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362例内镜与病理分析

2011-08-15 00:43张爱国牛月花孟丽英唐进亮
中外医疗 2011年36期
关键词:皮化生螺杆菌幽门

张爱国 牛月花 孟丽英 唐进亮

(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山西晋城 048000)

疣状胃炎(varioliform gastritis,V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内镜下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存在的多发疣状糜烂,未成熟型疣状糜烂主要由组织炎症水肿引起,有的几个月内自行消退;成熟型疣状糜烂主要表现为组织增生所致,不易消退,可持续多年[1]。有关疣状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进行胃镜检查的病人7326例中,诊断为疣状胃炎362例,检出率为4.9%,现就其内镜诊断、病理特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2例疣状胃炎患者中,男248例,女114例,男女比例为2.18∶1;年龄22~76岁,平均48.2岁;病程3个月~28年。

1.2 临床表现

上腹部不规则疼痛288例,占79.6%;上腹部不适、腹胀、嗳气36例,占9.94%;胃部反酸、烧心24例,占6.62%;无症状者14例,占3.87%。

1.3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电子胃镜检查,使用的电子胃镜为FUJINON EG-450ZW型电子胃镜。观察项目有隆起糜烂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并于胃黏膜糜烂灶处行黏膜组织活检行病理检查;全部患者均进行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

2 结果

2.1 内镜下所见

胃黏膜呈疣状隆起或火山口样隆起,病变多为多发,少数为单发,隆起中央有脐样凹陷糜烂,直径为2~5mm,糜烂灶覆盖有白色或黄色薄苔,少数患者糜烂灶可见鲜红色渗血或暗褐色血凝块附着。其中位于胃窦部216例(59.7%),胃体胃窦部110例(30.4%),胃体部10例(9.94%),全胃26例(7.2%)。

2.2 病理诊断

本组病例经内镜直视下于糜烂灶处取胃黏膜活检,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炎症,部分可见肠上皮化生和上皮不典型增生。362例患者中,轻度慢性炎性反应181例(50.0%),中度慢性炎症反应146例(40.3%),重度慢性炎症反应35例(9.7%);其中伴肠上皮化生20例(5.5%),轻度不典型增生11例(3.0%),中度不典型增生11例(3.0%)。

2.3 幽门螺杆菌检测

所有病例均行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153例(42.3%),阳性患者209例(57.7%)。

2.4 伴随疾病

本组185例(51.1%)为单纯性疣状胃炎,另177例(48.9%)合并其他疾病,分别为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反流性食管炎、萎缩性胃炎、胃黄色瘤等。

3 讨论

疣状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疮样胃炎、息肉样胃炎,是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的胃炎。随着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开展及内镜医师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关疣状胃炎的报告日益增多,本组检出率为4.9%,与国内报道的检出率1.22%~9.20%相符[2]。疣状胃炎在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于胃镜下的特征性改变。胃镜检查不仅能观察疣状胃炎病变的分布、形态、大小及数目,还可进行组织活检,同时观察其并发病变及随访,是疣状胃炎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最佳手段。本组病变部位以胃窦部为多,其次为胃体部,且大多为多发。

疣状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多种损害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害物质摄入、胆汁反流及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1]。国内白歌等[3]研究发现疣状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经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病变减轻或消失。因此,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疣状胃炎的发生可能有关,本组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率为57.7%,也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疣状胃炎的发生有关。

疣状胃炎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症,部分可见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因此,疣状胃炎能否发展为胃癌受到广泛关注。姚忆蓉等对73例疣状胃炎进行了5年随访,发现4例癌变,病理结果为黏膜内癌;并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疣状胃炎-不典型增生-息肉-早期胃癌逐渐癌变的特点。宋莹等用免疫组化检测P21、P53蛋白的表达,发现疣状胃炎的表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且HP阳性高于HP阴性者[4]。丁世华等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TEN及P16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发现疣状胃炎组PTEN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而与胃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疣状胃炎组P16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但明显高于胃癌组[5]。本组病例病理结果表明患者以轻中度慢性炎性居多,分别占50.0%与40.3%,重度炎症较低占9.7%;其中伴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者达11.6%。这也提示应将疣状胃炎视为高危性癌变倾向疾病之一,对疣状胃炎患者特别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性增生的患者,必须定期随访复查,以利于胃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及时早期治疗。

[1]李庭赞,陈志坦,朱晓蕾,等.对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及临床对策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9~13.

[2]舒晴,丁世华,刘俊,等.疣状胃炎1351例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4):240~242.

[3]白歌,胡伏莲.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1997,3(1):14.

[4]丁世华,刘俊,王建平,等.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探讨[J].海南医学,2010,21(9):11~12.

[5]丁世华,刘俊,舒晴,等.抑癌基因PTEN及P16蛋白在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9):2047~2049.

猜你喜欢
皮化生螺杆菌幽门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价值分析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研究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3表达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