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德育有效性问题探究

2011-08-15 00:44黑龙江姜哲孙琳
职业技术 2011年8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辅导

黑龙江 姜哲 孙琳

职业院校德育有效性问题探究

黑龙江 姜哲 孙琳

目前,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职业院校德育要摆脱当前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知识缺修养、有技能缺思想、有技术缺能力”的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就必须探索产生困境的原因,并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问题。

一、对职业学校德育低效的分析

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学校内部因素。在此,仅就学校内部因素作以概括分析。首先,德育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没有保障,职业院校由于受学生就业的外在压力较大,教育中更多的是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存在重知识、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第二,德育目标理想化。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在目标设立上远离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发展基础,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第三,德育内容刚性化。主要是既定的道德信条和行为规范,过分强调规章制度的抽象原则性要求。忽视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德育内容刚性要求过多,人文关怀过少,使学生对德育失去兴趣,产生逆反。第四,德育方法单一化。往往把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等同起来,甚至以智育代替德育,变成以道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为特征的知性德育,只注重对道德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在此过程中个体的内心体验,有时甚至用惩罚代替德育。第五,德育评价形式化,习惯用统一的,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中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忽视个体差异,加上评价过于注重量化,这种评价的偏差,加剧了德育中的诸多问题的互相困扰。

二、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1.构建全员德育机制

要想使具体的有创造性的德育措施取得实效,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转变,即淡化“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强化把德育当做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和归宿的概念,实施全员德育。加强对学校德育的领导和协调,特别是应该加强对各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打破学校德育由学生处(科)及团委负责的分工壁垒,真正确立德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首要地位,真正重视职校德育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科学的学校德育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动力源。

2.明确学校德育内涵

从国情、道德现状及受教育者发展的差异性看,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分层次的,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涉及的就是道德高标;原则层次的道德教育,涉及的是道德基准;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涉及的是道德底线。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大多数人,不能把个人化的道德抉择当做普通化的道德标准加以提倡和推广。道德教育要分层次,目的是要注重实效,是要从基础做起,从起码的道德要求做起,先做到这一点再有更高的道德追求。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层次的教育时,不要忘了通过较低层次的道德原则来实现,较低层次的道德原则要通过再低层次的道德规则来实现。而当对学生进行规则层次的教育时,也要在恰当的时候把学生引向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通常应使用倡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使用指令的方式进行原则层次的道德教育;使用禁令的方式进行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因为规则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因此,职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将全体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好公民,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随着德育重心的下移,德育内容也需要调整,德育要抓住基础的东西,比如诚实守信比起仁爱来说更基础一些。要尽可能降低德育重心,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加强基础道德教育。

3.创新学校德育方法

建立“无灌输的德育”。当代德育的核心概念就是建立一种“无灌输的德育”,强调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构建,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学生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循着特定规律的过程。倡导多项交流,重视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尤其是在集体生活中培养自治、自立、自制、自动、自理的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激情。改变传统德育单纯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或者单纯强调行为的训练,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或者将学生看作是盛装“美德”的“袋子”,或者把学生看作是只会刺激做出预期的被动、机械反应的动物。“无灌输的德育”的主要方法:一是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变他律为自律,在自主管理的实践中自主地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来思索有关自身的问题,把自我教育的权力还给学生,“德育,学生自治”(陶行之)。二是注重感情体验。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重要条件,而体验又是产生情感的活动,要让学生在自己设计或主动参加的实践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在具体情境中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三是回归生活,主动关怀生活,建立与学生个人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把个人带入人的真实生活中,激励个人去经历、体验,正确处理德育中个体伦理、公共伦理的关系,增强履行与社会地位、角色、权利相称的义务的社会责任感。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走进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有利保证。科技越发达,社会越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高。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德育,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品德的根基。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导入,可以丰富、发展和完善现代德育操作体系,增强德育实效。开展心理德育的主要方法,一是设置心理辅导中心,由主管学生工作副校长任主任,学生处(科)副处(科)长任副主任,由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念和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班主任和学科教师逐步得到实施,心理健康工作可以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等领域,通过开设心理主题班会等活动直接渗透到学生层面。这样的行政关系不仅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围和效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有了更多行政支持的保证,同时也使学校的德育有了更多的心理学基础,工作开展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借助心理测量技术。运用心理测量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的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优点、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三是运用心理辅导。团体辅导中心的德育引导:开展适应新环境、学习心理、情绪心理、社交心理、人格心理、职业心理的团体辅导,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兼顾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在入学及实习就业前的不同学段开展分层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中的德育引导: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利用个别心理辅导的技术,以补救性为主,解决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

总之,德育方法的创新要致力于变灌输为学生自主,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说教为灵活调节,变模式化为多样化,变单一渠道为多渠道,使职业院校的德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进而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不断强化;自我成功、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增值素质得到发展;为学生走上社会在工作中人尽其才,生活上快乐幸福做好准备。

(编辑 刘丽娜)

(作者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辅导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