥运期间出售高价票的投机倒把者就是例证。何况还有一种文化积淀值得一提,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国人好客,爱面子,当着客人面,讲究也多,因此,不排除在奥运期间,优质暂时取代甚至掩盖了劣质,呈现的优质多了,劣质少了。而一旦客人走了,劣质中如习以为常的陋习依然显露出来,随处可见,依旧难除。于是也就引发出这个需要评析的话题。

精神文明建设远比物质文明建设难得多,甚至出现物质文明前进了,而精神文明反而倒退了的可能,这又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悖论。劣根性难除啊!否则鲁迅也不必用大半生的精力和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做斗争了。

“文化解说”似乎还不为大多作家所认知所运用。比如,至今仍少有作家对史无前例的大浩劫大悲剧——十年“文革”做出“文化解说”,达到深刻者寥寥。只记得作家白桦有过一部中篇小说《啊,古老的航道》,尽管作品有思想大于形象的不足,但毕竟其思想一定程度地接近了事物的本质真实。封建文化是造神的土壤,如果不从个人迷信的视角和文化层面去人人反思“文革”,就不会走向深刻,这条古老的航道不彻底疏浚,造神的泥沙得不到清除,悲剧的可能依然有土壤,依然前进受阻。

常有写作者问:怎样才能写得深刻一些?我以为“文化解说”能够获得深刻,它极为重要和有效。

近读作家尧山壁的《朱自清故居》,文章虽短却深刻,是示范“文化解说”的佳例。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以两个人物的英雄气概为例:一是“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另一个是“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粉’”。所以他说:“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山壁这篇文章就是“朱自清颂”。它概述了朱自清的生平,特别是几个关键:一是考北大时,经济困难,为了勉励自己不同流合污,改名“自清”;一是抗日战争初,跋山涉水,步行入滇,到西南联大任教;一是得知闻一多被害,义愤填膺,写诗“你是一团火”,“燃烧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了新中国”。回到北平,在《抗议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上签名,名列十三教授之首。宁可挨饿,拒绝低价购买美援面粉。直到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留给妻子一句话是:“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援面粉。”写到这里,作者说:“让人想起史可法的遗笔。”文章一转,写起了朱自清在扬州还有一处住地,就是梅花岭“史公祠”。这是人民为了纪念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而修建的衣冠冢。当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从容就义。辛亥前夕,朱自清陪病父在此借住过一年之久。史可法的作文与做人,少年朱自清耳濡目染,史可法的许多诗句,朱自清也铭记于心。山壁所讲述的朱自清与史可法的事迹,并无新的资料补充,但它深刻地回答了:朱自清为什么能成为民族英雄,他和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文化之“根”是相连相通的。

其实,即使不是文学,一切表述“是这样”的文章,如果能从“文化之根”解说“为什么是这样”的,一定能走向深刻。

比如,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举办“中国声音·庆世博”大型演唱会的消息,多家报纸都有所报道。有报道他唱了些什么曲目的,有报道他演唱成就的,有报道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感动的,有报道他的八岁女儿上台献唱《茉莉花》的,有报道廖昌永九十三岁高龄的老师周小燕面露欣慰地对着他的学生鼓掌的……如果仅就报道而言,这些写法都无不可,但我以为唯《文汇报》的报道走向了深刻。它以《我当年留在国内是正确的》为题,回答了“为什么是正确的”的问题。记者写道:“十多年前,当廖昌永接连获得三个国际声乐大赛的第一名后,世界各地都争相邀请他,很多著名城市都希望他能留下来。廖昌永犹豫过,斗争过,终于还是留在了上海,留在二十二年前他拎着妈妈做的新鞋,光着脚走进的这片土地。这位上海培育的歌唱家,在世界各地不停地歌唱,却依然保持着农家孩子的禀性——纯朴、善良、谦和。”一个细节的文化力量,使这篇报道胜出一筹。

文化铸就性格,性格又决定命运。不能不信服!

作 者: 孙武臣,文学评论家,曾任《文艺报》文学评论部副主任、主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撰有专著《文学经纬论》《长篇小说发展论》等。

编 辑:王朝军 zhengshi5@sina.com

猜你喜欢
劣质朱自清民族
清芬正气朱自清
MINORITY REPORT
武汉书, 毁掉了多少中国人的阅读
劣质面粉颜色差
如何鉴别海参品质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